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於用戶體驗從產品市場背景、競品情況、用戶場景、產品的功能結構、業務流程、功能分析,產品改進等方面對應屆生求職APP進行分析,並針對產品中的一些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2018年8月,由中國電子商務協會(CECA)和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CMCA)共同主辦的2018年世界移動網際網路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在政府及行業領導、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數十家官方媒體和現場2000餘位優秀網際網路人的見證下,前程無憂51job旗下的應屆生求職APP榮獲「年度最佳大學生求職類APP」。
2018年8月筆者開始使用應屆生求職APP,體驗之餘筆者萌生了撰寫產品分析報告的想法,這是筆者初次撰寫產品分析報告,疏漏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十分希望能與各位產品愛好者進行思維的交流與碰撞。
中國過去經濟的增長過多依靠勞動力數量的優勢,現階段勞動人口規模減少,人口紅利逐步消退。由於勞動人口規模的下降,勞動力供給將呈現長期下降趨勢,而我國總體經濟穩定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佔比上升,企業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仍將持續增長,在此情況下,人才將出現長期短缺狀態。
由艾瑞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力市場已從供過於求的狀態進入供不應求的現狀,企業招聘需求增長、招聘難度增加,企業對於高效招聘服務及產品的需求也將隨之增長。
數據來源:艾瑞諮詢
領英中國數據顯示,我國員工平均在職時間較短,說明我國人才流動較為頻繁。伴隨人才流動速度的提升,企業對於人才招聘的需求也將增加,這也將推動網絡招聘行業市場規模進一步增長。
數據來源:領英中國
中國網絡招聘平臺主要分為五大模式,分別是從僱主到求職者的綜合招聘,社交化招聘,垂直招聘,分類信息招聘,新興招聘。
綜合招聘:
代表平臺為: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網。
屬於傳統的招聘形式,以僱主在平臺發布求職信息,吸引求職者瀏覽招聘信息並投遞簡歷的拉動方式為主要招聘人才手段。
社交化招聘:
代表平臺為:領英,赤兔,大街網,若鄰網,脈脈。
以用戶社交方式推動線上招聘活動進行,用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拓展職場人脈,經由社交圈子獲得求職機會,由同學,同事等人撰寫的推薦信增加了簡歷真實程度。
垂直招聘:
垂直招聘模式細分為行業垂直招聘,人群垂直招聘,地域垂直招聘;
分類信息招聘:
代表平臺為:58同城,趕集網,百姓網。
這類平臺通常不僅包含招聘信息,還含有其他生活服務信息,招聘只是其功能的一個部分,並非主體。
新興招聘:
直聊:求職者直接與僱主進行線上互動,得到求職機會,進行簡歷投遞;代表平臺為:Boss直聘。
人才拍賣:其操作模式與傳統招聘網站海投簡歷的方式相反,將經過篩選的候選人展示給用人企業,待明確薪資後,再由候選人選擇感興趣的機會進行溝通面試;代表平臺為:100offer。
內推:是企業一種比較新穎的招聘方式,通過企業內部員工推薦,繞過獵頭公司,招聘網站等中間步驟,使應聘者和招聘方零距離對接起來。讓人才高效、自由的流動,讓招聘高效、對等、更有情感。
