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研」出發,培養勇於鑽研的高層次人才

2020-08-10 光明日報

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任煜在廣西柳州融水鎮苗美雙龍溝社區指導女孩摺紙。廖子淵攝/光明圖片

瀋陽農業大學蔬菜學專業研究生在溫室大棚查看西瓜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東華理工大學鄧居智教授帶領科技防汛博士團,對江西九江芙蓉河內堤進行地球物理「CT」,為防汛抗洪提供治理依據。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專家·面對面】

對話嘉賓: 楊 斌 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

王軍政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

郭 嬌 華東師範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報記者: 鄧 暉 周世祥 楊 颯

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指出,要把研究作為衡量研究生素質的基本指標,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注重分類培養、開放合作,培養具有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從「研」出發,肯鑽研、能鑽研的研究生該如何培養?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選拔、過程培養、課程設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變革?我們約請三位嘉賓,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研」是鑽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

教育周刊:把研究作為衡量研究生素質的基本指標,對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質和能力的新要求?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科的研究生而言,「研」表現為什麼?

楊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字,像本科教育突出「本」字,都是富有思想性、啟發性的點睛之筆。「研」字要全面準確地理解,一旦陷入偏狹的誤區,可能與研究生教育會議的精神背道而馳。

「研」,是鑽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礎上的研究生教育,審辯式、建構性、創新型的學習特徵更為顯著。學術型研究生鑽研探究,創造某個學科前沿的新知,讓人類「知」的半徑擴增;專業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標是成為某一實踐領域的專精人才,讓人類「行」的效益提升。以學術和專業這兩個維度,還可以組合出更有針對性、更細緻的研究生人才培養類型。這是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戰線經過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堅定了的一條分類培養的道路,是一條對研究生教育強國目標的實現極其重要的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教育界以及全社會認清並落實「分類培養」,能夠極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產力。突出「研」,絕不是說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學術研究或者理論研究,不是說發表論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說進入學術機構或者教研單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業。衡量研究生的培養成效,設立能力和素質提升指標體系,一定要分類而行,才更科學準確,才能更有效地指導實踐。

王軍政:有個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學礦」,知道什麼是礦,碩士是「採礦」,博士是「探礦」。僅對博士而言,「研」也不盡相同,對於理科基礎學科的博士,「研」更多地在於探索前沿基礎理論,創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發現新的科學現象。對於工科技術型博士,「研」在於突破關鍵性技術、顛覆性技術,以及複雜性綜合技術的創新研究。而對於工科工程博士,「研」瞄準的是複雜的工程問題,更要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成為複合型的領軍人才。對碩士而言,一部分是為博士提供優質生源,要培養顛覆性、創新性思維方式,培養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能力,為將來博士階段做準備,或為走入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礎。專業學位碩士要強調專業動手能力,注重多學科交叉,要成為一個大領域而僅非一個學科的行家裡手,最終成為各行各業裡能夠提供技術方案的領軍人才。

突出「研」,緊抓課程科研改革,把好「入口」「出口」關

教育周刊:讓「研」貫穿研究生培養的全過程,需要在哪些方面著力?

楊斌: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課程質量。因為研究生畢業有學位論文這一關,人們在心理上容易對於研究生課程有某种放松的傾向,表現為研究生課程在設課、課與課的關聯邏輯、內容更新、教學法、學生的主動性等方面都有許多不足;研究生課程在體系的完整、平臺課的寬厚、內容的新與深、教學方法上給予學生更大的參與與貢獻度、課程考核評價的綜合性等方面上都大有潛力可挖。學位(分)委員會應當設立專門的課程工作組,針對性地研究與改革研究生課程。研究生教改要從項目深入到課程層面,並抓住不放,直到讓研究生課程整體質量出現大的改觀,湧現出一大批研究生精品課來,這是「研」的基礎。學科評議組和教指委也要在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學位授權、評估審核要真去看課的實情而不只是看課程清單和教師名錄。

