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目前在做的是一款校園招聘類產品,現處於持續迭代階段,所以做競品分析既是工作必要同時筆者也想把一些做競品分享的想法分享給大家。可以說這篇文章算是實操實戰性非常強的一篇競品分析文,但筆者不會套用各種模板,而是結合分析目的只針對某些維度進行分析。同時,因為文中會涉及到一些不便透露的信息,筆者會做相應的模糊處理,如後文涉及到產品名稱時會用「自身產品」來代替,敬請諒解。
筆者目前在做的產品剛剛完成3.0版本的改版上線從生命周期來看已進入成長期,現處於持續迭代優化階段。那麼在此階段需要清晰了解競品動態,跟進競品動作同時結合自身發展需求做出快速調整,迭代優化產品。所以,本文筆者主要從產品功能角度入手,分析對比競品核心功能、特色功能,挖掘其背後的設計、運營邏輯。
自身產品是屬網際網路求職招聘行業中的垂直領域,校園招聘類產品,C端產品定位是為應屆生在校生提供最高效、可靠、便捷的求職平臺。由於業務模式的不同,區別於市場上大多數網際網路求職招聘產品的是,除了to C的求職版產品及to B的企業版產品還多增加了廳校版產品(提供給校方用戶使用),並且求職版、企業版、廳校版均有web及App兩種產品形態,而本文的分析方向還是針對於求職版App端產品。
網際網路求職招聘產品無疑會涉及到2個核心關鍵詞:招聘、求職。如果在安卓應用市場或蘋果App Store中直接搜索會出現成千上萬的搜索結果,而根據下載量及月活量來看,排名靠前的有51job、智聯招聘、大街、拉勾等一些較知名的求職招聘產品。
其中校招產品還涉及到的另一個關鍵詞:校園,那麼與校園相關性更高的職位性質可以發散聯想到兼職、實習。直接搜索兼職、實習的結果,而根據下載量及月活量來看,排名靠前的有兼職貓、鬥米兼職、考拉兼職、實習僧等求職招聘產品。
最後還是根據自身的產品定位,進行更精準的條件組合:校園招聘
在上文通過關鍵詞分析搜索出的產品中也可看出,確定為自身產品的競品可歸為3類:
綜上所述,筆者分別選取3類競品中的1個產品作為競品樣本進行分析其分別是:大街App求職版、實習僧App求職版、校園獵聘App求職版。
(1)產品 slogan
大街的slogan特色鮮明主打社交招聘後文中也會著重分析這一方面;筆者看到實習僧的slogan不免想起36kr的「讓一部分人先看到未來」,感覺有點小小的借鑑;而獵聘校園的slogan就顯得中規中矩一些,看不出什麼特色。
(2)主要頁面及常用功能
① 大街
下載安裝後,打開大街App首先進入登錄頁,如不登錄無法進入App中。登錄成功後進入「逛逛逛」可以看到導航欄中有5個欄目:「機會」、「搭訕」、「逛逛逛」、「消息」、「我」。
處於中間位置的欄目「逛逛逛」實質就是首頁,頁面結構由上到下是搜索欄、banner、4個分類入口、運營欄目快捷入口、中國好offer、熱招職位、HR急招、熱門問答、職場生活。其中的運營模塊、快捷入口基本為職位、公司的整合包裝這裡不再贅述。來看一下比較常用的功能,搜索。進行搜索時可以通過職位、公司、人脈3個不同維度進行搜索,搜職位和公司時結果頁分別對應的職位列表和公司列表,進行人脈搜索時會檢索職位名稱、公司名稱、姓名中是否含關鍵詞得出搜索結果。
「機會」通過左右滑動的交互可對職位進行快速投遞(左滑不感興趣、右滑快速投遞),也可以切換為列表模式。在「機會」的公司tab中則是對已關注公司的動態的呈現及一些推薦關注的公司。「搭訕」與「機會」類似只不過是對人脈的左右滑動(左滑不感興趣、右滑感興趣),有同事、同行、同學3個tab可切換,同行中會根據簡歷信息推薦所從事過行業中的HR或行政人事人脈。
