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內容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完後記得把文章轉出去讓更多難友看到非法集資的平臺也開始兌付了!增強追回血汗錢的信心!最近,有媒體報導,武漢一家已被定為「非法集資」的機構在2年內對未兌付的27億本金實現全額返還。而這家機構就是典型的「自融自擔自保」,和當下大多數出問題的P2P平臺類似。
平臺涉嫌「非法集資」一向是出借人不願意的,因為我們普遍認為,「非法集資」錢就回不來了。其實「非法集資」並不是說出借人投資的錢必須被沒收,上繳給國家,只是說「非法集資」參與人風險自擔,國家才不會為你兜底,但國家同樣會監督、強制集資人退賠。所以已被定為「非法集資」的平臺的出借人依然要努力爭取平臺兌付,拿回自己的本金。
據新華社武漢訊,武漢華大集團在2015年涉嫌「非法集資」罪,已於2018年春節前完成27億元全額兌付。華氏集團開發地產項目需要資金,便設立私募公司和第三方理財公司募資,用募集來的資金投入自己的房地產項目。
第三方理財公司是一個名叫基石在線的網貸平臺,通過公開資料顯示,基石在線於2014年7月25日正式上線,而且承諾保本保息,還有第三方公司擔保。
據說華氏集團號稱華中地區最大的民營金融集團,再加上這個基石在線平臺大力宣傳保本保息,因為有這樣的背景,還有滿天飛的廣告誘惑,讓不少出借人紛紛上了車。然而基石在線所謂的擔保公司,其實都是自家人,同一群人分成三方,一方創辦理財公司,一方去創設項目,另外一方成立擔保公司,在出借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融自投自擔保」的模式將大量資金捲入自己口袋。
那麼如此大案是如何實現全額兌付的呢?武漢市江漢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副大隊長鄭世鋼介紹,華氏集團違規銷售地產項目、發起私募基金、開展P2P 網貸,非法集資45.9 億元,後因資金鍊斷裂,基金無法兌現。案發時仍有27.1億元未兌付,涉及武漢、北京、南京等地群眾1.1萬餘人。
武漢市迅速組建處置專班,主動探索審前處置,即在法院開庭審理前通過市場化方式處置華氏集團資產。
武漢市政府副秘書長方潔介紹,經過司法審計,華氏集團資產負債率達111.83%,處置專班經過多輪談判,最終引進上海陽光城集團接盤,以37.63億元、溢價125%出售華氏集團一個爛尾樓盤資產,回籠兌付資金。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劉惠好說,國內外多數非法集資案件資產處置都在法院審判後,根據償付次序按比例兌付,難免資產貶值,民怨難平。「華氏集團案通過審前處置,最終兌付率達 100% ,這在全國以往非法集資案件處置中都非常少見」。
處置專班幹部介紹,非法集資審前處置,鮮有先例,武漢市摸著石頭過河,摸索審前處置路徑:
—是確定主體。「在最終判決前,相關涉案資產所有權與處置權都屬於集資主體」。制定每個處置方案,實施主體都必須是華氏集團。
二是政府主導。儘管處置主體是涉案企業,但聯繫接盤企業、展開市場談判、集資群眾答疑等工作,都需要政府處置專班主導。
三是政法參與。 一位專班幹部介紹,很多地方處置非法集資案件,不敢審前處置,主要擔心的就是「萬一提前處置的資產,法院判決不屬於涉案資產咋辦」。武漢市處置華氏案中,每項資產處置舉措都會提前送檢察院、法院徵求意見,避免產生法律漏洞。
滿足三條件可探索審前處置,仍有兩大難題需要解決。
華氏案處置專班部分幹部說,如果不採取審前處置,華氏案資產處置與資金兌付,經過一審和二審,加上執行拍賣等程序周期至少需要五年;資產無法盤活僅當爛尾項目直接處置,最終兌付率可能只有三成;損失慘重而且各類不穩定風險因素堆積。
「總結武漢華氏案審前處置經驗,滿足三類條件的非法集資案件可嘗試審前處置 」劉志好、梅林等表示,一是司法前期合議,對案件定性、資產構成等各方意見一致;二是非法集資涉案資產相對良好,資金來源流向較為清晰,涉案資產估佳能覆蓋總債務 70%左右;三是資產處置思路與方案能獲得規劃、房管、信訪、公檢法等部門機構支持。
同時他們提到,其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兩大制約:一方面審前處置缺乏法律支撐,另一方面資產處置所需時間與起訴審理實現不配套。總的來說,審前處置實際操作起來難道較大。不同的平臺性質確實不一樣,無論如何,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完後記得把文章轉出去讓更多難友看到非法集資的平臺也開始兌付了!增強追回血汗錢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