王軍政:除了課程體系要大力氣設計外,研究生的科研訓練要由淺入深,如果一上來交給學生非常困難的問題,一是無處下手,也容易打消其科研興趣。北京理工大學的不少碩士生參加學生科技競賽,讓學生自主組成小組,讓不同學科、學習階段的學生相互學習、溝通、討論,不斷深入,將所學原理、機理變成模型,通過參賽、獲獎,信心就更強了。課程、科研二者應是統一的,課程支撐科研,教師從科研角度出發對課程進行進一步優化和提升。

郭嬌:以新設的第14個學科門類即交叉學科為例,研究生培養過程可突出交叉性。從課程體系來看,鼓勵研究生跨學科、跨院系甚至跨校選課。實施起來需考慮以下細節:學校教務部門或研究生院對跨系或者跨校課程的學分互認;院系給研究生選課留下一定空間;導師對研究生選課計劃進行「把關」,尤其是培養方案之外的課程。地理位置接近、學科互補的學校可實現線下聯合培養;線上課程經過前期準備與疫情期間的大規模實踐也可為研究生提供更多選擇。

教育周刊:在「入口」上,應如何突顯對「研」的考察?在「出口」上,如何加強對「研」的把關?

楊斌:突出「研」,要在人才選拔的入口更有效選材。根據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的不同特點,賦予導師和專家組以更大的選材主導權,強化申請與複試中對於學生的興趣、潛質的考察考核,更注重發掘富有創見和鑽研精神的苗子。這需要導師和專家組下更大的功夫來選對人,院校設計更為立體豐富的考核方式,也需要招生政策進一步改革,真正能招到可「研」之才。學術型要考核學術基本功的紮實程度,挑戰既有權威觀點的自信,攻克學術難題的熱望,耐得住冷板凳考驗的堅韌等。專業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學習與工作中所體現出的專業素質與品格,在實踐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綜合本領等。選對可「研」之才,是「研」的前提,「入口」關既要嚴,也要深和活。

要改革出口的評價方式。學術型研究生的學位評定標準要破五唯,導師和答辯委員會要圍繞學生的創新進行全面深入的評價,以此作為「研」的保障;而不能把關注點轉移到「學術期刊發表數量」上,這會對導師和研究生的選題導向,研究生是否肯下笨功夫走遠路都產生不利影響。要認識到分流淘汰對師生而言是包含壞消息的好事,能激活教育資源,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更有效地發展自己,而不是蹉跎耽擱在不適合的角色中。

王軍政:在「入口」上,選拔要注重體現科學性、公平公正性。考核應該包含對基礎知識、專業能力的考核,複試、面試很重要,應當加強。此外,還應適當擴大推薦免試生比例,推薦免試的學生經過嚴格程序和公示,對學習成績、科研素質、志向目標等都可以進行考核篩選。尤其是學科實力強的綜合性大學,保研名額應當增加。還要加強過程性考核,參與科技創新競賽、國外交流訪問等可以適當納入考核內容,重視博士生資格考試、論文中期考核等。

對於出口關如何分流,現在很多學校已經採用博士學位和畢業證分別授予的方式,如果學位論文還達不到水平,給予畢業證而非學位證;本科直博的可採用授予碩士學位分流等措施。

郭嬌:2019年華東師範大學高教所進行的《中國本科教與學調查》數據調查表明85%以上的在校本科生有讀研意願,八成以上傾向於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這意味著國內考研競爭更為激烈,高校需要從更多報考者裡選出優質生源。

對「研」的能力考察可側重博士生的招生體制改革與分流淘汰機制。博士生培養可適當增加直博比例,一方面銜接高校本科階段的「強基計劃」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等,打造貫穿本碩博整個人才培養過程的「直通車」。另一方面優化培養過程裡的分流淘汰機制,例如直博生在讀博三年內未能開題或通過資格考試等可獲得碩士學位退出。

踐行「研」,構建科學的分類評價體系

教育周刊:在「研」的踐行中,不同類型的研究生有沒有不同的培養路徑?