「消息」中有投遞反饋、HR邀約、人才庫邀約、消息通知4個分類,下面的列表是按最新時間排序呈現所有類型的消息。
「我」中可以進行簡歷的編輯,但在當前版本的大街中App端的簡歷是精簡版的,完整版的簡歷編輯需在web端進行。最常用到的模塊是「我的求職」,在「我的訂閱」可設置個性訂閱條件,這個訂閱入口在「機會」中也有呈現。
② 實習僧
下載安裝後,打開實習僧App首先進入「機會」,未登錄狀態下仍可瀏覽職位等內容,但無法進行功能性操作。可看到導航欄中共有4個欄目:「機會」、「消息」、「論壇」、「我的」。
導航中第一個欄目「機會」,頁面結構由上至下是搜索欄、banner、關鍵字快捷搜索、運營欄目、職位列表。其中關鍵字快捷搜索其實就是搜索固定的關鍵字,如點擊「軟體」則結果頁為含「軟體」關鍵字的職位列表。運營欄目也是類似的邏輯,如點擊「短期實習」則結果頁為「地點+短期實習」的職位列表,但不可以進行二次篩選。在登錄後就可以設置訂閱職位,此時職位列表變為「已訂閱」也可以關閉訂閱。
「消息」中是通過右上角的篩選按鈕來篩選不同狀態的消息通知。「僧妞」是在線客服入口,如當前時間未有在線客服,可提交問題反饋。
「論壇」類似於一個小型社區,可以發帖、跟帖。頁面上部「實習真經」、「實習交流」、「談天說地」、「產品疑問」是幾個固定的欄目,下部是「熱門」、「全部」、「精華」3個可切換的tab。點擊右上角的加號按鈕就可以快速發起帖子,左上角是 「我的論壇」。
「我的」中可以進行簡歷編輯,可在「我的訂閱」中設置職位的訂閱條件。「發布職位」其實是跳轉到相應的下載頁,實習僧中並沒有做身份切換的功能。在「設置」中可以將首頁設置為卡片模式,可進行左右滑動交互操作,但右滑並不是直接投遞而是收藏。
③ 獵聘校園
下載安裝後,打開獵聘校園App首先進入「找工作」,未登錄狀態下仍可瀏覽職位等內容,但無法進行功能性操作。可以看到導航欄中共有4個欄目:「機會」、「消息」、「動態」、「我」。
獵聘校園的首頁即「找工作」,頁面整體比較簡單清晰,除了搜索入口和banner主要呈現的就是職位列表。
「消息」也比較簡單沒有分類只有消息列表,消息按最新時間排序。
「動態」中是以資訊形式呈現一些職位的專題頁,當然也包括一些純資訊內容。顯示方式也沒有分類,只有動態列表。
「我」中可以進行簡歷編輯,也可設置「求職意向」但不是職位訂閱的邏輯,這裡的「求職意向」的設置不會影響首頁的職位列表內容。
由於競品間均同屬一類產品,核心業務邏輯及業務流程基本大同小異。如這篇是網際網路求職招聘類產品的競品分析,那麼其核心業務邏輯基本為:求職–招聘這一套不會有太大差異,所以這裡筆者直接窺其骨架,對這3個競品進行信息架構的還原。
(右擊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即可查看大圖)
右擊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即可查看大圖
右擊在新標籤頁中打開,即可查看大圖
作為一款求職招聘類產品,其核心需求基本都是來自兩方:求職用戶的就業需求,招聘用戶的招人需求。但競品間的目標用戶、目標市場可能又不盡相同,產品上也自然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化。這裡筆者就對3個競品的產品定位分別進行分析。
(1)大街
其實從大街的slogan「年輕人的社交招聘」就可以大致地概括出其產品定位。目標用戶就是「年輕人」,但「年輕人」的定義其實是比較寬泛的,生理年齡是一方面,心理年齡年輕也可以稱作「年輕人」。再看「社交招聘」其實是在求職招聘類的核心需求上做了點文章,早在15年5月大街做了重大改版(如圖大街在App store中的版本更新記錄),全面加入社交元素,可以說讓看似枯燥傳統的求職招聘變得多了一些趣味性。所以可以將大街產品定位總結成,為「年輕人」提供輕鬆、便捷的社交招聘平臺。