兼職:建成兼職招聘全流程管理系統、兼職管理和即時通信系統、企業動態用工需求庫、兼職分級人才庫、黑中介智能篩選系統等多個服務系統,圍繞企業與個人需求,提供兼職服務;代表平臺為:兼職貓,兼職吧。
本文分析的對象應屆生求職屬於人群垂直招聘模式,應屆生求職APP主要針對應屆畢業生群體提供線上求職相關服務。
數據來源:艾瑞數據
艾瑞諮詢數據顯示:應屆生求職APP全渠道七日留存率始終小於5%,用戶使用狀況不是很樂觀,始終小於5%的七日留存率反映出應屆生求職APP存在用戶流失現象,產品對用戶的粘性較低,容易被其他競品搶奪用戶,造成用戶流失的主要原因有外部競爭環境,產品質量不高,產品服務不走心等。
2018年8月招聘類APP排名如上,其中應屆生求職下載量指數為1.679;
應屆生求職APP累計下載總量42,365,823,近30天日均下載量5,691;其他主流網絡招聘類APP下載量如下:
從競品下載量上來看:
應屆生求職的下載量明顯少於智聯招聘,Boss直聘,獵聘等應用。其原因與應屆生求職的目標用戶為應屆畢業生有關,智聯招聘,Boss直聘,獵聘等集中發布社會招聘信息,面向的是所有社會求職者;應屆生求職上發布的多為校園招聘信息,面向的是校園求職者,目標受眾單一。但這並非缺陷,越是細分的目標用戶,越能更有針對性的提供優質服務。
(1)準備實習的用戶
小趙,男,大三學生,大三暑假打算參加實習。
使用場景:小趙沒有考研的打算,於是決定大三暑假開始參加實習,他打開應屆生求職,選擇「實習」模塊開始瀏覽目標城市的實習信息,找到一系列想去的企業和實習崗位後先收藏下來,小趙開始編輯自己的簡歷,編輯完成後分別進行投遞。
(2)準備求職的用戶
小李,女,大四應屆畢業生,打算參加秋招。
使用場景:小李打算參加秋招,但是由於缺乏經驗和準備不足而有些焦灼,她打算在應屆生求職上學習一下大家的筆面試經驗,領取一些求職大禮包,有針對性的為心儀的崗位做些準備,同時也在論壇上發帖求助,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共同學習探討經驗。
小王,女,大四應屆畢業生,考研失敗打算參加春招。
使用場景:小王因複習考研在暑假期間沒有參加實習,寒假時考研成績公布,小王很遺憾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又不想選擇調劑,於是打算參加開學的春招,她打開應屆生求職,查詢自己學校所在地的招聘宣講會召開時間和地點,準備參加宣講,並搜索目標企業的筆面試日程信息,早做準備。
產品名稱:應屆生求職。
產品圖標:
產品概述:前程無憂51job旗下應屆生求職網(YingJieSheng.com),成立於2005年,是專門面向大學應屆畢業生及在校生的求職招聘網站,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求職服務,提供最全、最新、最準確的校園宣講、全職招聘、兼職實習、知名企業校園招聘、現場招聘會等信息,並且為大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求職就業指導。
Slogan:進名企、拿高薪,大學生求職必備。
產品發展趨勢:2015年中國網絡招聘行業的大事之一就是前程無憂51job以2.5億元人民幣完成對應屆生求職網的收購。應屆生求職的主營業務對象是每年800萬的應屆畢業生群體,但當下競爭的焦點不是規模,當用戶數量足夠多的時候,提供細分的、精準和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是領先的關鍵,當人口紅利轉向人才質量紅利時,更需要好好地研發產品和服務,活得長才是硬道理。
產品歷史迭代版本:
從產品迭代上來看:
應屆生求職APP主要分為五大功能模塊:①職位 ②宣講會 ③發現 ④論壇 ⑤我的。五大模塊均可通過底部的tag進入,產品功能結構如下:
利用篩選功能尋找職位信息:
應屆生求職的「職位」tag頁面都有上圖所示的下拉選框,包括對職位、行業、地區的選擇,在「全職」選項卡中篩選信息頁面交互如下:
依舊是只能進行地區,行業和職位的篩選,不能進行細分篩選,只能挨個點擊實習崗位條目進入詳情頁查看實習的基本要求。(例如:實習天數,是否可轉正等基本信息)
對於使用應屆生求職APP尋找實習的為求職做準備的用戶來說,無法具有針對性的選擇實習類型加大了尋找實習機會的繁瑣程度,這部分用戶很有可能轉投隔壁實習僧的懷抱,造成應屆生求職APP部分用戶流失。
本來推出實習功能是為了更好的服務大學生群體,初衷是為了以實習版塊吸引非應屆在校生使用應屆生求職APP,但完全照搬「全職」選項卡界面帶來了不好的用戶體驗,在實習這部分的產品服務並不走心。
改進建議:在實習選項卡原有基礎上添加多級細分篩選,選擇實習天數、是否轉正等選項。
直接搜索尋找職位信息:
例如:輸入「伊利」,會包括伊利集團的校園招聘和實習生招聘,對於不論是針對某企業找實習還是找工作的用戶來說都需要自己瀏覽尋找崗位類型,有些崗位沒有明顯標註是實習生還是全職,加大了查找消息的難度;
而在搜索框輸入「伊利實習」這樣的精準關鍵詞反而查詢不到任何信息,這點體驗讓已有目標企業的求職者感到操作上不方便
改進建議:
修改搜索欄的輸入設定,使其能夠檢索到具體的關鍵詞,不單是職位名稱,還要包含職位類型的檢索詞;
在「發現」tag頁面中使用訂閱功能,訂閱想要求職的企業,該企業有消息時會通知用戶;
從用戶角度:此功能面向有感興趣的求職企業的用戶;
從交互上看:有新消息時「我的消息」右上角出現小紅點。
使用「發現」tag頁面中的「推薦」和「網申」尋找職位;
點擊進入招聘信息的詳情頁顯示如下:
從交互上看:點擊「推薦」選項卡,進入招聘詳情頁,有些會跳轉到前程無憂51job等相關詳情頁;
有些可以看到的是該單位所有的招聘崗位,點擊下方的「申請」button依舊顯示「投遞成功」,但是這種沒有任何針對崗位的「一鍵投遞」是無效的,簡歷去向也不得而知。
在這類「推薦」詳情頁面可以看到聯繫郵箱,用戶只能通過郵箱發送自己的簡歷;在這種情況下,應屆生求職APP扮演的只是一個提供消息查看的角色,而不是一個簡歷投遞渠道,用戶沒有得到快捷方便的體驗。
而在「網申」詳情頁,底部的button變為「查看(跳轉至網頁)」,用戶點擊該按鈕進入單位網申頁面,在單位官網進行投遞工作;相比於「推薦」詳情頁沒有作用的申請功能,查看並跳轉能夠使用戶簡歷投遞效率得到提高
改進建議:將那些「推薦」詳情頁中沒有提供明確職位但提供了聯繫郵箱的頁面底部「申請」按鈕設置成不可點擊,提示用戶用郵箱進行投遞
其他改進建議:應屆生求職在職位尋找部分的篩選功能和搜索功能針對的用戶主要是已有求職計劃和求職方向的應屆與非應屆在校生,為這類人群提供信息篩選和搜索服務,忽視了非應屆生群體中求職方向不明、有些迷茫的學生;
對此種用戶可上線「職位推薦」功能,可以結合大數據技術,檢索簡歷中用戶專業、求職意向、實習經歷、校園經歷等關鍵詞,為用戶推薦「量身打造」的推薦職位。使得用戶求職體驗更加人性化。
瀏覽宣講會信息:
從流程上看:用戶在下拉選框中篩選地區、行業,查看高校有哪些企業召開宣講會;在搜索欄輸入單位名稱查詢該單位在哪些學校召開宣講;輸入學校名稱查詢來該校進行宣講的單位;
從用戶角度:宣講會模塊面向的是全體高校學生;
從交互上看:在宣講會篩選選項中設置了「已過期」「未過期」,用戶查詢宣講會時一般只查看還沒召開的宣講會,不會關注已經過期的宣講會,這個功能設計顯得有些多餘;
宣講會條目是自上至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用戶無法尋找具體某一天的宣講會信息,只能不斷下拉,且無最低端,給用戶帶來煩躁的使用感受。
改進建議:將「已過期」「未過期」篩選選項改為「日期選擇」,方便用戶查詢某一特定日期的宣講會,以便及時調整日程安排。
查看筆面試通知&
領取求職禮包進行學習:
從流程上看:用戶切換到「筆面試」「大禮包」選項卡之後,進行的是無目的的純瀏覽工作,缺乏針對性搜索功能;
