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黎告訴記者,雖然非專業出身,但她的心願是一直畫下去,把作品分享給和疾病鬥爭的朋友。 |
孫黎黎告訴記者,雖然非專業出身,但她的心願是一直畫下去,把作品分享給和疾病鬥爭的朋友。
孫黎黎說,這幅繪畫是帶女兒去博物館之後畫下來的。等她自己的病情得以控制後,還要再帶女兒去玩!
新快報記者劉仰奇/文 王 飛/圖
在領館面試辦證,與女兒一起坐APM、在花城廣場玩耍……
身臥病榻的孫黎黎說,想通過繪畫告訴大家,癌症沒那麼可怕
「用畫筆記錄女兒的成長,還有病房裡的笑和淚,等我畫完,估計病就好了。」2013年5月,女白領孫黎黎在一次公司例行體檢中,被查出早期甲狀腺癌。病榻上的時光,孫黎黎拿著「提前預支來的退休時光」,用畫筆記錄下去珠江新城辦籤證,與女兒一起坐APM,在病房裡的放療生活等點點滴滴,讓不少病友看著看著就流下了眼淚。樂觀的孫黎黎說,想用溫暖的繪畫告訴人們,癌症沒有那麼可怕,她依然活蹦亂跳。
1
塗塗畫畫記錄珠江新城
記者發現孫黎黎的個人微博「@Lily黎子醬」,是被她畫筆下的「腳步丈量珠江新城」系列所吸引。去珠江新城的義大利領事館面試點面試,在珠江新城地鐵站的通道遭遇漏水檢修,被甲級寫字樓的霸氣外觀震撼,戰戰兢兢地與「滿嘴羊肉串味」的面試官嘮家常……一個單純的女漢子形象躍然紙上。這段發生於2012年歐洲自助遊之前的趣事,近日被她連載到微博上。
「除了住院、上班,就是宅在家塗塗畫畫,有什麼新聞點嗎?」從沒有接受過媒體的採訪,孫黎黎與記者見面時很靦腆。孫黎黎畢業於華南理工大學英語專業,目前在某知名汽車企業上班,畫畫是從小的愛好。她最喜歡的是宮崎駿、新海誠的動畫,夢想能做一部自己的動畫片,曾花了一個暑假一幀一幀地畫,最後沒有成功。
在她帶給記者看的日記本上,還畫著與女兒一起坐「過山車一樣」的APM,一起在廣州圖書館門前玩耍的場景。配上簡單的文字,就成了孫黎黎小心珍藏的繪本日記。她說,她喜歡用繪畫形象地記錄生活。因為休閒的去處一般都在珠江新城和太古匯周邊,所以日記裡多處出現這個區域的地標建築。
在交談中,「住院」二字多次被她提及。在記者的小心詢問下,孫黎黎說,在2013年5月,自己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癌。住院動手術的時間裡,她創作了4個系列繪畫:《腳步丈量的時光》、《女兒成長日記》、《我的小時候》,還有《抗癌日記》。
2
病床上為女兒畫成長日記
記者在省人民醫院的手術記錄中看到,孫黎黎的病具體名稱是「左側甲狀腺乳頭狀癌」。至今,她已經做了兩次碘放療。有了老公寸步不離的支持,孫黎黎對治療過程的辛苦隻字不提。每次老公帶來的水果都被她P上了一些鼓勵話語,後來還有了一個《香蕉君和橙子君》的系列。
孫黎黎告訴記者,2011年女兒大大出生,孫黎黎就一口氣買了18本日記本,想以每年一本的速度用畫筆記錄大大的成長。在患病做手術、隔離的期間,記者在日記本裡看到了孫黎黎用心保存著女兒送的花,以及用繪畫跟女兒解釋自己脖子上長了「壞豆豆」。在《爸爸去哪兒》還沒火的時候,需要隔離的孫黎黎,每天都用漫畫告訴女兒「媽媽去哪兒」。