(2)實習僧
實習僧的目標市場更加垂直細分,就是做實習崗位的校招,當然這也只是初期的方向,現在的實習僧也在開展與企業間合作的應屆畢業生校園招聘業務。所以其產品定位也是比較清晰的,為大學在校生、應屆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實習招聘平臺。
(3)獵聘校園
獵聘校園其實是獵聘將校招業務獨立拆分出來的產品,進行單獨的運營。其目標用戶仍是大學在校生、應屆生,但不同於實習僧其業務範圍覆蓋了所有職位性質,即包含全職、兼職、實習職位。獵聘校園的母公司獵聘網也同屬智聯、51job時期崛起的網際網路招聘企業,其產品也是主打專業這個點,那麼其產品定位可總結成,為大學在校生、應屆生提供最專業的實習、校招平臺,基本與獵聘校園的slogan相符。
求職招聘類C端產品其核心流程中最重要就是簡歷的完善及職位的投遞,接下來筆者就圍繞這兩個環節分別對比分析3個競品的相關核心功能。
(1)簡歷
簡歷可以說是整個求職招聘類C端產品中最重要的模塊,那麼先來看下大街的簡歷設計,其實在當前版本(4.6.2)中大街已經弱化了App端的簡歷功能,App端只保留了「基本信息」、「求職意願」、「教育經歷」、「工作(實習)經歷」這4個必填模塊。至於大街為什麼會在App端做這樣大的改動,先要明確兩點:
① 大街App端產品是沒有校園版的;
② 在大街web端產品的簡歷編輯中可以通過切換名片中的「當前身份」,將職業檔案類型切換為「白領檔案」或「學生檔案」,而且切換不同身份時的簡歷可編輯模塊是完全一致的。還有一個邏輯要說明,切換身份可以控制「工作經歷」是否必填模塊,「白領檔案」狀態, 「工作經歷」為必填,「教育經歷」雖也是必填但可刪除為空;而「學生檔案」狀態,「工作經歷」則是選填,且「教育經歷」不可刪除。
所以筆者反推這樣設計的背後邏輯有2點:
那麼大街為滿足兩方需求同時減少開發維護的成本,就將適合不同身份求職者的簡歷選填模塊全部展示提供出來在web端進行編輯,用戶屬於什麼身份就編輯一份符合其身份的簡歷,所以筆者覺得其「名片信息」中身份切換的功能設計非常巧妙。至於為什麼要在web端,可以看到大街簡歷的選填模塊多達17個,在App端操作顯示是極為不便的。所以將選填模塊的完善放在web端是很不錯的選擇。
那麼綜合來看大街的簡歷設計是很靈活而且全面的,由於大街目前正在積極擴展校招業務,其產品也做出相應的調整,在改動的同時也很好地控制了成本。唯一可能影響到體驗的就是選填模塊的完善一定要在web端進行,但考慮到簡歷編輯的操作是比較低頻的,應該也不會對用戶造成太大的影響。
在前文中已提到,實習僧的產品定位是比較垂直細分的,其簡歷主要針對大學在校生、應屆生設計。其簡歷結構也是分為必填和選填兩部分,必填項為「基本信息」、「期望實習」,選填項則是針對在校生、應屆生設計的8項。
實習僧可以創建2份簡歷:默認簡歷、我的簡歷,在這2份簡歷中還可分別創建2份英文簡歷:默認英文簡歷、我的英文簡歷。筆者覺得這樣的設計也是針對其目標用戶的,學生用戶求職時職業目標大多都不十分明確甚至迷茫沒有十分清晰的規劃,考慮到這樣的用戶特質讓其可添加2份簡歷,確實是很人性化的設計。但實習僧中有一點設計筆者尚未推敲明白其邏輯,在「我的」中有「個人資料」這一模塊,但是其編輯內容與簡歷中的「基本信息」完全一致,而且在這兩處進行修改操作後會互相同步數據。也不同於大街的名片功能可以切換身份,目前筆者還未想清楚這一設計的目的,希望各位產品朋友可以說說你的看法。
