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彩嫻、青暮
編輯 | 青暮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應屆碩士生孫光宇因「三年發16篇SCI」、「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的新聞火遍全網,引起熱議。
在知乎熱榜上,孫光宇「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的消息緊跟在「崑山世碩將員工證件隨地亂扔」之後。
據澎湃新聞報導,孫光宇為錢學森學院院友,在攻讀碩士學位期間,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論文4篇,另以其餘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EI會議2篇;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優秀研究生標兵」、國家獎學金2次、高電壓技術專業「嚴璋」獎學金和「遠東」獎學金、電氣學院年度人物等獎項。目前,孫光宇同學已被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瑞士等離子體中心(SPC)錄取為博士研究生,並獲得全額獎學金。
(圖註:孫光宇在ICPADM 2018)
據AI科技評論了解,孫光宇發表SCI論文的期刊包括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Applied Physics Letters、Physical Review E、Plasma Processes and Polymers等影響因子交給的雜誌,孫光宇同學在三年碩士就讀期間便能以一作身份在多份SCI期刊上發表8篇研究論文,想必付出了許多努力,實是科研大神無疑;而在另外8篇SCI論文上掛名,也說明其所在的導師團隊的持續產出能力足夠深厚。
事實上,孫光宇並非是我國研究生三年密集發表多篇SCI期刊論文的第一人。2017年12月,搜狐網曾報導華東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碩士生張琦在SCI期刊發表論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包括Angew. Chem. Int. Ed.,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而且,張琦在本科大三期間便在化學工程頂級期刊Ind. Eng. Chem. Res.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第一篇SCI期刊研究論文。
同樣在研究生就讀期間密集發表多篇SCI期刊論文的張琦同學沒有被直接授予博士學位,而是在華東理工大學直博深造,2018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與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Ben L. Feringa院士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共同發表論文(如下圖所示)。
由此可見,此次孫光宇同學引發的「全網熱議」,除了16篇SCI論文所代表的「別人家的孩子」的科研水平,更多還是在於「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在所引起的熱議。多篇SCI期刊論文所指代的科研能力是否能等同於學術評價體系中所規定的獲取博士學位前應交出的學位論文呢?目前,學術界已有對SCI排名淡化的趨勢,我們又應以怎樣的態度看待SCI論文?
1 你真的了解SCI嗎?
想必很多人心裡會疑惑:三年內發表8篇以上的SCI期刊難度有多大?前段時間知乎上有一則討論,是關於「如何看待肖戰粉絲@少年無關月與風立志半年發10篇以上的SCI」。這一「豪言壯語」多少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只知道SCI的名字,但對於SCI「只收錄自然科學論文」的常識與發表SCI的難度並沒有一個正確的概念。那麼SCI是什麼?發刊難度如何?
SCI的全名為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文名為《科學引文索引》,是一個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在1961年創建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其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光碟版以及聯機資料庫,現在還發行了Web版資料庫Web of Science。ISI通過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所收錄的文獻覆蓋生命科學、醫學、物理化學、農學、生物、工程等諸多領域,被全世界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認可,並用來衡量一個學者的學術水平。目前,SCI資料庫已成為當代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大型資料庫,被列在國際六大著名檢索系統(SCI,EI,CA,SA,AJ/РЖ,JST)和三大檢索工具(SCI,EI,ISTP)之首。
關於發表SCI論文的難度,儘管評論區的大部分答案已將話題轉向肖戰粉絲論戰上,但仍有認真答題的人。
比方說,網友@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子立提到,如果希望半年發表10篇SCI,需要帶領團隊,並配備:兩個副研究員,6個博士,12個碩士,整個團隊持續工作半年左右,還是有可能的,但難度仍然比較大。
而單兵作戰的話,從課題設計、數據收集、論文寫作、同行評議到最後發表校對,猶如過五關、斬六將,發表一篇SCI論文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
2 SCI期刊論文應該等同於博士學位論文嗎?
因碩士期間表現優秀而破格一畢業便提為博士的案例在我國早已有之。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校長的曹雪濤教授在就讀第二軍醫大學碩士期間,就因為發表了優秀的碩士論文《白細胞介素Ⅱ激活的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讓專家評委拍案稱奇,「已達到博士生的畢業水平」,被批准補做半年學習和半年科研後直接獲得博士學位。
值得注意的是,曹雪濤教授當年被破格授予博士學位,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的碩士論文「已達到博士生的畢業水平」。對於孫光宇的案例,其爭議點在於:以往沒有因為發表SCI期刊論文的數量多即授予博士學位的先例。
這當中所反映的,是對學生科研水平的評價體系如何衡量的問題。毫無疑問,在研究生期間發表多篇論文和獲得博士學位均能反映該學生具有較高的科研能力,問題是:發表期刊論文數量多和有資格評選博士學位,兩者是否可以等同?
