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6掛載AIM-54遠程飛彈打擊轟-6K?
近日臺灣一個論壇軍事版塊有人提出一個設想:「臺灣現有的空對空飛彈破壞力有限 無法一枚飛彈就保證擊落解放軍的大型轟炸機,所以臺灣應該跟美國協商讓臺灣的F-16戰機能夠搭載2枚臺灣自行開發類似鳳凰飛彈的長程空對空飛彈對付解放軍的大型轟炸機?」
這個網友的設想其實不能較真,AIM-54「鳳凰」遠程空空飛彈已經從美國退役多年了,雖然還有封存,但是這個進攻性質頗強的「攻擊性武器」,美國可能在中國壓力下賣給彎彎嗎?況且即便賣了,AIM-54彈體長度達到4米,直徑380毫米,重量500公斤,專門配套的F-14重型機極限掛載6枚,但美國海軍只在測試時這樣搞過幾次,平時最多4枚。彎彎想把這麼重的飛彈讓F-16掛載執行攔截轟-6K的任務,以F-16的小身板,掛載2枚就幾乎失去其引以為傲的機動性了,這樣一來還不如使用地空飛彈划算。
況且,AIM-54原本就是搭配F-14使用的,而且這種飛彈擁有極大地局限性和可靠性問題。美國雖然進行過一次發射4-6枚AIM-54飛彈攻擊130-176公裡外目標的測試,但是都出現了近半的失誤。更是在1999年從卡爾文森號航母起飛的F-14掛載AIM-54攻擊兩架伊拉克米格-25戰鬥機,發射了兩枚AIM-54,但都由於飛彈發動機故障而沒有擊中目標,這也是美國海軍唯一公開的實戰記錄。由此看來,即便彎彎把F-16改的可以發射AIM-54,這貨的實戰效能還是很堪憂的,有可能還要搭上幾架F-16和寶貴的飛行員。
AIM-54「不死鳥」真的如此厲害嗎?
現代空空飛彈中,可以目前服役的都是以中程飛彈為主,比較優秀的有美國的AIM-120系列、俄羅斯R-77系列。這兩種理論射程都是120公裡左右,但是在冷戰時期,美國開發的AIM-54「不死鳥」空空飛彈的有效射程就達到了184公裡,而且其試飛時間已經是半個世紀以前了。
美國當時研製AIM-54是為了給F-14搭配使用,而且,AIM-54整個服役期都只在F-14上裝備。執行的任務除了傳統空戰外,還要肩負起在美國海軍沒有「宙斯盾」的日子裡,以F-14身兼預警機的任務來支撐艦隊防空網,再配合AIM-54所擁有的同時打擊多目標、優異攔截性能、超遠雷達範圍的能力,執行攔截敵方反艦飛彈的重任。但AIM-54本身卻有不少問題,比如直到服役期超過三分之二時間時,AIM-54C才換上固態訊標頭收發單元、可編程數位訊號處理器、數字自動駕駛儀和簡化版慣性制導系統等。而且也是在C型上,才剛剛解決之前型號無法有效攔截蘇聯發射的從高空以超高音速俯衝攻擊的反艦飛彈。
而且AIM-54受制於時代,設計上異常複雜,使用中也是「講究」頗多。在C型以前的AIM-54可以在F-14飛行途中提前啟動,節省發射準備時間。但是飛彈啟動後老舊的電子系統卻產生大量熱量,此時只能藉助F-14內部存儲的冷卻液將廢熱帶走,以免彈體發生融化或起火自己先完蛋。可是這個冷卻過程卻影響到了發射前的準備工作,也無法避免冷卻液洩露問題。AIM-54「不死鳥」也是在最右版本C型上更新固態電子系統才降低了發熱量,不再需要外部冷卻,從而徹底避免了「自爆」的危險。
而AIM-54適配F-14所號稱的「多目標打擊能力」,在實際測試中效果卻並不理想。美國在1973年測試了以6枚飛彈連續發射攻擊6個不同目標的能力,6個目標飛行高度在6700米到7300米之間,速度在0.6馬赫到1.1馬赫之間。而F-14則處於高於目標的8500米,距離目標176公裡左右。雖然AIM-54最大射程是184公裡,但F-14還是先進行了3分55秒的追蹤,在距離目標大約133公裡時,才花費38秒發射了全部6枚AIM-54「不死鳥」飛彈。結果是直接擊中3架,破壞1架,飛彈故障錯過1架,還有一架靶機因為故障被作廢。因此海軍宣布命中率為80%。此次測試,光飛彈就花費15.4萬美元成本,而結果卻引起很大爭論。主要是測試環境與真實環境有極大差異,而且這6個目標高度差太小,飛行方向也集中在很小的範圍內,靶機之間距離過大很好分辨。最重要的是,每架靶機還裝有信號放大器、還沒有任何規避動作,簡直比手槍打靶還要容易,但還是出現了失誤。這個結果很難令美國民眾相信可以有效攔截蘇聯轟炸機和反艦飛彈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