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落木君
《馬戲之王》大概是今年北美頒獎季口碑最分裂的一部電影了。
這部由「狼叔」休傑克曼主演的歌舞電影在聖誕檔上映時,媒體差評連連,首周末票房僅880萬。要知道,判定一部電影票房的成敗,基本上最重要的就是票房收割力最強的首周末,而這樣的首周末票房等於是給電影盼了死刑。
但是!炒雞戲劇性的是,到了第二周末,這部電影居然不按常理出牌,票房飆升到1500萬美元,IMDB的評分也高達8.0,在接下來的幾周裡,這部片的票房更是一路高歌。
截至目前,票房已經超2.6億美元,在歌舞片中直追去年大熱的《愛樂之城》,而且還在不斷攀升。
《馬戲之王》的票房有多逆襲?舉個例子,好萊塢判斷一部電影口碑,一般會用北美票房總額除以首周周末的票房,得出一個「乘數」。一般正常的大製作電影乘數能到3就不錯了,《神奇女俠》的乘數是4。
而《馬戲之王》的票房乘數高達12.8,高到了大西洋周刊直接用「astonishing」來形容。目前,這部片子已經成了好萊塢史上第二成功的逆襲案例,而在它之前,影史上只有一部片子有過更不可思議的操作,那部片子的名字是《鐵達尼號》。
上周末,落木君看了這部骨骼驚奇的電影,看完後我覺得,它的票房成功和口碑分裂還真不是無緣無故得來的。作為普通觀眾,《馬戲之王》是一部值得進電影二刷的電影,因為其中讓人目眩神迷的奇觀歌舞,太值回票價了!而作為電影研究者,這部電影值得三刷四刷,因為,作為一個獨特的案例,它的劇情和現象級的口碑分裂,恰恰和美國當今微妙的社會環境,文化輿論緊密地聯繫到一起了,值得發好幾篇paper。
首先說它為什麼票房炸裂,被美國老百姓喜聞樂見吧。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歌舞太!特!麼!過!癮!了!
要知道,自從好萊塢歌舞片的黃金時代過去後,美國老百姓多少年沒看到什麼唱跳俱佳的歌舞片了,上一個歌舞讓人驚豔到高潮的《芝加哥》(落木君心中的歌舞片最佳,沒有之一)已經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就連上一個狼叔主演的歌舞片《悲慘世界》都過去五六年了。
相比去年落木君大愛到連寫三篇長影評的歌舞片《愛樂之城》,說實話,高司令和石頭姐唱功真心不咋地,舞跳得也一般,稍有點專業的地方還是用的替身,被紐大教授吐槽為「沒歌舞的歌舞片」。(歌唱得不好,舞跳得不好,那還算什麼歌舞片啊摔!)
《愛樂之城》
《馬戲之王》就不一樣了,作為一部歌舞片,它做到了歌舞片最該做到的事——歌舞讓人爽炸天。
舉個例子,影片開場的歌舞片段「The Greatest Show」就特別嗨,從一個簡單的節奏開始,聚光燈打開,舞臺各種奇觀景致層層疊加,一個一個的聲部加進來,休叔帶著高禮帽,穿著超帥的燕尾服,以剪影的形式出現,富有磁性的聲音開始唱,配合節奏的流暢剪輯,聚光燈一個個打開的時候,在IMAX屏幕看真的會有一種「Wow!」的感覺。
之後,鏡頭隨著休叔,一個個演員的聲線加入,匯成合唱,所有演員用百老匯風的歌舞反覆「This is the greatest show!」這句雙關語的歌詞,仿佛是在講巴納姆的秀,他的一生,也像是跟觀眾講,電影的偉大演出拉開序幕了。
《馬戲之王》幾乎沒有《愛樂之城》式的憂鬱抒情的歌舞片段,而是每首都是很嗨的,配器上做加法,演唱的配置上也多配以百老匯風格的合唱,這讓整個影片從氣勢上顯得很龐大。
舞蹈的難度也更大,有了歌舞真功夫過硬的狼叔和扎克埃夫隆,整個編舞的發揮餘地變得很大,新老「舞王」CP共舞的片段「The Other Side」也是落木君覺得在這部電影裡最出彩的。
另外讓我很驚豔的是,電影裡「鬍子女」的扮演者和曾經出演過《斷背山》、《海邊的曼徹斯特》等文藝片的米歇爾威廉士,前者聲線中獨特的野性和生機勃勃的表現力真的讓人喜歡,她演唱的「This is Me」也是這部片子裡最好的一首歌曲,可以單曲循環很久還是很感動。
後者作為非專業演員,我真的想不到她能唱那麼好!真的讓人感嘆好萊塢演員開掛的專業度!