按照規定,授予博士學位需基於學生的博士學位論文,學位論文不能由期刊發表論文替代。否則,博士生都只需在期刊上發表論文,而無需撰寫學位論文,即可獲得博士學位。對孫光宇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應該根據其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水平,而非其在讀研期間所發表的SCI論文。AI科技評論也注意到,目前在相關媒體報導中,只提到孫光宇是建議授予博士學位,而並沒有提到建議方的身份,以及該建議是否正式。
要求在碩士、博士期間必須發表一定數量的論文,並將其作為允許學位論文答辯的前提,是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近年來的普遍傾向。這種傾嚮導致社會和學生都產生了理解偏差,認為發表期刊論文比學位論文更重要。
相對而言,發達國家一流大學的普遍做法是,對於碩士研究生,提高研究生課程質量,對於博士研究生,則側重學位論文質量,這些大學一般不要求碩士生和博士生在就讀期間發表論文。
而我國目前也正在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取消就讀期間發表論文的要求,這就需要高校、學生乃至社會都重新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共識。
那麼具體來說,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都有哪些不同之處呢?根據Editage Insights2017年的文章《9 Differences between a thesis and a journal article》分析,兩者除了在篇幅、信息量、工作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其區別主要體現在:
1、用途:學位論文是為了展示你知道多少,即受教育水平;而期刊論文是為了建立你的學術信譽,對你所在的領域做出貢獻。
2、潛在讀者:學位論文的潛在讀者是評委或教授,他們會評估你是否有資格獲得學位;而期刊論文的潛在讀者是科學家或研究人員,他們讀你的論文是為了尋找有證據支持的實用想法。
3、材料與方法:學位論文會廣泛介紹,完整地敘述和呈現每一個研究切入點和方法;期刊論文則是有節制地介紹,只敘述使用過的特定方法和做過的實驗。
4、討論:學位論文會對結果進行詳細闡釋,展示你對獲得的數據的完整了解,透露對未來研究方向的興趣;期刊論文則只對結果做簡單扼要的闡釋,只討論主要發現,並直接註明研究目標。
關於博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華南理工大學學報》曾於2011年10月刊登施亞玲、李若瑩、杜娟和何源等人共同撰寫的研究論文《基於華南理工大學近五年博士學位論文專家評閱結果的統計分析》,裡面提到我國教育部從1990年開始組織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學位論文的選題與綜述、論文成果的創新性、論文體現的理論基礎、專門知識及科學研究能力等四方面。
論文連結: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7eecaff0dfcbf773318947a18e7f9386.html
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論文選取了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期間博士學位論文專家評閱結果中各項評價指標成績齊全的1222篇論文的3666份評審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總結四項指標與博士學位論文的總體成果之間關係如下:
表1:總體評價結果與「選題與綜述」評價結果的相關度
表2:總體評價結果與「創造性成果」評價結果的相關度
表3:總體評價結果與「科學與創造能力」評價結果的相關度
表4:總體評價結果與「學風與寫作」評價結果的相關度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科學與創造能力與總體評價的成績一致率最高,達到82.71%;其次是創造性成果(77.76%)、學風與寫作(71.02%),而選題與綜述最低,只有61.36%。這說明評閱專家更看重博士學位論文的科學與創造能力和取得的創造性成果。
簡單來說,期刊論文體現研究的重要性和創新性,而學位論文也重視創造性,但是相對而言,更體現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廣度與深度。一篇學位論文有可能轉化為期刊論文,但反過來很難說,通常需要用好幾篇期刊論文合併成一篇更系統全面的博士學位論文。