獵聘校園雖然也是做的垂直領域,相比之下其簡歷的設計就顯得中規中矩,「基本信息」、「求職意向」、「自我評價」為必填,剩餘10項均為選填,但有一點比較好的體驗就是獵聘校園的簡歷中提示了「簡歷完整度達到60%才可投遞簡歷」,每完成一項編輯簡歷完整度會實時更新。
不過獵聘校園的App端和web端有一些小的邏輯沒有統一,比如在App端的「求職意向」是不在簡歷中的,但web端又是簡歷的一個模塊;App端的「自我評價」在簡歷中是單獨的模塊,而在web又合併到了簡歷中「基本信息」裡。筆者認為兩端產品的邏輯最好統一(除交互和樣式),這樣用戶才不會混亂。而且10個選填模塊中有一些其實是可以整合簡化的,不同於大街的簡歷可以自定義配置簡歷模塊,10個表單項的直接呈現對於用戶來是說過於繁瑣的。
(2)投遞簡歷
從前文中提到的求職核心業務流程可看出投遞簡歷是有其前置、後置條件的,會涉及到幾個相關的功能模塊。
① 職位列表
通常情況下,不同的入口去到的列表頁都是同一列表頁,但大街在職位列表的設計上就稍有不同。前文中也已提到在大街的首頁「逛逛逛」中也4個分類入口:「全職」、「兼職」、「實習」、「公司」。從分類入口進入到的職位列表是沒有直接投遞的按鈕,而搜索結果頁的職位列表有直接投遞的按鈕,筆者覺得此處設計很切合用戶使用場景。可以設想下,從分類進入的職位列表等於是在泛瀏覽,而通過關鍵詞搜索進入的結果頁其實等於用戶有較明確的目標時動作的結果,那麼結果頁中職位的JD其實也都大同小異,用戶此時完全可以根據列表中顯示的幾個重要欄位做出判斷並投遞。
說到職位列表中的顯示欄位,大街中不同職位類型的顯示欄位也根據其側重點不盡相同,但除了兼職的薪資待遇有很顯眼的樣式,在全職、實習列表中的薪資待遇樣式並不特別顯眼。這裡反觀實習僧、獵聘校園的職位列表雖沒有大街這樣較為精巧的設計,但薪資待遇的顯示樣式要比大街更為突出顯眼,而薪資待遇在JD中的用戶關注度還是佔主要地位。
② 職位詳情
職位詳情中的一些基礎功能收藏、分享、舉報等筆者不再贅述,接下來說說3個競品中較獨特且體驗好的設計。先來看下大街,由於其產品定位在其產品中引入了社交元素,職位詳情添加了「聊聊看」的功能可以直接與HR在線溝通。還有利用App端的交互特性,在職位詳情中大街加入了「繼續拖動,查看更多職位」的功能。繼續拖動後,最多可顯示3個tab:相似職位、推薦職位、該公司在招職位,並且都可進行一鍵投遞。相似職位根據當前職位進行擴展,推薦職位根據求職意願推薦,如是對發布該職位的公司感興趣還可以直接瀏覽該公司在招職位。可以說這樣的設計大大增加了單一職位詳情頁的延展性,擴展出更多使用場景。
實習僧的職位詳情沒有太多的輔助功能,但其中一處互動設計,筆者個人覺得是比較有趣的,就是工作城市的顯示。由於實習僧中職位的在企業創建時是可以同時選擇多個城市的,但如果全部直接顯示的話頁面布局會比較難看,而實習僧採用了走馬燈的形式顯示,既解決了頁面布局又可以將全部城市顯示對用戶來說算是個小驚喜吧。
③ 投遞
這裡主要分析下3個競品對於完成投遞的前置、後置條件。還是先看下大街,如要完成簡歷投遞只需簡歷中必填信息完整所以不會出現投遞中斷的情況,而前文中已分析過不同身份的簡歷必填模塊所有不同這裡不再重複說明。投遞成功後,該職位即變為已投遞狀態,且不可重複投遞,同時會跳轉到推薦職位引導用戶繼續投遞。整體來看完成投遞的用戶操作成本很低,而且投遞成功後的引導場景銜接也比較流暢。
