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獨特的喝茶方式,讓參與者印象深刻。/採訪對象供圖
東方網4月4日消息:初春,正是新茶飄香的季節。一個月前,出身茶葉世家、雖然很年輕卻已是滬上資深茶人的曾蓮玉,與十幾位茶友一起,完成了難忘的中國臺灣7日茶文化遊學之旅。
這次由老樹茶學堂發起的尋茶之旅,探訪臺灣的知名茶館、尋訪當地的珍稀老茶。曾蓮玉的先生葉應春,一家三代做茶,是在上海經營多年的茶葉世家,因此,蓮玉對茶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此次的臺灣茶文化遊學之旅,是她期盼已久的行程。
這短短的7天讓她記憶深刻。她在串門子茶館,體驗如今極為少見的曲水流觴;在被稱作「全臺灣最幽靜空靈的茶室」——食養山房,感受全身心被打開的舒暢;還特地去陽明山尋茶……
今天,讓我們跟隨這位上海的90後茶人,一起回顧這段臺灣尋茶之旅。
串門子茶館體驗曲水流觴舉杯品茗
2月29日,天剛亮,蓮玉就和朋友們一起踏上了這趟尋茶之旅。
尋茶之旅第一站,來到臺北永康街,茶席設計大師沈僥宜的串門子茶館,曲水流觴,別具匠心。品鑑了二十年的老樅,三十年的普洱茶。泡茶的壺是清初和清中的。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流傳的一種遊戲。夏曆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這種遊戲非常古老,王逸少詩云:「羽觴隨波泛」,曲水流觴的習俗現在已不多見。
茶客們坐在蒲團上,蓮玉在泡茶,她把一杯剛沏好的茶輕輕放在身邊正流動著的水上,這杯茶隨著流水緩緩向前移動,來到其他茶客的面前時,他們輕輕拿起茶杯……蓮玉說,這樣的泡茶與喝茶方式,她第一次見,很有意思。讓人想起《蘭亭序》記載的「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傍晚時分,「只想靜靜地找一家茶館,慢慢地喝一杯茶,看一會書。」蓮玉她們走進罐子茶書館,這個名字顧名思義是「罐子書館」和「罐子茶館」的統稱。媒體人出身的劉太乃於2012年在臺北開書店時,特意將茶的元素加了進來,於是就有了現在的罐子茶書館。
在劉太乃看來,打造一個中國的茶室空間,需要三個元素。首先是隔柵,它作為一種裝飾,還可以起到梳理光線的作用,讓室內光線更柔和溫馨。其次是茶畫,這由茶主人喜好決定:喜歡古典,就用明清或宋元的書畫來配置;喜歡當代,就用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做茶畫。最後就是茶桌上的器皿。
食養山房全臺灣最幽靜空靈的茶室
在臺灣第二天的行程,也是此行最讓人期待的地方——食養山房,一個被稱作「全臺灣最幽靜空靈的茶室」。在茶人的眼裡,那是一個如同去朝聖的地方。蓮玉說,食養山房是在山裡的建築,一進門,就有一種全身心被打開、放鬆的感覺。「喝茶久了,對空間就會有一種敏感。一個美妙的茶空間,茶客進入到其中,可以沉澱內心、收斂肢體」。
因為是很多人的心頭愛,食養山房的訂位也是出了名的不容易,周末訂位需提前兩個月,平時也要提前15天。這次深度茶文化之旅,由於有專業老師的規劃和同行,有許多行程都是早早做好了預訂和準備。主人林炳輝說,控制客人人數,最主要是因為他對食物的要求比較高,相關的食材、配菜有限。
食養山房融合了東方禪學風格。蓮玉說,雖然跟林炳輝只是短短的交流了幾句,但是印象卻十分深刻,特別是他提到的「茶氣」。他說,「茶氣」始終是食養山房的追求。在他的觀念中,一個茶空間應該是茶的「道場」,讓人不僅能享受茶葉的口感,最好是五感都開,能聞到花香,也能看到溪水。所以,隱藏在山谷中的這個茶屋,不是在屋子裡擺一桌茶席那麼簡單,而是要與整個室內外環境都息息相關。
在食養山房,蓮玉說,她喝到了長這麼大感覺最好喝的一種湯,「像是在喝一碗好茶……不油膩也不清淡,口感濃鬱。」那碗湯裡食材豐富而又獨特,有香水蓮花、有蓮子、蓮藕……它的名字叫做「蓮花燉」。
紫藤廬充盈著茶香和紫藤花香
第三日,去了臺北市中心的紫藤廬。一進門,蓮玉說,她就聞到一股淡淡的茶香。同行的姐妹說,好像不是茶香,而是紫藤花香。實際上,在紫藤廬,屋內多的是陳年的老茶,屋外則有一棵經年的老樹。無論是茶香還是花香,都充盈著整個空間,讓人沉醉。茶室的主人把紫藤廬喚作「無何有之鄉」,這一句出自《莊子逍遙遊》,什麼都沒有,又什麼都有……你是否已能參透這其中的意境?
