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5: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我是三穗縣武筆街道木界村村委會主任劉昌權,2017年,我當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當年,木界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6800元。經過3年發展,目前木界村集體經濟規模已達470萬元,190戶村民實現年戶均分紅2220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800元。而我於2019年6月有幸被評為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
易地扶貧搬遷的居民向劉昌權諮詢公益性崗位招聘事宜
2017年1月,我剛從部隊退伍回來,在凱裡創業。聽父親說木界村村「兩委」換屆選舉,鄉親們要民主投票選舉我為該村的村主任,當地黨委政府的幹部也打電話給我說這個事情。
當時我就想著,我中專畢業後就去當兵,這一去就是16年,這些年回家才幾次,鄉親們對我印象可能也不怎麼樣,應該不會選得上我。於是我回復他們說:感謝大家對我的信任,可是我十多年在外面,對村裡的情況不了解,擔心上任之後誤了正事,如果你們真的選得上我,我一定盡力。
可我沒有料到的是,選舉那天我居然得到全村80%的村民認可。這個選舉結果讓我既激動又惶恐,激動是因為大家的信任和肯定,惶恐是因為自己剛退伍回來,對於村上民情民意、村容村貌等情況一概不知,害怕辜負了黨委政府和鄉親們的一片好心。
我是一名退役軍人,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必須服從組織安排,必須想辦法克服所有困難,群眾需要我、信任我,我得對得起大家。就這樣,我成為一名村委會主任。
劉昌權在村委會與網格員交流工作
剛上任那段日子裡,我心裡充滿了矛盾。畢竟在部隊時表現較好,成績不錯,退伍回來還收到州級部門和部分企業的入職邀請。身邊的朋友開玩笑對我說:「沒什麼,你只是當一個村委會主任而已,隨便搞一下,一個星期去個兩天就行了,你還是可以繼續搞你的生意。」
就這樣,我從入組入戶走訪,到院壩坐談會、村民大會,認真聽取鄉親們的意見和問題……通過一次次的走訪和交流,幹群關係溝通得到進一步融合,發展村級的合力得到進一步凝聚。
上任不到半年,我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已經進入工作角色,深深感受到最基層的村幹部肩頭上的擔子沒有他們說的那麼輕。我根本做不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反而很熱心地想要為家鄉做事兒。我越來越覺得自己該把目光放得長遠一些了,這樣才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
在村裡,鄉親們期盼的就是我下步要幹的,鄉親們反映強烈的就是我一定要解決的。而那時候我在黔西地區有9個順豐快遞代理權,一年有300萬左右的收入,但是為了確保能安心為鄉親們做事情,我決定放棄那邊的事業。家人和朋友們都對此感到很意外,放著那麼好賺錢的生意不做,偏要在村裡當個村幹部,連退路都不留了,也不知道心裡是怎麼想的。
劉昌權在木界村菌棒加工廠檢查供電設備情況
「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這句話用在我身上剛好合適,大家不明白我為什麼最後選擇放棄生意來當村幹部,可我自己知道,而且我一定用心去做好。因為深深愛著這片生我養我的熱土,我希望鄉親們和我一樣,不僅要脫貧,而且要把日子過得比以前幸福快樂。
這幾年,為了壯大集體經濟、增加群眾收入,我帶領村幹部和鄉親們採取「黨支部+國企+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方式,先後種植180畝葡萄、350畝猴頭菇,養殖七彩山雞8000餘羽,還成立了物業管理公司、村級工程貿易公司、三穗縣六寨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等企業,有效解決了本村300餘人穩定就業的問題。現在村裡的產業發展越來越好,鄉親們的日子也越來越紅火。
如今,我們木界村的鄉親們已脫貧,在奔赴小康的路上,我們大家信心百倍。
END
來源: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餘天英
實習記者 楊秀鈞 整理
﹏
﹏
﹏
﹏
總監製:吳會武 監 制:龍衛東
編 審:楊 勇 編 輯:吳小星
(轉載請註明出處,並保留LOGO)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劉昌權:在其位謀其政 任其職盡其責》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