3 SCI何時走下神壇?
目前還不清楚,孫光宇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是因為其發表SCI論文數量,還是因為其論文學術水平高,我們分別從兩個角度加以分析。
自SCI自上世紀80年代初引入中國後,逐漸被推上了「神位」,科研領域某些人員過度追求SCI相關指標,導致「SCI至上」或「唯SCI論」現象的產生。作者並非詬病SCI這一中性科研工具的原罪,而是指出我國科研領域「沒有與時俱進地優化和合理限制SCI這個客觀量化工具在高校科研評價體系中的定位和作用」。
今年3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了《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指出SCI論文相關指標直接用於科研評價,具有以下幾個局限性:
1)SCI的本質是文獻索引系統,而非評價系統,不能把SCI論文簡單等同於高水平論文。
2)SCI論文的引用數反映的是論文受關注情況,而不能對應於創新水平和實質貢獻,高被引論文更多反映的是學術研究熱點,但並不直接說明其創新貢獻。
3)論文主要是基礎研究成果的表達形式,SCI論文相關指標並不能全面反映科技創新貢獻,不適用對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等工作的評價。
在知乎上,並沒有就三年發表SCI論文數量如此之多是否灌水爭論不休,而是著眼於孫光宇的論文本身,指出該同學的論文學術質量確實很高。
自稱與孫光宇研究方向相近的@雨灰灰表示,孫光宇的學術水平完全可以達到或遠超西安交大普通博士的水平,他的論文絕非灌水,而且PRE、APL、PSST也是知名老牌期刊,從論文中可以看出孫光宇理論基礎紮實、知識儲備豐富。
大致瀏覽一下孫光宇的論文,可以發現,公式推導詳盡,製作的實驗圖表也很優美,不是一般的灌水論文可比的。
@雨灰灰還提到有網友因為孫光宇研究方向涉及plasma(等離子體)而諷刺其肯定是灌水,因為「等離子體=材料」。但是等離子體相關專業非常多,並且無腦勸退生化環材的態度並不可取,這些專業灌水現象嚴重,但有產業化和成果轉化率太差的因素,而且這些領域也不乏有影響力的成果,比如兩年前MIT大神關於石墨烯魔角超導的研究。對學科的評價不能一刀切、非黑即白,還是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孫光宇的學術能力毋容置疑。在他發的16篇SCI論文中,有8篇是一作。@雨灰灰表示,在這個領域,一個碩士生如果足夠專心,在三年裡完成8篇一作是完全可能的,當然能做到的還是少數。只是,這種做法也不需要刻意鼓勵,按照自己領域步調來就好。
此次事件能引起各界的激烈討論,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在於,社會對我國科研後起之秀有著極大的關注與期望。
然而,我們也應該理智地認識到一點:目前孫光宇同學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或被認為其論文水平已具備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提議者身份未知,網友的評價也不等同于衡量博士學位論文質量的專家評委的意見。
換句話說,儘管我們對科研新秀寄予眾望,但仍應在一定程度上遵循現有的博士學位論文評價體系。
最後,科研論文成果與實際論文落地之間有時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在剛剛落幕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生命科學獎」96歲的獲得者王振義教授發表獲獎感言時,對這一獎項頒布給年紀如此大的科研者感到憂愁。王教授坦言:「我憂愁的、不開心的地方,就是覺得我們年紀輕的人跟上來的不夠。我們的標準是看論文,不看他的實際工作能力。年輕的人才為了論文而工作,發表了高級別的論文就認為自己了不起,這樣是做不出工作來的。」
將過多的目光放在論文上,也許會讓我們忘記科研的初衷:讓現實生活更美好。
參考連結:
1.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3221621/answer/140089473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3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
2. https://www.sohu.com/a/207936779_658315
3.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776390/answer/145807227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2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
4. https://mp.weixin.qq.com/s/fR6UgQj0wYupgqWapUsFwg
5.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722318
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7097407042420309&wfr=spider&for=pc
7. https://www.editage.cn/insights/xue-wei-lun-wen-he-qi-kan-lun-wen-de-9-dian-cha-yi-4592
8.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679868?utm_division=hot_list_page
9.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9776390/answer/1458072274?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26684480815104&utm_content=group2_Answer&utm_campaign=shareo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