歌舞爽炸的另一個原因是,本片的歌舞片段,不再是單純抒情的「詠嘆調」,而是很妥帖地穿插在劇情中,加入了一些敘事性強的「宣敘調」(但不是歌劇的那種,恕我掉書袋地挪用名詞)。
這在傳統的音樂劇中很少見到,這種形式上的創新一方面讓歌舞電影的獨特優勢發揮到極致,歌舞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參與敘事的同時,讓敘事更流暢高效;另一方面,避免了歌舞單純炫技,和故事脫節的歌舞片常見弊端。
比如狼叔和米歇爾威廉士從青梅竹馬到相愛,到結婚生子的整個故事敘述都是在歌舞片段「A Million Dreams」裡完成的。(一曲結束,不僅耳朵懷孕,威廉士飾演的角色也懷孕啦),整個片段顯現出教科書級的,比巧克力還絲滑的流暢剪輯,視聽效果特別爽快。
狼叔和扎克阿夫隆對唱的「The Other Side」,歌詞就是兩人從對抗到合作,討價還價的過程,兩人在酒館裡西部片式的對抗試探,再到共舞,這樣的詞曲和舞蹈內容,本身也是敘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歌舞不僅參與到了敘事中,還放大了敘事的情緒強度。
The Other SideHugh Jackman;Zac Efron - The Greatest Showma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甚至在一些純抒情的歌舞片段,比如瑞典夜鶯在舞臺上唱響「Never Enough」的時候,電影也用交叉剪輯的手法,讓歌舞推動故事的前進,臺上的女歌手和幕後的狼叔,臺下的扎克和戀人,歌詞似乎只是在抒情,但也點明了兩對人物的關係,扎克和戀人,女歌手和狼叔,都是處於「求而不得」的狀態,這種在歌曲中插入多重敘事,讓每個歌舞片段在視聽享受的同時,豐富了電影的層次,又避免了歌舞和故事「兩層皮」的尷尬,讓人覺得特別舒服。
特別想說一下的就是,這部電影歌曲的詞曲作者本吉·帕賽克和賈斯汀·保羅,也是去年《愛樂之城》的詞曲作者。這兩個逆天級音樂天才,去年一年就同時拿了託尼獎和奧斯卡最佳歌曲。很有意思的是,《愛樂之城》是現代戲,卻是復古的畫風,《馬戲之王》講的是百年前的故事,卻是很現代的曲風和舞風。
相比《愛樂之城》裡爵士風歌曲長旋律線條的精緻,清新,略帶感傷,《馬戲之王》的曲風截然不同,激情澎湃、能量充沛,將搖滾、流行和當代百老匯音樂融為一體,而且每首歌都有略微不同的風格,居然每首都保持很高的水準,詞曲作者對不同風格的超強駕馭能力真的太讓人驚豔了!
今年《馬戲之王》的配樂專輯也是從電影上映就立即衝上了Billboard榜首,而且一下子就霸榜三周。現在網易雲音樂上已經有了,落木君和當天去看電影的小夥伴都已經無限循環這個專輯快一周了。
不得不說,雖然這部電影整體偏熱鬧的流行曲風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但是這張專輯真的是蜜汁耐聽,越聽越好聽,越聽越燃,而不會覺得電音和打擊樂太吵鬧,歌詞也是特別雋永,琅琅上口。今年《馬戲之王》的主打歌「This is Me」也獲了金球獎,並且提名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落木君覺得,這對搭檔很有希望蟬聯奧斯卡,真的是太有才了!