臺灣的茶館給蓮玉留下的一個深刻印象是,每家都帶吃的,喝茶很容易使人覺得餓,所以,臺灣茶館的這個思路很迎合茶客想吃些小食的需求,「茶館的食物但凡做得精緻一些,銷路總會不錯」。
臺灣最有江南範兒的園子當屬春餘園子,老闆是南京人,整個環境有點蘇州園林的味道,用了搶眼的紅色元素。去春餘園子的那天,蓮玉恰巧穿了紅色的漢服,感覺特別搭。「那裡有許多落地窗的設計,空間感很強,房間不大,但感覺卻很寬敞」。
陽明山喝到1960年代的「東方美人」
行程中的安排之一是去陽明山尋茶。她們來到山上一處老茶人的家裡,聽說,老茶人曾經是一位設計師,也是修行之人,對茶和茶空間都有獨到的理解,他珍藏著一款1960年代的烏龍茶「東方美人」。
蓮玉說:「喝它第一口,就深深吸引了我,甚至可以說是震驚!因為,無論是湯色、香氣,還是口感、厚度、甜度,都像極了上世紀60年代的福建白茶『白牡丹』。」蓮玉是福建人,從小喝白茶長大,對白茶的味道已再熟悉不過,在她們的茶城,她也喝過十幾、二十年的「東方美人」,但都和白茶不同。
在陽明山,能夠喝到一種並不多見、存世量極少的老茶,已經很讓人開心了,更驚喜的是,這種老茶的滋味,還與家鄉的老茶如出一轍,蓮玉覺得實在是不虛此行。對於愛茶之人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神奇的哥邊開車邊喝功夫茶
在臺灣,她遇到了許許多多的驚喜,不過,最接地氣的驚喜,居然是一位開計程車的師傅。
「我覺得稱他為『臺北最有範計程車師傅』一點不為過。」蓮玉說,那位師傅一邊開車,一邊喝功夫茶,十分愜意。
「我們在上海,在許多城市坐計程車,遇到的師傅,有焦慮的,有抱怨生活的。在臺北見著這樣一位開車還喝功夫茶的師傅,真是驚呆了!」
這位司機師傅表示,他專門準備了防滑墊放置茶具,只在紅燈的時候喝一杯,開車喝功夫茶非但沒有讓他覺得危險,反而可以提神:「這位師傅說,喝功夫茶能使他安靜下來,這種感覺甚至影響到了坐他車的乘客。他說,他特別愛茶,一日不可無茶。」
內心夢想開間理想的茶室「雲水山房」
臺灣七日尋茶之旅帶給這個「90後」茶人太多感慨、許多新知。不得不提的是,這一次的臺灣尋茶之旅,再一次重燃起蓮玉內心深處的一個夢。
早在2013年,蓮玉就請設計師按照她心裡的想法設計了一個獨特的茶室,並取名「雲水山房」。
開一間茶室對於蓮玉來說不難,但是,她年齡雖小,心思可不小,她心中理想的茶室,是一景、一物,在每一個空間,都能有茶的意味。
只是,由於一些原因,沒有多餘的時間去管理,雲水山房遲遲未能動工建設,但它始終生長在蓮玉的心底。
她說:「雲水山房是我的夢,我一定會把它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