實習僧中的職位在企業創建時可以選擇需要的簡歷語言及是否接收投遞郵件,所以用戶在投遞簡歷時需要進行選擇,如要完成投遞簡歷完整度需達到54%,這裡實習僧採用的是完整度規則來做投遞前置條件。如符合前置條件還需要再進行一次確認,這裡會通過算法計算出與該職位的匹配度提示用戶。投遞成功後,該職位即變為已投遞狀態,且不可重複投遞。整個流程看似稍微繁瑣,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設計多是出於其目標用戶為大學在校生、應屆生的緣故,為提高用戶的求職質量在操作體驗上做出了一點點的犧牲。如確認環節的設計,其主要是為了提示用戶職位匹配度,筆者覺得這樣的權衡是可以接受的。
獵聘校園的投遞邏輯與實習僧類似,但前置條件不是完整度規則,而是「基本信息」、「聯繫方式」、「聯繫方式」這3個固定項,如符合前置條件也需要再進行一次確認但不同於實習僧有匹配度的計算,所以筆者覺得獵聘校園中再次確認的設計過於累贅並無他用。投遞成功後,該職位即變為已投遞狀態,且不可重複投遞。獵聘校園中除了常規的投遞,某些職位還可以直接進行在線網申,同樣面對在校生、應屆生用戶,這一處設計簡化了很多網申步驟很切合其使用場景。
④ 消息
這裡再多說幾句關於消息模塊,因為完成投遞後的後續反饋會在消息列表中呈現,其重要程度也不言而喻。而這3個競品都無一例外將消息作為一個單獨的導航欄目,其中筆者覺得做得不錯的是大街,將消息已分類而且也全部消息列表的呈現。實習僧的消息雖有篩選功能,但狀態繁多,用戶操作壓力過大;而且其「撤回」功能的設計也有待商榷,雖說實習僧中也加入了即時通訊功能,但是否需要將純社交產品中的功能完全照搬?筆者是覺得不需做得太重,核心仍應是求職招聘,除非是像大街一樣全面社交化,否則社交應該儘量輕。獵聘校園的消息模塊只一個列表,而且無法篩選、刪除,體驗著實較差。
(3)小總結
前文已經將3個競品的核心功能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這裡就其使用體驗及市場表現的綜合情況以打分(滿分為5分)的形式做一個小總結。
可以看出在核心功能方面,筆者對於大街的給分都是比較高的,無論是邏輯、流程還是用戶操作、視覺體驗,大街都已迭代得較完善,其在App榜單(安卓及iOS)的求職招聘類產品中月活量也一直居前10位。實習僧作為一款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產品,整體體驗也很不錯,也有其自身特點,但是一些功能細節後續迭代空間還很多。而獵聘校園雖倚靠強大的母公司獵聘網但目前來看這款校招產品表現比較一般,還需不斷打磨。
在本節中筆者將著重分析3個競品除核心功能的一些各自產品的特色功能,剖析這些功能的背後邏輯。
(1)大街:職場社交、職場問答
說到大街不得不提及其濃厚的社交元素,在改版初期也是被眾多用戶瘋狂吐槽其「不正經」,從開始的飽受爭議到現在被用戶所接受,大街為什麼能堅持在職場社交這條路上前行?筆者來一探究竟。
首先要回溯下招聘求職產品的本質,這類產品其實屬於低頻接近剛需的工具屬性極強。可以設想一下通常情況的求職場景:我在大街上投十幾二十份簡歷,收到了幾條面試邀請,最終拿到了一家企業的offer,實際工作中還比較滿意,並打算長期在此公司發展了,ok這個時候我已經沒有找工作的需求,我也不是整天盯著競品的產品經理,卸載了吧。雖然很好地服務了用戶但最終還是「慘澹收場」。
所以在傳統招聘求職類產品中,真的就如張教主所說的「用完即走」,但這句話其實與所有網際網路產品都恰恰矛盾,因為還有一句話也很經典「網際網路產品皆競品」。沒錯所有的產品都在爭搶用戶的時間,都想黏住用戶,而工具型產品的用戶粘性極低,基本上就是用完即走。大街同樣需要面臨這個窘境,而社交無疑是能佔據用戶時間的一種手段,而且大街又不同於智聯、51這樣的更老一代招聘求職產品,其App端產品於14年5月上線App Store正值移動網際網路火熱的時代,大街也有著更重的移動網際網路基因。所以選擇職場社交這條路來增加用戶粘性,是個明智的選擇。但又不同於如陌陌的陌生人社交、微信的熟人社交,職場社交更注重的是職場關係,其實說白了就是人脈。
