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教育培訓的內容十分廣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涉及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確定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做好幹部教育培訓工作的一項最為基本的工作。任何幹部教育培訓任務最終都要通過具體的教學方法來實施。因此,如何認識、把握和運用幹部教育培訓的教學方法,直接關係幹部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效益。
教學方法是幹部教育培訓的一個重要問題
方法,「行事之條理也」,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應遵循的某種方式、途徑和程序的總和。英國哲學家培根則把方法稱為「心的工具」,認為方法是在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燈,是條條蹊徑中的路標,它的作用在於能「給理智提供暗示或警告」。毛澤東同志有一個生動的比喻,他說:「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這充分體現了方法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對幹部教育培訓來講,教學方法是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遵循教育規律,將教育培訓內容內化為幹部的素質能力而運用的方式和手段。古人說:「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好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生動有效地傳授理論和知識,還能夠極大地調動被教育者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培訓的質量要求。特別是在幹部教育培訓的目標、任務、內容確定以後,能否恰當地選用好的教學方法,就成為能否實現預期目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據2012年湖南省委組織部調查,「從培訓機構來講,影響黨政領導幹部培訓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的選項中,選擇「不注意教學方式方法創新」的比例最高,達71.6%。
幹部教育培訓的教學方法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澱
從人類教育發展歷史看,教學方法始終隨著社會進步而進步,成為幹部教育培訓教學方法的基礎和源泉。在原始社會,教育與社會生活融為一體,教育內容多是傳授生產勞動過程中的經驗和技術,同時還有禮節、儀式、風俗、習慣、宗教等方面的教育,當時的教學方法就是口耳相傳、模仿記憶。到了奴隸制社會,學校教育開始出現,內容為禮、樂、射、御、書、數,主要的教學方法是背誦與記憶,並不強調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到春秋戰國時期,在教學方法上有了超越,孔子提出「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開始強調思維理解的作用。在封建社會,中世紀大學出現後,教學方法有了比較系統的發展,強調學生是教學中心,學習是學習者的自我活動的過程。因此,演繹推理和歸納總結的方法取代了背誦和記憶,講讀法成為主要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流傳至今,成為最經典的教學方法——講授法。17世紀後,以智力活動為核心的教學方法逐漸關注肢體、感官以及情感活動的參與。誇美紐斯(1592—1670,捷克教育家)提出了通過感覺器官來幫助思維的獨特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應從學生的感覺開始,然後才是記憶、理解和判斷。後來,赫爾巴特(1776—1841,德國教育家、心理學家)將心理學引入教學過程,提出「統覺」的概念。他把教學過程分為「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步驟,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就是「敘述—分析—綜合—應用」。第斯多惠(1790—1866,德國教育家)認為良好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兩方麵條件:一是必須符合教學的主體,即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二是必須符合教學的客體,即符合學科的性質。因此,他強烈主張採用啟發式的談話法進行教學。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掀起了歐洲新教育運動和美國進步教育運動,主要目的是為了改革舊學校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杜威(1859—1952,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提出了「活動教學法」,強調在中學,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二戰後,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對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為在學生踏入校門後所學的知識,到不了學生畢業走出校門就落後於時代了。於是,人們開始探求更好、更能夠適應於不斷變化的社會的教學方法,誕生了一些新的教學方法,比如研究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模擬式教學等等,更加強調學習的方法問題而不是知識本身。這些教學方法及時地運用到公務員教育培訓中,為完成各項教學任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黨的歷史看,我們黨十分重視教學方法的創新,並積累了寶貴經驗。