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綜述報告需要周密構思、精心組織。依據賽恩斯編譯的經驗來看,綜述報告的撰寫大致可分為六個步驟,即選題、文獻檢索、資料整理、提綱擬定、報告撰寫和編列參考文獻。需要指出的是,文獻檢索、資料整理、提綱擬定、報告撰寫是一個多次循環的過程,需要經過多次反覆修改後才能漸趨完善。
一、選題。一般來說,選定課題需要考慮必要性和可能性兩個方面。必要性是指所選課題是否有強烈的需求。可能性首先是指所選課題是否有足夠充實的材料加以支撐,綜述的「綜」要求有充實的材料做基礎;其次是指要考慮到自己的經驗水平是否能完成該選題,文獻綜述選題範圍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理論、一個方法,均可作為選題,對於一些研究人員來說,在對具體領域的積累還未成熟的情況下,題目選得過大將難以把握,因此,建議可選擇較小範圍的選題,選題小、深度大的文獻綜述其實更具有科研參考價值。
二、文獻檢索。綜述的撰寫建立在作者佔有大量相關原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有效的資料檢索是寫好綜述的先決條件。一般來說,對於那些資料非常充足、已有大量研究的課題,鑑於研究人員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為提高效率,要更側重文獻檢索的「準」,爭取把最核心、最權威、最經典的文獻檢索到;對於那些資料不夠充足,較少有前人研究的課題,要儘可能保證「全」,可以先利用檢索工具查出幾篇較新的核心文獻,然後再利用這些文獻末尾所附參考文獻的線索進行追溯查找,之後再次依據所檢索到的文獻的參考文獻進行二次查找。
三、資料整理。對於資料整理,多數文獻看摘要,少數文獻看全文是一種事半功倍的方法。先閱讀文獻摘要部分,將文章按其與主題的相關程度初步劃分為核心文獻、一般相關文獻和非相關文獻。之後帶著自己的問題對核心文獻和一般相關文獻進行批判性閱讀,做好讀書筆記,除了要用自己的語言對文獻中的有用內容進行概括,還應寫下自己對該文獻內容的看法和心得,並對每一項資料的來源要註明完整的出處,以便之後能夠找到這篇筆記的原文獻。做完筆記的同時,要隨手把文獻進行分類存放,以方便後續的再次查閱。
四、擬定寫作提綱。寫作提綱,是對綜述報告結構上的整體安排,是文章的框架,能夠把各部分有機整合起來、使之具有連貫的邏輯關係,反映了作者對課題的整體把握,對於綜述報告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提綱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二是有助於作者理清思路,查漏補缺;三是可以起到指引用戶閱讀報告的作用。因此動筆撰寫之前,對於提綱應反覆思考、反覆修改,儘可能覆蓋全面、結構合理。
五、撰寫報告。在正文撰寫時,如果前面已經做好了讀書筆記,那麼實際上手頭已經有不少成文的東西,文獻綜述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也已經寫出來了,只需要按照所擬定的提綱,將筆記和自己的心得評語串聯起來即可,但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1.儘量一氣呵成,先注意大的方面,如邏輯結構安排是否合理、問題是否已經講清楚、引用資料是否全面等,大體部分完成後再對細節問題進行潤色推敲,這樣可保證思路的連貫性。
2.正文層次的劃分可以按照時間、地域、學術觀點或技術類別等,依具體情況而定。
3.圖表的運用能增強綜述的可讀性和易讀性,應儘可能將文獻理解透徹後轉化為圖表的形式進行歸納總結,一來轉換的過程是作者對文獻加深理解的過程,二來更便於讀者了解不同文獻報導結果的關係或差異,真正達到綜而後述的目的。
4.在撰寫報告時,要把握「由表及裡、去粗存精」的原則,要有果斷捨棄的精神,不能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事無巨細地陳述出來,應挑選與主題相關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結論性意見進行概況。
六、編列參考文獻。對綜述來說,參考文獻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其文章的價值。編列參考文獻既是對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能保證綜述報告的嚴謹性、可靠性、可追溯性。嚴格和正確的引文格式是基本科研素質和科學態度的體現,因此,入選的文獻應是作者仔細閱讀過的原始文獻,且儘量是國內外權威期刊上刊登的文章,文獻要儘可能新,反映出最新進展。參考文獻的數量不宜過少或過多,過少將導致論述不周,一般國內期刊刊登綜述要求參考文獻數量在20~50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