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_
近日,一篇採訪報導刷屏朋友圈,文中的小主人公,正是三智書院佛學班班長程晨同學的愛子,少年名為周子皓,是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一名高一學生。下面,請和小編一起來了解這名少年做了什麼事吧。
少年周子皓
一篇題為《兒子眼裡的李蘭娟院士》的文章在近日刷屏全網,訪問突破 10 萬加,獲上萬網友點讚,也讓外界了解到 72 歲高齡仍爭分奪秒奮戰在湖北抗疫一線的李蘭娟院士的另一面。
鮮有人知道,促成此次系列報導以及一線採訪者,是一位年僅十幾歲的高一少年。
少年名為周子皓,是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一名高一學生。他還有一個身份,是 SUN 青少年的公益平臺志願者。此次公益活動是他與同班幾個高中同學一起發起,希望通過收集此次全國抗疫中正能量的事跡,將國內民間和前線對抗疫情的力量,通過網絡媒體、社交平臺,傳播到國際舞臺,傳遞給全世界關注湖北疫情的人們。
隨著該公益活動影響力的迅速擴散,少年周子皓和他幾位組織的小夥伴也走進公眾視野。文匯網記者連線專訪周子皓,帶大家了解這群少年另類抗疫舉措背後的故事。
問:請你先介紹一下發起這個公益活動的初衷?
周子皓:在疫情爆發時我就在想該如何幫到前線的醫生,但是由於我們是高中生,所以不能像很多企業家一樣有資金、資源、渠道來獲得醫療物資捐獻給前線。但是我們可以動用自己的一些技能,向其他人宣揚正能量。
由於在國際學校,經常接觸到外國人群、外國網友。我們之前就發現了許多外國人對於中國的事有誤解。這次疫情更是讓誤解放大了。我們發起這個活動的初衷就是打破國界壁壘、解決信息,讓外界更客觀了解到疫情以及我們各界抗擊疫情中所發生的感人故事。
問:在實施過程中,你們克服了哪些主要困難 ?
周子皓:起初缺乏製作的人手,由於我們的活動需要更多人合作才能完成,所以一開始人手不夠。
問:核心團隊有幾個人?
周子皓:只有我們9 個高一學生。我們通過朋友圈、公眾號文章等方式,聚集了將近 200 人參與,很多都是熱心的志願者,這讓我們獲得了大量剪輯、配音、翻譯的人才,從小學生、高中生、大學生到企業家,都有。
問:除了人手不足,還遇到哪些問題?
周子皓:缺乏信息、素材。我們製作視頻需要大量的、準確的信息,特別是第一個科普視頻。我們發動了大量志願者的人脈資源,通過群眾的力量幫助我們。我們還閱讀了許多發布在《柳葉刀》《自然》《中國生物信息學》等期刊上的論文、評論,同時我們從世界衛生組織(WHO)、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上獲取了許多前沿信息。
問: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你們獲得哪些成果和成長?
周子皓:我們通過採訪 OMAHA 聯盟創始人、樹蘭醫療總裁鄭傑,了解到大數據在這次疫情中的應用和他眼中的母親李院士。很多人了解到我們這個活動,就是通過這篇報導開始的。我們也沒想到報導會這麼受關注,我們初衷就是想根據自己的想法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鄭傑和母親李蘭娟院士的合照
目前我們第一個視頻仍在製作,信息收集、信息核實、翻譯等已經完成,接下來是完成動效和配音。我們在製作視頻的同時也學到了許多製作之外的東西,這帶給我們的成長是全方面的。
問:遇到的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周子皓:最難忘的是我們發現,這次疫情在一些方面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我們第一次這樣真切的感受到這個概念。最近,愛思唯爾(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中國知網、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 Francis)等出版社和資料庫紛紛提供了關於疫情的學術論文免費閱覽和下載。這些出版社和資料庫放棄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助力我們國家渡過難關。這也是我們得以閱讀許多論文的原因之一。
鄭傑對於「人和自然關係」的思考也讓我深思,特別是在提到人類的發展從另外一種視角來看也是猶如「癌細胞」時。我認為這次疫情在提醒人類:是時候該停下來反思了。
——文章轉自文匯網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