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侏羅紀世界》中,暴虐霸王龍被滄龍拖入水中,完成補刀,當然,電影只是電影,不能當真,真實的霸王龍可能和滄龍相遇嗎?如果它們碰到一起,結果究竟會是怎樣的呢?
霸王龍和滄龍真的永遠不可能相遇嗎?
滄龍是生活在距今7000萬年-6500萬年前,和霸王龍一樣是白堊紀晚期生物,它們一個是海洋女王,一個是陸地霸主,棲息地不同,似乎永遠沒有相遇的可能,但日本NHK紀錄片《恐龍超世界》卻給出了不同答案。
在紀錄片中,一隻霸王龍因為追逐獵物誤入了滄龍的領地,潛伏在海底的滄龍吉娜從水中發起突襲,與霸王龍展開惡戰。
霸王龍雖然勇猛,但在水中發揮不出實力,而滄龍佔據主場優勢,憑藉地利打敗了霸王龍,雖然這部紀錄片滿是槽點,但卻並非完全憑空杜撰。
滄龍白堊紀晚期,海洋食物鏈的頂端,它們極具侵略性,古生物學家通研究滄龍化石,在它們胃中除了發現鯊魚、魚類、菊石等生物外,還發現了其它滄龍的骨頭,這種同類相食的情況足以證明,滄龍是一種可怕的生物。
研究還發現,滄龍的食譜裡還有一種名為「結節龍」甲龍類,這種陸生恐龍的出現,證明了部分滄龍可能有捕食陸地動物的習慣,那滄龍和霸王龍的相遇也有可能了。
滄龍和霸王龍體型對比
滄龍剛好出生在了一個古代大型海生動物滅絕,而海洋哺乳動物還未崛起的時代,它的祖先是一種生活在陸地上的小型蜥蜴,因為陸地爬行動物的崛起,被迫遷往環境更為溫和的海洋,那個時候海洋中的生物經歷了三疊紀晚期的大滅絕,大型古生物相繼滅亡,這種蜥蜴很快在海岸邊安家落戶,經過短短幾百年的進化,就從體型不足1m的小蜥蜴,進化成了十多米長的巨龍。
雖然身體變大了無數倍,但它們依舊保存了很多這種蜥蜴的特徵,它們的身體非常的細長,如遊蛇,骨骼結構自然不比在陸地上行走的霸王龍,霍夫曼滄龍是目前發現的最大滄龍,它體長19.8米,重24噸之間。
霸王龍,屬暴龍科中最大的超科,體長約11.5-14.7米,最重14.85噸,單論體重而言霍夫曼滄龍是大於霸王龍的,霸王龍和滄龍對比,就好比一個矮壯漢,對上一個瘦高個,勝負難料。
滄龍和霸王龍咬合力對比
滄龍最愛吃的食物是菊石,這是一種看上去像蝸牛的軟體動物,最大的直徑有2m,它全身被一層厚厚的殼所包裹,滄龍想要吃菊石需要咬破它的硬殼,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菊石外殼化石上的滄龍牙印。
菊石化石
滄龍甚至能咬穿古海龜的外殼,它們的頭骨結構有些像鱷魚,滄龍在捕捉獵物的時候喜歡咬住獵物,然後扭動身體依靠扭力將獵物咬成兩段,這證明它們擁有極強的咬合力。
霸王龍是公認地球上咬合力最強的生物,咬合力在9-12萬頓之間,能輕鬆咬穿三角龍的頭盾,它們的頭骨長度接近1.75m。
在霸王龍生活的年代,草食恐龍進化到了巔峰,它們要不是擁有堅硬鎧甲的甲龍,要不就是腕龍那樣的高個子,霸王龍為了對付它們,才進化出了血盆大口,相比於滄龍而言,生在陸地的霸王龍獵食環境要複雜的多,它們的咬合力也許要更強一些。
滄龍和霸王龍速度對比
古代大型爬行動物的速度都不太快,霸王龍的速度大概是30km/h,在速度上,陸地大型爬行動物,受限於環境、體型,幾乎是不可能跑起來的,骨骼結構、身體強度都不允許,大象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海洋中滄龍要捕食魚類,有時候是劍射魚,這種大魚體長6m,它的特點是速度快,幾乎可以超過海洋裡所有的生物,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是滄龍的獵物,這印證了滄龍應該是一種速度非常快的生物,科學家們推測它的速度大概是48.3公裡/小時。
但你要說滄龍比霸王龍更敏捷,那也不對,畢竟生活環境不一樣,把霸王龍扔到水裡,它大概是旱鴨子,把滄龍放在陸地上,那大概是擱淺而死,環境不同就無法橫向比較。
誰才是白堊紀真正的霸主?
如果拋開環境因素,霸王龍的身體強度要超過滄龍,它們有尖牙、利爪,並且經常和體型相近的食草恐龍戰鬥,因此擁有了更豐富的戰鬥經驗,霸王龍的上位,是數億年不斷獵殺、戰鬥的結果,霸王龍正是龍如其名,走的是霸道。
而滄龍抓住了白堊紀時期海洋生態鏈的空白,那時候的海洋環境比陸地更溫和,它們成功的由陸生轉為海生,並在在藍海中無限制的發育,最終由小蜥蜴進化為巨龍,它們的成功,可能更多的是因為選對了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