從用戶角度:筆面試通知查看功能設計是針對已經投遞簡歷或參加完筆試在等消息的用戶;大禮包領取針對的是備戰求職的用戶;
從交互上看:用戶在「筆面試」「大禮包」頁面的操作是一直向下滑動瀏覽信息,交互期間缺少搜索行為。
用戶想要在「筆面試」選項卡中查看自己投遞過簡歷、參加過筆面試的單位是否發放筆面試通知和籤約通知無從查起;想要領取心儀單位的求職大禮包也不能迅速找到。
改進建議:在「筆面試」「大禮包」選項卡頁面內增加搜索功能,用戶可在搜索欄輸入求職單位名稱有針對性的查找到相關筆面試通知或籤約通知以及相應單位的求職大禮包。
論壇發帖回帖經驗交流:
用戶在論壇板塊進行互動,針對筆面試和求職經驗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互動討論和問題諮詢:
從流程上看:點擊tag「論壇」,選擇感興趣的帖子進行回復,或者點擊右上角發帖標誌進行發布;
從交互上看:論壇回帖設計沒有標註回復某人,使得未參與討論的用戶查看帖子內容時時感到對話內容混亂;
改進建議:用戶回復某樓時在回復內容前自動加上的「回復xxx」,使得帖子對話內容連貫易懂,提高用戶閱帖體驗。
簡歷編輯:
從交互上看:應屆生求職被前程無憂51job收購後實現了一鍵登錄功能,可以使用前程無憂51job帳號登錄應屆生求職,在前程無憂51job上編輯的簡歷可同步到應屆生求職,但應屆生求職APP上只有一封簡歷,雖可以編輯但不可添加;
從用戶角度:用戶也不能夠在應屆生求職上直接修改簡歷名稱,這些操作都需要在前程無憂上進行,用戶需要再單獨下載前程無憂51job;
這可能不是缺點,而是利用應屆生求職為51job引流的一種手段,以彌補51job校園招聘方面的短板,但也確實造成了因嫌棄多下載一個APP流失了部分用戶
改進建議:開放簡歷名稱編輯功能,既然是專做大學生的「求職神器」,就應該讓主流用戶得到完整的體驗,
簡歷投遞:
從流程上看:應屆生求職採用的是在招聘崗位詳情頁面點擊申請進行「一鍵投遞」,投遞之後可在「職位申請」中查看已投遞崗位,但無法查看投遞狀態,無法查看是否通過簡歷篩選
從交互上看:缺少簡歷投遞進度的顯示,用戶投遞之後就陷入了「信息盲區」,不知道自己的簡歷是否被查看,是否通過,用戶體驗不佳
改進建議:增設簡歷投遞狀態顯示功能,方便用戶查看自己的簡歷投遞進度,掌握求職節奏
(1)招聘信息詳情頁的一鍵投遞「申請」鍵點擊後直接投遞,沒有簡歷匹配度的提示,用戶無法估量自己簡歷和投遞職位的匹配程度,沒有修改的機會,間接造成了簡歷「石沉大海」。
如果我是PM:
招聘詳情頁面,在點擊「申請」時觸發提示功能,用戶點擊「申請」時彈出提示窗口,利用大數據技術篩選招聘JD中崗位要求的關鍵詞與用戶投遞簡歷內容進行匹配,提示不匹配的項目,並提示用戶修改不匹配的部分以提高簡歷和申請職位的匹配程度,由此增加投遞成功率。在投遞渠道關聯各招聘單位HR郵箱,一鍵投遞的簡歷直接發送到HR郵箱,提高投遞簡歷的被查看率。
(2)點擊招聘詳情頁的「申請」鍵後,只顯示一個「投遞成功」的文字提示短暫停留,申請鍵本身沒有狀態變化。當用戶再次瀏覽該信息時,容易造成重複投遞,浪費時間。
如果我是PM:
招聘詳情頁面,當用戶點擊「申請」並提示「成功投遞」後,申請鍵變為「已申請」狀態,不能再次點擊,防止用戶重複點擊或多次投遞同一職位,起到視覺上提示用戶作用。
(3)查看應用市場用戶反饋得知,招聘信息不夠詳實,沒有面試具體位置。
如果我是PM:
與各合作公司協定,招聘信息儘量詳細,面試地址要寫清或者以消息形式提示用戶查看「我的消息」。
應屆生求職APP用戶群體單一且明確,更容易通過提高產品質量進而提升用戶粘性;基於用戶體驗,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參考方案:
筆者初次撰寫產品分析報告,不妥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
本文由 @九夏三冬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