楊斌:突出「研」,要對專業型學位的培養質量建立起與學術型研究生不同的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近年來,儘管教育部明確專業學位論文可以採用研究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樣形式,但實際執行情況並不理想,院校和教育部門的認識也還不一致。專業型研究生應建立起以職業勝任力為長期導向,以知識、能力和價值等綜合指標為學位授予標準的專業學位質量評價體系,不能不分類型都拿學位論文來要質量,這是對人才質量的粗放錯判。

王軍政:其一是課程體系,專碩和學碩有些課程可以是相同的,比如思政課、外語課、數理基礎課等,而30%~50%的課程應當有所區別。其二是培養過程,要強化導師招生管理,招生類型和導師自身能力要匹配,有的導師研究方向偏理論基礎,有的偏技術應用,如果一個導師二者的能力都具備,可以同時招學碩、專碩,但如果只具備一種能力,就只能帶一種類型,否則可能會造成培養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可以探索打通兩類碩士的新招考機制,如採取「先招考,後分流」方式,「入口」都是碩士,進校後再通過學生興趣和其他選拔方法確定讀學碩還是專碩;或招考後有交叉、互換的通道,如經過相應考核,根據個人的意願、滿足一定條件,專碩、學碩可以互相轉換等。

郭嬌:基於前面提到的培養類型與學科差異,學術型研究生主要參與導師的課題、撰寫與發表學術論文、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尤其是博士生論壇)等。專業型研究生的培養重點略有不同,理想狀態是學術訓練與實習實踐相結合。這種結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課程體系裡。對特定學科(例如醫學、教育),這種臨床診斷、學校見習、田野研究或實地考察的重要意義在研究生培養過程裡不可替代,是在真實情境裡綜合運用他們的知識技能來解決問題、影響他人或產生社會效益。