那麼再設想下加入職場社交元素的求職場景:我在大街上投十幾二十份簡歷,收到了幾條面試邀請,最終拿到了一家企業的offer,實際工作中還比較滿意,並打算長期在此公司發展了,ok這個時候我已經沒有找工作的需求。但是我發現之前跳槽的同事也在這家公司,還有幾個校友也在廣州發展,看來我得多擴充下職場人脈了,多認識幾個同行,多加幾個HR,這個App不卸載了有用。這樣一來是不是讓用戶比較自然又把這工具型產品用了起來,而且在中國這樣一個非常看重人際關係的環境中,誰不想多積累些人脈呢?
大街的職場社交做得也並不生硬,一致性很好。大街先是在15年1月上線了左右滑動的交互及聊天入口預熱,同年5月重大改版採用了類似Tinder(國內對標產品為探探)的產品邏輯,即求職用戶與HR互相感興趣後可直接聊天。後續的優化迭代中,也讓用戶可以越加主動。在「搭訕」模塊中可以直接對同事、同行、同學感興趣,在高級搜索也可直接搜索人脈,職位詳情中可與HR即時溝通,可以說將社交元素滲透到產品各處。
除了社交手段,大街還祭出了一招「問答社區」,而且這個時間點也卡的恰到好處。大街的「職答」模塊於16年11月上線,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各大問答產品如知乎、分答、微博問答都極為火爆,大街也借勢加入。擴展人脈還不夠,有問題就直接問前輩,但相比於職場社交,職答並沒有那麼重,其入口只是在首頁較下面的位置沒有單獨的導航欄目。也可能對火熱的知識付費會變成曇花一現有所顧慮,小試牛刀的做法還是不錯的選擇。
(2)實習僧:職場論壇
實習僧的論壇模塊其產品目的無疑也是增強用戶粘性。但實習僧的論壇模塊並沒有很濃厚的社交風,而是偏重論壇社區的運營,其形式也與傳統論壇產品無太大差異都是發帖、回帖、評論回復、點讚的邏輯。四個模塊中的「實現真經」、「實習交流」經常會有一些官方帖加精,而「談天說地」、「產品疑問」主要是用戶輸出內容,這也是其主要的運營模式。對於實習的乾貨分享主要由產品運營團隊主導,其他兩個欄目開放給用戶運營。
實習僧的論壇模塊於16年7月上線App Store,也是處在內容崛起、知識付費的時代做出了這一改動,但其並未跟風做問答、做知識付費,反而玩起了更為傳統的社區論壇。這一手迂迴打法也頗有些巧妙,因為實習僧面對的目標用戶多是90甚至00後的大學生,多數沒有經歷過web時代,對於論壇這種70、80後非常熟悉的產品形態可能反而會覺得新鮮。而論壇實質也是在輸出內容,從其模塊上線運營到現在整體表現不俗,幾乎每天都會有新帖發布,是可以長期保持活力的。
(3)獵聘校園:動態資訊
在前文中已分析的大街、實習僧的特色功能都是筆者很認可的,但是獵聘校園的動態資訊可能筆者要多一些吐槽了。首先看一下動態模塊的形態就是一篇篇的動態呈現,類似於微信公眾號裡的推文,但點開進去的話會發現有一些其實還是某企業的招聘職位,而有的就是純資訊內容,還有一些外站廣告穿插其中。所以筆者對此模塊的定位深感模糊,不知道獵聘校園做這個模塊的意圖到底是什麼,這個「動態」概念是否過於寬泛,各種內容混雜其中。
所以筆者覺得如果定位為校招動態的話,就致力打造一個專題招聘頁的集合欄目,「動態」就是各企業的招聘內容經過包裝的形式呈現出來,這樣不僅可以服務於求職用戶,還可以做商業化的延伸(即企業付費做專題),比起現在的不倫不類可能會好很多。
