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提供樣式繁多的濾鏡和圖片處理效果重要嗎?當然重要,這是一個產品的氣質。不過,一張經過濾鏡處理的、讓我滿意的圖片,我可不想躲在角落裡獨自欣賞,而是希望能讓朋友看到,能讓更多人看到,我小小的虛榮心也可以得到一點點滿足。
手邊這個iPhone 4已經伴隨我兩年了,一直驚嘆於它攝像頭的強大。我是一個門外漢級別的「攝影愛好者」,iPhone上同時存在的拍照類應用, 最多的時候曾有15個之多,到現在也還有9個。細細想來,這15個中, 不少都可以讓我用超過上百種組合效果處理我拍的照片, 但絕大多數是打開一兩次就被我遺忘,丟在角落。最常用的只有兩個,一個是國內出品的圖釘,一個是國外出品的Instagram。
這兩個應用都有各種文藝範兒的濾鏡,用它們,我都可以拍出出色的照片,不僅如此,我還可以把照片分享給應用各自社區內的朋友,同步到多個社交平臺。因此,嚴格意義上,它們應該叫圖片分享社交類應用。尤其是國內的圖釘,目前已經有700萬用戶,在中文世界裡,穩坐圖片分享社交應用類頭把交椅。
提供樣式繁多的濾鏡和圖片處理效果重要嗎?當然重要,這是一個產品的氣質。不過,一張經過濾鏡處理的、讓我滿意的圖片,我可不想躲在角落裡獨自欣賞,而是希望能讓朋友看到,能讓更多人看到,我小小的虛榮心也可以得到一點點滿足。
圖:圖釘拍出的頗具藝術感的照片
與朋友分享彼此的美食、美景、美人,不僅僅是我使用拍照應用的惟一動力,我還可以在圖釘上看到薛凱琪老師(@薛凱琪)跟她家貓pony又去了哪裡閒逛,也能從Instagram裡面看到蒼井空老師( @aoi_sola)不會在新浪微博上貼出的高清無碼照片(別往歪了想……)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她們都關注了誰?
行動裝置這麼小的屏幕,比起費力去盯滿滿一屏密密麻麻的文字,我更喜歡用手指在一堆圖片之間划來划去。我們,早已經是「讀圖時代」的一員。
讀圖時代告別1.0
「讀圖時代」一詞流行有年。有力的圖片會直接訴諸我們心靈最深處的情感,有天分的攝影師,能在一張6x6的照片上捕獲最動人的瞬間,觀眾會駐足其前,聽由自己的靈魂與其對話。
不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降臨,帶來三個趨勢:
· 拍照越來越方便、快捷
· 設備性能越來越強大
· 設備數量越來越多
再加上社會化網絡的強大傳播力,這都推動著讀圖時代不斷前進。與Web從1.0進化到2.0一樣,我們不再甘於被動地作為圖片的讀者和消費者,我們更要做圖片的創作者和分享者。
前不久,做了17年圖像處理的Nik Software被Google收購,原因在於他們出品的iOS應用Snapseed能好地處理圖片,目前用戶900萬。而Instagram應用自2010年10月發布後,僅僅一年,用戶就超過1000萬,前不久更是突破1個億;在今年4月,Facebook出手10億美元,收購了Instagram。
在圖像處理行業打拼了17年的Nik Software,發布不到2年的Instagram,對比一下,令人感慨。也讓人慨嘆Nik Software「多年日子終於熬出頭」。說它熬出頭,不僅僅是因為投資人早先投下的銀子終於可以有回報,更因為它也搭上了社會化網絡這艘大船。不久以後,我們就可以在Google+中看到Snapseed的身影了。截止9月15日的統計數據顯示:Google+已經連續數月穩定在全球社會化媒體網站老五的位置,次於Facebook、Youtube、Twitter和Pinterest之後。
圖像社交網絡
發現美的眼睛,很多人都有,而能把這些美以獨特、有趣的方式展現出來,這樣的人沒那麼多。
在過去,人們經常去畫廊,因為他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們用畫來展現美的理想。在畫廊裡,畫家與畫家之間,觀眾與畫家之間,觀眾與觀眾之間的交流、評論,讓畫廊成為一個重要的社交場合。
現在,一個人不必掛著藝術家的頭銜,同樣可以快速讓其他人看到自己的成果。拍照分享類社區應用,就在於讓你與這樣的人建立聯繫,關注他們,看他們充滿美感的作品,從他們的作品中吸收養分。如果他們也喜歡你的圖片,反過來也會關注你。
圖:薛凱琪在圖釘中發布的照片贏得1322個贊
曾經有人專門做過調查,想了解人們為什麼要用圖釘這樣的應用?結果顯露出六種趨勢:分享、記錄、觀看、感受社區、尋找創意和心理調節。輕觸一下「贊」,你的朋友就能感知到你的存在;他們的一句評論,就能讓你感到並不孤單。 僅僅是評論和「贊」這樣簡單的反饋機制,人們就可以從中得到無窮樂趣。 這一切情感和交流的核心,都只不過是一個圖像、一張照片。
