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說 柳葉魚的來歷

2021-02-17 微旌德

查找公眾號:微旌德

搜索微信號:jingde-xcb

稿:673592796@qq.com

親,掃一掃下面的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哦!期待您的加入!

民間傳說一般是指民間口頭敘事文學,由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地方風物等等有關的故事組成,民間傳說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和本土民間文化的精華。有些人物活動或事件發展的結果也常與某些歷史、地理現象及社會風習相附會,因而往往給人以它是真實歷史的錯覺。

民間傳說具有鮮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小編在大家的口口相傳中,通過作者的整理,推出民間傳說中的旌德連載篇,如果微友們有更多更好更美的關於旌德的傳說,可以直接發送給我們,我們將通過微信發布的方式,讓大家通過不同的角度更多的了解旌德,熟悉旌德!


廟首鎮蘭塘村有條河,在下洋溪和下洪溪兩條小河的交匯處,河水清澈見底,河床巖石裸露,有象犬牙,有似鍋狀,參差不齊。兩條小河夾著一座小山,山上有個洞,洞裡有石梯、石椅、石灶等天然勝跡。相傳很久以前,這裡沒有人煙、莊稼,河裡沒有龜鰲魚蝦,不過樹多、竹多、花多、草多,是鳥雀棲息的好地方。
   元朝末年,朱洪武率領的起義軍中有一位將領,名叫承漢,年富力強,善射騎,工技擊。軍中有位女兵叫蘭芝,年幼喪親,孤身獨女,芳齡二八,流浪蘇杭一帶賣藝,受盡官宦商賈欺凌。承漢進軍蘇杭,遂將蘭芝收留軍中擔任護理兵。承漢和蘭芝朝暮相見,彼此愛慕情深。但朱洪武軍紀嚴明,非克京城,將領士兵,不容結婚。承漢和蘭芝轉戰南北,趁下寧國路休整之機,棄甲務農,隱居旌德廟首南塘這兩河交匯之處的山洞裡。從此,承漢射鳥獵獸,蘭芝採集野菜生果,夫妻倆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天,承漢外出打獵未歸,蘭芝惦念丈夫在外受餓,提著裝飯的荷花形柳條籃,出門尋夫。行至南塘河邊,忽然眼前出現了一位長者,身穿青布長衫,發盤葫蘆雙結,手拄龍頭拐杖,鶴髮童顏。長者向蘭芝舉杖施禮,口道:「小姐冒昧」。蘭芝驚異,連忙躬身回拜:「小女子在此有禮了!」長者杖指荷花形柳條籃問:「此盛何物?」蘭芝忙欠身施禮說:「此乃黃米飯,香蒿菜,長者不嫌,請品嘗」。長者捧過竹碗,幾口吃盡,遂將竹碗投入河中,隨著幾個漩渦翻滾,出現一個個圓口鍋狀的巖石,他又採下一把柳樹葉撒入河中,口念有詞,接著用拐杖指向石鍋說:「群魚任人捕,相見共品嘗,人均各一半,剩下此鍋盛,日曬不臭,暑熱不腐,不依此法行,來年捕落空」。話畢,飄然而去。但見河水平靜,柳魚翻花,不計其數。
   後來,承漢同蘭芝用蘆杆草編成魚床,迎水攔捕,捕得成千上萬條柳葉魚,無處可容,倒入石鍋,果然不臭不腐。蘭芝將那些魚兒送到四鄉八鎮,讓人品嘗。後人移居南塘,為了紀念往事,改名「蘭塘」。


每逢黃梅季節,洪水暴漲,成群柳葉魚,捕不盡,吃不完;凡投親訪友,路過蘭塘的人,均可分得一份。據說當初點化柳葉魚者,原是朱洪武的輔臣劉伯溫,他為點化有功將軍承漢而來。