This Is MeKeala Settle;The Greatest Showman Ensemble - The Greatest Showma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再說說這部電影為什麼口碑分裂吧。這部電影最有爭議的地方就是,影片的劇情。普通觀眾可能會覺得,相比電影的歌舞,劇情有點簡陋,影評人基本上會被劇情氣炸。
本片的編劇比爾康頓是曾經編過《芝加哥》的大牛,也是我覺得特別會為歌舞電影編劇的人,細品一下,落木君覺得,這部電影的劇情簡潔而不簡陋,其實相當耐人尋味,甚至不簡單。
《芝加哥》
《馬戲之王》的故事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講述了一個美國社會特別著名也特別有爭議的人物——P.T. 巴納姆。巴納姆白手起家,從一無所有,開創世界上第一家「Freak Show」(可以譯作怪人秀,或者畸形秀),「怪人」裡有侏儒,白化病人,也有同性戀,少數族群,他們被像「動物」一樣展覽消費,這個「馬戲團」裡,很多人被巴納姆用騙人的包裝手法營銷出去,從被貶損的困境「解救」到了舞臺上,成為給觀眾送來歡樂的藝人。
看一下這個劇情就知道,真實生活中的巴納姆絕不是什麼「給怪人一個家」的慈善英雄。在美國,眾人皆知的事實是,這種「怪人秀」馬戲團裡剝削和歧視都相當嚴重。(最可怕的是,美國現在還有這種吸引眼球的「快手式」秀,落木君15年還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康尼島遊樂園看到過,簡直留下心理陰影!)
而這樣的人物,顯然是很難被政治正確到草木皆兵的好萊塢接受的,尤其是電影選擇了一種超級擰巴的方式「洗白」巴納姆,把他描寫成了一個平等看待邊緣人士的追夢者,這就很難讓影評人信服了。
而且為了拍政治正確的馬屁,還把在歷史上被不公平對待的「怪人們」描寫成勇敢做自己的人群,這個馬屁簡直拍到馬腿上了!巴納姆那句「與其被歧視,不如拿他來掙錢」這碗消費歧視還要理直氣壯的雞血味道也是相當怪了。
但是,有著擰巴的「政治正確」價值觀的電影,為什麼會被大眾接受呢?落木君覺得,這除了顯示出老百姓對政治正確是「口嫌體直」的之外,還因為,這部片子並不能當作傳記電影來看,而應該被看作是歌舞幻想曲和夢想的頌歌。
真實故事只是電影的背景,這也是為什麼,講述百年之前故事的年代戲,全片都是非常現代時尚的歌舞,這部電影並不叫《巴納姆傳》而是叫《最偉大的娛樂家》也是這個原因。
電影真正想講的,是白手起家的美國夢,導演格雷西也說,巴納姆實際上是百年前的賈伯斯加Jay- Z。雖然P.T.巴納姆生活在一百多年前,但在導演的想像中,巴納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先驅。他認為巴納姆是當代遠見者和創業者的先驅,他們是徹底改革社會生活的人從某種角度來說,是「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巴納姆是美國夢的典型,一窮二白的童年,在紐約這個夢想雞湯味特別強的城市,憑自己的努力和闖勁,甚至坑蒙拐騙的街頭智慧,成為能見女王,讓上流社會接受的風雲人物,導演給這個人物賦予的「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成功,沒有什麼不可能」品質,可以說相當提氣了。而現在階級固化,分裂的美國社會,大眾也真的需要一碗這樣的雞湯補補氣了。
最後,這部電影劇情中動人的,是它讓電影重新回歸了「娛樂一下」的好萊塢歌舞電影本質,這點也與去年的《愛樂之城》有異曲同工之處。現實越慘澹,我們越需要視聽盛宴的電影來開心一下。
百年前,經濟蕭條的時候,巴納姆的秀也正是因為這點,大獲成功,這讓電影有了一種互文性。我想,導演一定很認同巴納姆曾說的那句「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最高貴的藝術是讓人開心的藝術。也許這也正是百年之後,導演和巴納姆一樣,花費七年時間,克服困難,拍攝這部電影的初心。從讓人開心這點看,《馬戲之王》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