「大大要靠近媽媽,媽媽轉頭就跑,大大傷心地哭了起來。」放療喝的碘液具有輻射性,每次都要進行1個月的隔離,這意味著不能接近女兒。「每天起床最大的動力就是履行隔著欄杆見面的約定。」在小區車庫的出口,孫黎黎隔著欄杆和女兒對話。女兒在她「失蹤」的日子裡,經常會半夜醒來哭著「找媽媽」,這令她不敢想像自己離開的一天。
孫黎黎翻開日記,給記者展示女兒在花城廣場上玩耍的場景,背後是省博物館和廣州圖書館。她說,等病情控制住了,還想帶女兒去廣州圖書館體驗一下特色餐廳。人在病榻上,總是會夢見或者想起最重要的事。對孫黎黎來說,這些記憶裡,有學前班一起打鬧的朋友,有假裝思考的下棋時光,有生病時媽媽的叮囑。這些回憶,被她畫成《我的小時候》系列。她說,萬一自己走了,這些繪畫將會告訴女兒,「媽媽曾經有過的美好回憶」。
「今後為什麼而活?還剩多少人生?還有多少磨難?」這是孫黎黎在第一次放療後寫下的話。不過,現在她已經很少會去進行這種哲學式的思考,「如果我已經忘記了自己正在生病,就不該無病呻吟。」在正常上班和生活的日子裡,孫黎黎最開心的事是隔三差五帶大大去珠江新城的省婦幼體檢,然後去高德置地廣場的小Q反鬥城玩耍。
3
《抗癌日記》為病友科普鼓勁
輾轉於省人民醫院、珠江醫院就醫時,孫黎黎結識了不少患甲狀腺癌的病友。親眼目睹對該病知之甚少的病友的驚恐,於是,她萌生了創作《抗癌日記》的想法。日記內容不單講自己如何抗癌,還有關於甲狀腺癌的治療流程、放療的副作用等知識的科普。然後,老公劉迪幫她把繪畫上傳到一個甲狀腺癌患者的Q群裡,劉迪說,很多病友都喜歡看她的繪畫。「看得我眼淚直流。」病友Sandy告訴記者。「不會永遠是晴天,也沒有過不去的雨天。」在「喝碘」裡,她詳細講述喝碘後的禁忌以及副作用。在「住院小結」裡,孫黎黎告訴病友,要學會捨得和放下,筆觸溫暖。
當同事得知她的《抗癌日記》,有人讚美她是「熊頓二號」(曾創作《滾蛋吧,腫瘤君》的80後插畫師)。不過,孫黎黎有點沮喪說,熊頓與淋巴癌抗爭1年多後去世,「我還想繼續畫下去,我不想當熊頓二號」。
在與癌症抗爭的日夜裡,孫黎黎跟老公劉迪有了共識:用「創造型生活」替代「消費型生活」,用各自的興趣愛好豐富精神世界。孫黎黎說,她想分享的是正能量,而不是自己的病情。她怕眾人以為她病情嚴重,見報後給她搞捐款就不好了,「比起其他病友,我很幸運。」
對話
日常休閒都在珠江新城這個地方留下很多回憶
新快報:你的漫畫裡,為什麼有那麼多故事發生在天河CBD?
孫黎黎:日常休閒都在珠江新城,這個地方留下很多回憶。寶寶在那邊醫院出生,辦籤證去過各國領事館。同事常常去那邊組織宴會,君悅、麗思卡爾頓、炳勝、w酒店……等病情穩定了還要再去大吃一頓。
新快報:如果不生這場大病,原來的人生規劃是怎樣的?
孫黎黎:20歲以前好好學習(已實現),20-50歲為票子、房子、孩子努力,50歲以後,到處旅行。2012年去了一趟歐洲後,畫一個旅行繪本的想法一直在「等待」,這場大手術給了我「預支」退休時光,繪本如願完成了。希望,在它之後,還有下次……
新快報:對於你這個病,有沒有什麼忠告給白領們?
孫黎黎:最後悔的事情應該是經常熬夜。大學時忙雙學位,忙打工還有畫畫,常窩被窩裡看書。工作前兩年比較拼命,常加班,生完孩子後照顧孩子也很累。當然,這不一定是得病的原因,跟情緒壓力、不規律的生活、輻射也可能有關。
(原標題:腳步丈量珠江新城 她用溫暖的畫筆記錄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