責任編輯:張文穎

相關焦點

  • 湛江民間信奉的「白馬公」,來歷有兩種傳說,你更信哪一個?
    之前,我寫了湛江民間信奉的康公(又稱康皇、康王、康元帥)和華光大帝的來歷,很多網友要求我寫一下「白馬公」。雖然白馬公算是湛江的主要神仙,但很多村莊都有供奉他,或是建有白馬廟。這位神仙在歷史上是否有其人呢?他又是什麼來歷呢?主要的說法有兩種。
  • 經典民間傳說《年獸的故事》| 讓孩子了解春節的來歷
    父母育兒必讀今天大頭爸爸要給孩子們講的是中國民間傳說datoubaba小朋友們,現在你知道春節的來歷是什麼了嗎?
  • 立夏的來歷由來及歷史故事 立夏的相關傳說
    立夏的來歷由來及歷史故事 立夏的相關傳說時間:2020-05-05 23:4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立夏的來歷由來及歷史故事 立夏的相關傳說 在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一些長輩講它們經歷或者聽聞的故事,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就是要看看在平時,我們聽到的有關立夏的傳說和典故主要有什麼吧
  • 華山民間傳說
    關於華山的傳說很多,今天就簡單介紹《華山民間傳說》。 相傳大禹治水時,他把黃河引出龍門,來到漳關時,被兩座山擋住了去路。這兩座山南邊的叫華山,北邊的叫中條山。它們緊緊相連,河水不能通過。此時有位叫巨靈的大神來幫忙,將兩山掰開,但是華山卻被掰成一高一低兩山,高的叫太華山,低的叫少華山。這也是李白詩作中「巨靈咆哮劈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的來歷。
  •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50字100字 七夕節傳說故事簡短點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  七夕」這個詞語應該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因為七與期同音,還待予厚望。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七夕節的來歷由來50字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 關於阿肯彈唱會的來歷,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
    關於阿肯彈唱會的來歷,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一段美麗的傳說。從前在美麗富饒的阿勒泰草原上,有一個哈薩克姑娘,長得比花兒還美,她的歌喉比草原上的百靈鳥還要婉轉悅耳,她彈起冬不拉來就像天山腳下終日流淌的清泉,叮叮咚咚沁人心脾。每天,當太陽剛剛從山裡爬上來,姑娘就趕著羊群在小河邊放牧。
  • 泰國奇幻民間傳說:虎妖舍十面
    雖然在泰國人眼裡,「舍十面」和「舍」都是對老虎的稱呼(部分造型似貓的動物比如猞猁等,泰國民間也多有稱呼為「舍」,所以很多「虎皮」符管就是玩這樣的文字遊戲,其實是麝貓一類貓科動物的皮膚做的)。然而在法術圈子中,「舍」和「舍十面」大為不同。
  • 民間故事:驪山老母的傳說
    傳說驪山老母居於驪山,在民間信仰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很多道觀中都供奉有她的聖像,現在陝西臨潼驪山半山腰專門建有驪山老母殿用於供奉。相傳殷、周時期,驪山腳下住著一戶姓姜的人家。姜家有一個女孩,生的天生麗質,聰穎絕頂。她長大成人後,嫁給了戎胥軒為妻。因其才藝非凡,再加上為人豁達開朗,處世公正機敏,倍受諸侯推崇,大家共同推舉她為天子。
  • 民間流傳的三種鐵觀音的傳說,原來你是這樣的傳奇「鐵觀音」
    的確,這個響亮名字很有些來歷。帶著這個疑問,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下鐵觀音茶的來歷以及其傳說。民間流傳的三種鐵觀音的傳說1、魏說觀音託夢相傳,1720年前後,安溪堯陽松巖村(又名松林頭村)有個老茶農魏蔭(1703-1775),勤於種茶,又篤信佛教,敬奉觀音。
  •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那麼冬至的由來是什麼?冬至有哪些風俗習慣呢?小編整理了有關冬至的傳說故事,感興趣的看下去吧。
  •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一個祭祀的節日,並且中元節是一個有深遠歷史的節日,那麼中元節的來歷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意思呢?中元節祭祀的含義是什麼呢?中元節是什麼節日由來介紹  中元節釋義:指農曆七月十五日,舊俗有燒衣包、祭祀亡故親人等活動。
  • 中元節的來歷20字50字簡短介紹 七月十五中元節由來傳說
    中元節的來歷20字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中元節是什麼節日  》》中元節是哪一天幾月幾日中元節的來歷50字簡短介紹  漢代時,中元節是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 元宵節的來歷及傳說故事
    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於元宵節的來歷及傳說故事介紹,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元宵節的來曆元宵節由來已久,現在一般認為是起源於漢朝。漢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觀舍利子祈福的習慣,換地推崇佛教,就命令從宮廷到民間在這一日都點燈。這就逐漸形成了元宵節的雛形。
  • 隨筆 春節來歷的傳說——紅紅火火過大年
    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以及四大春節來歷傳說
    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  【正月初八】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
  •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傳說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有哪些傳說故事
    九月九日重陽節的來歷傳說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戶戶就會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慘不忍睹。當時汝南縣有個青年叫恆景,有一年瘟疫奪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
  • 為什麼民間認為蟾蜍「招財」?原來有那麼古老的來歷!
    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就認為金蟾能招財聚財,還能鎮宅避邪。它與麒麟、貔貅、錦鯉等一樣,都是十分常見的祥瑞之物。不知你是否感到好奇,這種體表有許多疙瘩,內有毒腺,民間俗稱「癩蛤蟆」的兩棲動物,是怎麼成為瑞獸的呢?
  • 冬至的來歷,你知道嗎?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節氣圖關於冬至的來歷,有一個與漢高祖劉邦有關的傳說。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民間傳說,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哈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
  • 七月半中元節的來歷由來及傳說故事
    》》中元節是哪一天幾月幾日  》》中元節來歷由來及傳說七月半中元節的來歷由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是道教的說法。因此,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民間都會準備豐富的牲禮,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節是道教與中國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二者能夠相應,主要是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
  • 你們信奉的「財神爺」,這裡都有他們的來歷?
    有的本來就是傳說中的神靈,如武財神趙公明;有的則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在死去之後被奉為財神,如文財神範氫、比幹以及武財神關羽;還有一類生前因為擁有家財萬貫而被人們奉為「活財神」,成為人們膜拜的致富偶像。與財神信仰多元化的屬性一樣,財神傳說也呈現出多位一體的特點,它以財神信仰為體,圍繞各路財神的來歷以及神跡活動而演繹出內容各異的口傳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