前文中已對3個競品的核心功能及特色進行了較詳盡的分析,不難看出功能設計的核心邏輯一定是要切合其產品定位,即明確自身的目標用戶,了解目標用戶的核心需求。那麼本節,筆者將對比競品反觀自身產品存在哪些不足及值得借鑑的點。
(1)簡歷
還是先說簡歷,在本次改版前自身產品的簡歷結構是非常冗餘繁雜的,有十幾個模塊而且一些看上去就是差不多的填寫內容。所以本次改動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簡歷,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刪減、重組整合最終只有6個模塊。現在的簡歷結構輕量很多,雖然不是做得如大街這樣巧妙的邏輯,但總體感覺中規中矩。但是進過對競品的分析,筆者覺得下一步對於簡歷的優化迭代,該做一些加法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改版前的簡歷的確過於冗餘繁瑣,我們就砍掉了很多模塊,但是現版本的簡歷結構你說它適用於社招求職用戶可以,適用於學生求職用戶也可以。即原有的一些符合學生用戶特質的簡歷模塊也被砍掉後,現版本的簡歷學生用戶屬性不夠鮮明。如大街的自定義添加模塊中的「實習經歷」、「校內職務」、「校內獎勵」模塊就是為學生用戶量身定製的,實習僧、獵聘校園的簡歷結構更不必多說,目標用戶已明確為學生用戶。所以筆者反思自身產品的過程中,已得出下一步簡歷迭代的方向,要將符合學生用戶身份的模塊重新加回去。
(2)簡歷投遞
① 職位列表
其實對於職位列表,筆者並沒有太多的改動想法。從表現層的體驗來看自身產品可以優化的應該是篩選功能,目前採用的還是傳統的下拉列表方式,這裡可以考慮更直觀的標籤式交互,但這類改動的優先級不會太高。
② 職位詳情
在目前自身產品的職位詳情中,已經做了相似職位的推薦,後續可以將推薦職位(根據個性化設置的條件)也增加進去,進一步延伸場景。
③ 投遞
目前的投遞前置條件與獵聘校園的類似,規定完善幾個固定模塊才可進行投遞,但是這個條件沒有在編輯簡歷時直接提示,在投遞動作發生時才觸發判斷。所以下一步要把這一點列為高優先級改動需求,提前告訴用戶投遞條件在簡歷編輯時顯示出來。投遞的後置目前沒有增加確認環節,由於現還未考慮增加可用戶編輯多份簡歷的功能且職位匹配度的算法也未增加,確認環節也就不需要了。但是實習僧的職位匹配度功能很值得借鑑,尤其是對於學生求職用戶,不同於社招用戶已有的豐富工作經歷,怎樣通過學生用戶的校內經歷、實習經歷較準確地計算出職位匹配度是一個值得做精做細的功能。
④ 消息
最後再說下消息,其實前一章節中筆者也有意強調了3個競品對於消息模塊的設計,對於自身產品很值得反思。目前自身產品的消息還是在「我的」模塊中,路徑相比於導航欄目太深了,正是因為求職求職招聘產品本身的調性,消息反饋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接下來的優化迭代,消息模塊的權重調整同樣定為高優先級改動需求。
通過在前文中對競品特色功能的分析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邏輯就是,其做這些特色功能的目的都是為了促進活躍、提升留存。在前文中筆者也提到,求職招聘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低頻的需求,所以才延伸出職場社交、職場論壇、職場問答這些促活、提升留存的功能。而功能亦是手段,是單從核心功能角度優化無法達成產品目時的一些延伸擴展。