1929年,毛澤東同志在古田會議決議中就提出了啟發式、討論式等10項幹部培訓方法和18種開展黨內教育的方法。這些方法,廣泛宣傳了馬克思主義,極大地提高了黨員幹部的「政治水平線」,壯大了黨的力量。1941年,中央《關於延安幹部學校的決定》明確提出:「在教學方法中,應堅決採取啟發的、研究的、實驗的方式,以發展學生在學習中的自動性與創造性,而堅決廢止注入的、強迫的、空洞的方式。在教學中,陝甘寧邊區及其鄰近地區的實際材料,應經過各種調查研究的方式充分的利用之。」我們黨在延安的幹部院校採用「教、學、做」合一,啟發、研討、實習和調研融合的教學方法,使學員邊學習邊把學習的理論和知識運用於生產和戰鬥,極大地提高了幹部的本領,湧現出一大批各條戰線的領導骨幹,使我們黨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把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作為保證幹部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1983年中組部印發的《全國幹部培訓規劃要點》、1984年中央批轉的《關於加強幹部培訓工作的報告》,都強調要從幹部的實際出發,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緊密結合幹部的業務需要和特點開展教育,不要照搬國民教育的教學方法。此後,每隔5年,中央都頒布實施全國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創新作出部署、提出要求。這一時期的教學方法適應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為推進幹部隊伍「四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要求各級幹部教育培訓機構大力推進教學改革,2010年頒布的《2010—2020年幹部教育培訓改革綱要》,要求改進講授式教學,推廣研究式、案例式、體驗式、模擬式等現代教學方法,大大增強了幹部教育培訓的吸引力、感染力,幹部教育培訓質量穩步提高,有效提升了廣大幹部理論素養、黨性修養和執政能力。
幹部教育培訓的教學方法具有獨特規律
幹部教育培訓的目標、內容、對象都有別於國民教育,因此,同樣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幹部教育培訓中也有其獨特的規律可循。
關於講授式教學。講授式教學是幹部教育培訓的最基本、也是運用最廣泛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教師按照學員認識活動的規律,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和控制教學過程,目的在於使學員系統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其優點在於:教師可以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和正面教育的作用,可以一次教授眾多學員,而學員能夠在單位時間內掌握較多的信息,信息傳輸效率比較高。但講授式教學不是簡單的命令式、填鴨式、教條式的說教。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豐富,許多教師不斷豐富講授內容和手段,大大提升了講授式教學的互動性、生動性、實踐性,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熱情,受到幹部的歡迎。
關於研究式教學。研究式教學是指把研究問題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以學員研究問題為主,教師講授知識為輔,通過教學雙方互動實現過程控制的教學方式。研究式教學最基本的理念是以學員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目的在於提高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要研究式地「教」。就是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要有深入的研究,通過教學給學員以啟發,提出一些問題,給出研究的方法,引導學員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也就是「授人以漁」。二是學員要研究式地「學」。就是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有針對性地研究一些問題,從而提高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式地「學」有多種形式,既包括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實際認真讀書,邊讀書邊思考和研究問題,也包括學了一段理論之後,集中研究一兩個實際問題,還可以是學習前就根據需要和興趣選定研究題目,結合理論學習進行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採用這種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組織和教學管理水平,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關於案例式教學。案例式教學是指把實際工作中的真實事例加以典型化處理,通過學員的獨立研究和相互討論,來提高學員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也是目前最受幹部歡迎的教學方法之一。案例式教學要求學員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案例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單純為了獲得一些新知識。這是案例式教學與傳統的知識傳輸教學方法的本質區別所在。案例式教學始於美國的哈佛大學,從法學、醫學領域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領域不斷擴展。案例式教學同研究式教學一樣,也是以學員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學員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對教學案例相關知識的事前儲備,對教學案例的提前閱讀,課堂案例分析時的發言交流。教師的主導性主要體現在:對案例式教學的目的設計,教學案例的編寫,對學員閱讀案例的指導,課堂案例分析的引導和控制等環節。案例設計、教師引導和學員參與是案例式教學過程的三個關鍵因素。