相關焦點

  • 研究生被退學:杜絕只是看起來「嚴」,應從「研」出發
    從「研」出發,培養肯鑽研、能鑽研的研究生「研」,是鑽研探究,精通突破。以學術和專業這兩個維度,還可以組合出更有針對性、更細緻的研究生人才培養類型。教育界以及全社會認清並落實「分類培養」,能夠極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產力。突出「研」,絕不是說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學術研究或者理論研究,不是說發表論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說進入學術機構或者教研單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業。突出「研」,要狠抓研究生課程質量。
  • 厚植特色培養優勢 打造高層次商科人才
    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拓展人才培養新思路,創設研究生培養新模式,有效激發了學術型研究生的創新創造活力,著力培養學術基礎紮實、理論功底深厚、德才兼備、視野開闊、敢於擔當、勇於實踐、善於創新創業,具有高尚職業道德品質、曠達人文情懷、良好的學術素養、真誠合作精神的高素質高層次創新型商科人才。
  • 秉承科教融合理念 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
    原標題:秉承科教融合理念 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憑欄處)日前舉行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吹響了全面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的號角,也提出了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積極穩妥推進「雙一流」建設,推動研究生教育格局性、深層次變革的時代命題。
  • 湧現更多高層次人才的源頭活水
    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從哪裡來?研究生教育是「源頭活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 福建加強培養高層次人才
    這也是福建加強培養高層次人才重點工作大潮的「一朵浪花」。福建省教育廳13日披露多組數據表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該省研究生教育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統計顯示,福建省有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1所,研究生培養單位15所,其中博士學位培養單位9所,碩士學位培養單位15搜,在讀研究生5.87萬人,其中碩士研究生5.12萬人,博士研究生0.75萬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生比例達52.3%。福建省連續多年實施「雙一流」建設計劃。不但列入省「十三五」發展規劃重點項目,福建省財政每年統籌安排建設資金16億元人民幣予以支持。
  • 清華大學副校長:突出「研」,不是說發表論文、著作才是成果
    本文來源:原題為《從「研」出發,培養肯鑽研能鑽研的高層次人才》,後經編輯,以專家訪談形式刊載於2020年8月11日《光明日報》第13版 轉自:一讀、墨香學術 7月29日,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在北京召開。
  • 西南大學與重慶幼兒師專聯合培養高層次「科研骨幹」教師隊伍
    原標題:西南大學與重慶幼兒師專聯合培養高層次「科研骨幹」教師隊伍近日,西南大學「博導工作站」青年骨幹教師培訓班開班儀式在重慶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簡稱「重慶幼兒師專」)舉行,這代表著重慶幼兒師專與西南大學聯合培養高層次「科研骨幹」教師戰略合作正式啟動,合作將圍繞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全面提升重慶幼兒師專青年教師隊伍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
  • 觀點|清華大學副校長:突出「研」,不是說發表論文、著作才是成果
    本文來源:原題為《從「研」出發,培養肯鑽研能鑽研的高層次人才》,後經編輯,以專家訪談形式刊載於2020年8月11日《光明日報》第13版轉自:一讀、墨香學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會上表示,要把研究作為衡量研究生素質的基本指標,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注重分類培養、開放合作,培養具有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從「研」出發,肯鑽研、能鑽研的研究生該如何培養?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選拔、過程培養、課程設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變革?本文將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分析。
  • 如何培養高層次的應用型人才
    一、會計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定位於培養應用型人才  我國傳統高等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勝任會計實務、財務管理、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等工作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簡而言之,就是立足於培養「社會精英」。
  • 陸軍工程大學與西藏軍區籤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9月14日,陸軍工程大學與西藏軍區在拉薩籤署《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這是該校著眼備戰打仗需求,開展新型軍事人才培養的有力舉措。近年來,該校主動對接一線部隊,把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改革重點,持續推動由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轉變,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與未來戰場需求側精準對接。
  • 校領導與高層次青年人才及學生代表座談交流
    與會的高層次青年人才紛紛發言,對學校、學院給予他們事業發展的關心關懷和支持幫助表示由衷感謝,並就學校人才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研究生培養、交叉學科扶持、團隊建設、科研成果轉化等方面工作積極建言獻策。陳杰認真聽取各位高層次青年人才發言,對他們提及的問題進行了回應。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學校高度重視人才建設,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建設。高層次人才能發揮引領、帶頭作用,能感染、感化身邊的師生,能影響學校的文化和創新生態。
  • 湧現更多高層次人才的源頭活水(深聚焦)
    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從哪裡來?研究生教育是「源頭活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
  • 吉林大學聚焦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改革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10日,教育部、衛健委聯合印發《關於實施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的通知。全國39所高校、院所申報,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聯合推薦,專家諮詢、評審,11月18日,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揭曉,吉林大學等11個單位榮登榜單。
  • 中南大學獲批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
    中南大學等11個單位成為教育部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紅網時刻12月15日訊(記者 潘錦)今年7月10日,教育部、衛健委聯合印發《關於實施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的通知,全國39所高校、院所申報,經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聯合推薦,專家諮詢、評審,最終確認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 創新圖強 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聚焦浙江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
    博士生論壇學院以課程體系創新為支點,重教學、強科研,探索了一條高效的、高質量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之路,取得令人驚喜的改革成果,為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貢獻。人才培養層次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截至2020年,學院形成了理論經濟學與應用經濟學、學術型與專業型碩士以及留學生項目全覆蓋的格局,進一步優化了學院研究生教育的布局,完善了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類型結構,為理論經濟學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的申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 東莞打造先進位造業中心 吸引高層次人才
    高層次人才為東莞產業提供的科技成果轉化,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勁的時期,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創建於2007年的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下簡稱「工研院」),是由華中科技大學與東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合作共建的科技創新、技術服務和產業孵化平臺。
  • 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項目啟動 北大等被批准立項
    新京報快訊(記者 馮琪)12月7日記者獲悉,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等11個單位被批准為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教育部辦公廳、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批准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的通知》,批准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醫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1個單位為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
  • 海南大學入選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於加強和改進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等八部門關於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等文件精神,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近日,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辦的「首屆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工作經驗交流及推進會」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
  • ...研究院」、「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在海南大學揭牌
    此次在海南大學建立「會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海南大學成為首批「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項目院校,既是推動產教研融合促進中外人文交流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是提升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能力和學校辦學水平的一次生動實踐。
  • 西安交大獲批實施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
    近日,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公布了高層次應用型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創新項目立項單位名單,我校公共衛生學院入選。12月3日,教育部、國家衛健委聯合召開項目啟動會,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洪大用司長、國家衛健委科技教育司楊青司長出席會議並作講話。參加會議的還有教育部、國家衛健委相關司局領導和11個獲批立項單位的領導和負責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