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是「致遠」的重要條件,這在常人思維中,似乎是一個悖論,但實際情況恰恰如此。
扼腕發奮、砥礪前行、轟轟烈烈,只能成就小事業,而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則需要宏大的格局與情懷,需要「運籌帷幄」的「入靜」境界。
今天的《銳解漢字》就來解解這個「靜」字。
古人把「青」與「爭」組合在一起,想表達什麼意思呢?很顯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形聲字,在這個組合的背後一定有寓意。《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靜,審也。從青,爭聲。」自審、內省,以求內心的安靜,許老先生的解釋有清心為靜的意思。水清為「清」,心清為「靜」,無滓為「淨」。綜合考量,「靜」字的寓意是:梳理內心紛擾,保持初生時的清純。
後來,「靜」自又引申出安靜、靜止、平靜、寧靜等意思。諸如,《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淮南子·本經》:「怒則動,動則手足不靜」;《韓詩外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啟功書法: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在女八德中,「靜」主要指女性的言談舉止要安詳、閒雅。
在古代的格言名句中,有「寧靜致遠」的說法。《淮南子:主術訓》:「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尤其在物慾橫流的當下,守住內心平靜顯得尤為重要。守住初心,淡泊名利,遠離紛爭,生命才會變得清純、輕鬆和愉悅。
劉繼銳金文書法:歲月靜好
作者簡介:知名媒體人,文化學者劉繼銳。時事快評,說聞解字。遊歷五洲,感悟生活。獨特視角,一家之言。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