那麼在做自身產品時,同樣需要圍繞這一產品目的進行迭代。而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直接地照搬照抄是不可取的做法,雖說目前產品中的技術壁壘越來越當今網際網路行業中完全的創新幾乎不存在,但如果直接去抄社交、抄論壇這些功能效果不一定好有可能更壞。因為各家已經比較成熟的產品是從產品定位出發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打磨,最終才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所以筆者認為做特色功能時第一步要做的事仍是回溯自身產品,再次明確自身的產品定位保證大的方向不偏離。
第二步結合現有資源考慮可行性,其實產品手段有很多比如增加用戶粘性,常見的社區、社交、成長體系、電商等等,但是要考慮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做這些功能的擴展。想做社交,當前的流量可以支撐用戶玩得起來嗎?想做社區,有沒有一些關鍵用戶可以持續產出優質內容?想做電商,有沒有好的第三方合作,有沒有自然的使用場景?如果不能給出一個足夠肯定的答案,那就先不要做。不然即使趕出一個功能,後續也無法持續運營。
明確了產品定位及可用資源後,接下來的第三步就要確定做什麼。
在這裡,筆者要先說說公司中的可用資源,其實最有優勢一點的就是自身產品是有省教育廳的官方背景背書(學生可在產品中直接綁定檔案但非強制),所以會將對身份認證這個點進行打磨,類似於微博的加V邏輯,這種加V的效果以身份名牌或者標籤的形式在產品中體現,這樣已綁定檔案的學生用戶身份屬性就更加凸顯,也可以體現整體產品的權威性。
那另外一個可發力的點就是招聘會,其實公司對於線下招聘會的運營是比較重的(與學校合作舉辦的方式),學生用戶通過線上報名線下參加,這樣的流程就可以採用O2O的運營邏輯對招聘會模塊進行打磨。但當前自身產品還缺少一環,就是線上的評論,所以接下來的迭代計劃要將其列入。
這也是前文中筆者反覆提到的促活、提升留存的一種手段,而且相比於社交、論壇、問答,評論是很輕的一種手段但同時可以讓用戶間發生交流、產生聯繫。
那麼,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要圍繞身份認證、招聘會這兩個點去做特色功能,持續迭代。但可能有些朋友會提出疑問,這樣就能長期黏住用戶了嗎?確實這樣的手段不如社交、論壇強勢可能長期保持用戶粘性,但還是那個老問題明確產品定位、核心業務,校招季其實周期很短如果能保證學生用戶在這個周期留下就達到目的了,因為下個周期內還會有新的用戶湧入。所以對於增加用戶粘性的功能要做輕不做重。而最後一步,在確定了前三步的問題後就可以開始啟動項目進行迭代了。
其實,讀者朋友可以發現文中並沒有引用太多的數據,不同於筆者上一篇(傳送門:快手產品分析報告)的產品分析文,這篇競品分析側重點為功能邏輯的分析,主要以體驗中的感受思考及對比自身產品情況得出的一些想法觀點來支撐全文。而且,筆者建議在做競品分析時,除非是還處在概念階段的產品,可以從需求、市場、戰略、商業模式、核心功能、運營策略等多個維度進行大而全的分析。如果產品已經上線運營,那就應該有明確的目的,處在什麼階段就應該針對此階段該做的迭代進行相應的側重分析。
好了還是那句老話,希望各位產品朋友能在產品的路上努力前行。歡迎各位朋友一起探討交流產品心得。
本文由 @曉鐸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