關於模擬式教學。模擬式教學是指模擬具體工作情景,通過對被測對象的行為加以觀察與評估,從而鑑別、預測受訓者的各項能力與潛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模擬式教學過程包括:設計模擬教學方案、準備模擬場地與器材、公布模擬課題與背景資料、分配模擬角色與演練任務、模擬演練準備、模擬演練實施、模擬效果(結論)驗證、授課教師講評、組織撰寫模擬演練報告等環節。模擬式教學可以通過角色演練、使用教學器材、藉助計算機輔助系統等方式實施。模擬後,教師將錄下的節目一一回放,和學員一起分析,幫助學員克服不足,提高學員相關方面的能力。模擬式教學具有科學性、實用性特點。運用模擬教學手段,形象直觀,環境與過程逼真,結果明確且相對準確;能夠有效解決某些理論原理難以形象化講授、某些課題知識點難以通過實踐加以驗證的問題,是解決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問題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模擬式教學的優點包括:一是由於教學環境與過程比較接近事件或事物發生與發展的真實情景,有利於提高學員的形象思維能力;二是能夠讓學員在角色演練中體會到某些角色(崗位)的地位、作用、處境、工作要領;三是有利於讓學員通過模擬事件發生、發展的每個環節,發現自己的創新潛能,找出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從而增強對實際問題的預測與處理能力。
關於體驗式教學。體驗式教學是指通過置身於特定情境的實戰演練,以強化認識、鍛鍊和提高能力的培訓方式。這種方法調動了受訓者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提倡學員在做中學,在實踐中領悟。目前,有些地方開展的「拓展訓練」就是體驗式教學的一種形式。在國際上,形式豐富多樣,比如「沙盤模擬」、「行動式學習」、「教練」等,是比較流行的成人教學模式。開展體驗式教學,要把握以下四個環節:一是培訓項目要有吸引力,能引起學員的興趣;二是培訓形式要出其不意,能激發學員的好奇心,主動學習;三是培訓師要注意引導學員自己消化信息、尋找答案,通過充分的切身體驗,掌握知識和技能;四是通過團隊成員相互交流,實現個人體驗的集體分享,增強團隊意識,提高協作能力。
善於運用幹部教育培訓的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要做好幹部教育培訓工作,必須熟悉掌握和運用好各種教學方法。目前來看,幹部教育培訓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已基本形成了講授式教學不斷改進,研究式、案例式、模擬式、體驗式教學廣泛運用的良好局面。但是,與廣大幹部的期待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據中組部2012年問卷調查顯示,黨政機關幹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認為「培訓方法缺乏吸引力、感染力」的分別佔28.7%、44.6%、40.8%。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機構和教師對不同教學方法的內在規律把握不夠,對一些新的教學方法不想用、不敢用、不會用,即使勉強用了,也是徒有其表、而無其實。
要根據培訓機構的功能定位選擇教學方法。有的培訓機構主要進行黨性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所在地又有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有的培訓機構積澱深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深入研究;有的學科齊全,在能力培養和知識更新上有優勢。不管選擇哪種教學方法,都要有利於發揮各自優勢,才能創出特色。
要根據教學內容要求確定教學方法。幹部教育培訓的內容十分廣泛,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方面,涉及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領域,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確定教學方法。對於理論性比較強的內容,要在創新講授式、研究式等方法上下功夫;對於實踐性比較強的內容,要在案例式、體驗式等方法上下功夫;對於情境性比較強的內容,要在模擬式等方法上下功夫。同時,要注意各種方法的綜合運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取得最佳培訓效果。
要根據教學對象實際使用教學方法。幹部教育培訓對象,從省部級領導到鄉村幹部,從黨政領導到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還有中青年幹部、女幹部、少數民族幹部、黨外幹部等,層次多、類別多。他們的工作性質、人生閱歷、知識背景、理論功底、培訓需求等都不盡相同。這就要求在選擇教學方法上要各有側重,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採用適宜的教學方法。
當然,提高幹部教育培訓質量,教學方法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還涉及教學目標是否科學、教學內容是否合理、教學管理是否完善、學風建設是否過硬,等等。但教學方法改進和完善,是最直接、最具體,也是比較容易推進的。廣大幹教工作者要善於運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並不斷完善和發展,努力實現多樣性、實效性的統一,真正彰顯幹部教育培訓教學方法的生命力。
(《刊授黨校》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