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效應這個詞流行了很久了,許多人都有聽說過,具體的解釋就是指聽了莫扎特創作的音樂後會使人變聰明。後來,各種各樣關於莫扎特效應添油加醋的報導就出來了,比如"聽莫扎特進行胎教生出來的孩子更聰明"、"平時聽莫扎特的孩子考試成績普遍偏高"之類的。這些言論真的影響了很多人,比如我那正在高考的妹妹就很迷信莫扎特,每天做作業前先閉目養神聽二十分鐘,再開始做功課。
聽莫扎特真的能提高智力水平嗎?這個故事是怎麼來的呢?
1993年,來自《Nature》雜誌的一篇論文呈現了一個"莫扎特效應"的實驗。兩組大學生分別完成一份測試,而其中一組成員在做測試之前,被要求先聽完莫扎特的雙鋼琴奏鳴曲"D major Sonata for Two Pianos" K. 448"。這首奏鳴曲是莫扎特在25歲時創作的曲子,在他巨量的音樂作品裡,這首奏鳴曲其實並不太顯眼。
而最後結果顯示聽過音樂的那組學生得分要高8~9分。
因此研究人員草率地得出了"聽莫扎特使人變聰明"的結論。
這篇論文是一切關於莫扎特效應研究的導火索,在谷歌學術中,這篇論文被引用了1534次。
後來又有許多研究人員跟進,圍繞"莫扎特效應"做了實驗,其中大部分的實驗也支持了這個結論,在國內知名度比較高的是來自電子科技大學的堯德中教授的團隊所做的研究。研究結果證明,在被測試者聽了莫扎特音樂的前後,他們腦中有關認知記憶的神經變化,支持莫扎特音樂對人的認知有積極作用這個結論。
於是,民間媒體開始鋪天蓋地對"莫扎特效應"的大肆宣傳,導致民眾對"莫扎特效應"深信不疑,不僅初高中生做題學習要聽莫扎特音樂,各種早教音樂和胎教音樂也隨之而來,在消費主義有意無意的引導下,各類古典音樂CD和磁帶的銷售量大增。
以莫扎特效應為噱頭的唱片封面
更誇張的是,在1998年,美國Georgia州的州宣布每年會撥款十萬美元,向所有出生於該州的孩子發放古典音樂CD及錄音帶。
但是對莫扎特效應的觀點反對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確實,我們仔細想一想,就會覺得這個理論不那麼站得住腳。
首先,聽莫扎特的音樂會變聰明,是只聽K448這一首呢,還是聽其他的也可以?心理學界的研究普遍幾種在K448這首奏鳴曲上,研究莫扎特其他曲子的很少。另一方面,和莫扎特同時期的作曲家寫出來的古典奏鳴曲,在音樂風格、織體、曲式上都是很相似的,這是不是也能說明聽其他曲子也有幫助?
其次,到底是聽莫扎特的人變聰明了,還是本來他們就是聰明的一類人?如何確定聽音樂的測試者和沒聽音樂的測試者處於同樣的智力知識水準?或者說,那些實驗結果是特例,只對部分人群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其實,實驗進行的過程都不是特別的嚴謹,因此這個結論也是比較草率的。
與其說莫扎特的音樂使人變聰明,我們倒不如說那些從小學習古典音樂的人,本身就具備比較高的認知水平和素質。而這的確是有科學理論來支持的。
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用科學的思維看待問題,而科學最本質的態度就是質疑。對於古典音樂是否能夠提升認知水平、提高智商,就是一件見仁見智的事了。難道你不喜歡音樂,也要聽古典音樂,就是為了提升智力嗎?如果你不喜歡聽古典音樂,喜歡流行音樂的話,也不要硬逼自己去聽不喜歡的東西。我們聽音樂,就是因為我們喜歡它,享受它,通過它傳遞情緒,打開心扉。
記住自己聽音樂的初心,比起它能不能提高智商這件事,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