這就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新型的人際網絡——「圖像社交網絡」,也是讀圖時代的2.0版本。
攝影界元老柯達當年曾經有一句知名的廣告語:「這一刻別悄悄溜走,好好珍惜。分享此刻 分享生活。」如果它能趕上這個圖像社交網絡的時代,恐怕就不會成為令人感慨、渺渺逝去的明日黃花了。
如果把圖像社交網絡看做讀圖時代的2.0版本,毫無疑問,照片分享應用及其社區將會是2.0時代的主旋律。
Simple &Naive, 單純的照片分享社區
做單一門類的社會化應用和社區,你可以把功能和界面的簡潔做得儘可能單純、輕量級,讓用戶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東西、使用自己想用的功能,而不是不停堆積,讓其變得越來越慢、越來越臃腫,導致糟糕的用戶體驗,用戶必將慢慢離你而去。
更重要的是,社區裡面的用戶不像Facebook或是微博上的用戶那麼蕪雜,用戶之間的互動率更高。
你知道薛凱琪老師在新浪微博上的粉絲有多少嗎?185萬;而她在圖釘上的粉絲數是59萬。薛老師同樣一張照片,跟發在新浪上相比,發在圖釘上得到的贊和評論數,是在新浪的3到5倍。
相同的愛好和志趣,吸引著大家到這個社區來,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圖釘的用戶只需要公開很少的個人信息,就可以分享,這個空間中的社會化壓力相對較低,也使得人與人之間更容易展開會話。
社區成員之間的強關係,完全建立在照片的分享和交流之上。很多時候,不需要社區主動推動用戶去做什麼。他們拍張照片,分享出去,這照片就會引出彼此之間交流的話題,這就是它的價值,這也是社區的價值。
由此延伸開去,也許不同志趣和愛好的社會化網絡和社區,將會不斷出現,而且細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也許我在科幻美劇的社區裡更多地作為看客,但是會在好萊塢經典黑幫電影的平臺上積極灌水。
當然,社區也會隨著語言和文化有所區分,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空間。在中文世界的圖片分享社區裡,圖釘有著獨特的優勢。同樣支持分享到新浪微博,從圖釘同步過去的圖片,是從Instagram過去的圖片的10倍以上。薛凱琪老師在Instagram上粉絲只有10萬多一點。林俊傑老師的Instagram粉絲只有1萬多,但他在圖釘上的粉絲同樣也有59萬多呢。
好社區,構築更輝煌的人類文明
有人憂慮:類似的濾鏡、類似的主題,拍出來的照片,絕大部分不就是千篇一律嗎?這種說法確實有道理,好社區、好平臺需要好內容作為基礎和支撐,同時好社區也能發現、催生、推薦好內容。二者相輔相成。日趨成熟的大數據海量分析技術和推薦算法,是推進社區、平臺和內容建設進程的發動機。
《認知盈餘》是最近很火爆的一本書,作者克萊·舍基的核心觀點是:人們在擺脫體力勞動時代之後,擁有了大量自由時間,這些時間不應僅僅用於內容消費,還應更多用來創造內容、分享內容; 分享和創造的價值遠大於消費。這不僅僅是因為匯聚微小的力量能辦大事,更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市場和國家對資源的使用和管理,其效果還不如群體自發的結果。網際網路作為高效而且多元化的溝通渠道,讓在線協作工具成為創造認知盈餘的主要手段,也讓「眾包(Crowdsource)模式」成為可能。
那麼,我們相信:假以時日,圖釘這樣的圖像社會化社區平臺應用,必然成為人類璀璨文明海洋中的一股有益力量。
小結
讀圖時代進入2.0,可是人類還有許許多多信息的展現形式存在改變的可能;網際網路,這個人類歷史最大的發明,在我看來,遠遠沒有到成熟的時候,它的空間不可限量,因為新技術、新設備還在不斷湧現,限制我們未來的,只有我們的想像。
未來是我們的理想,在盡情暢想的時候,我們還得腳踏實體。社會的變革,與我們每個人自身的發展一樣,跳躍式發展只是極少數,而所謂的跳躍式,其實也都是一點一滴變化,改進,提升,積累而成的。
Facebook、Twitter、QQ、微博不會消失,因為那是你的生活。像Instagram、圖釘這樣的志趣社會化分享和推薦社區平臺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那是你的自我。(鄭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