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四年級的數學已經學完了兩個單元。學得怎麼樣,來一場說考就考的測試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手段之一。畢竟單元測試是綜合性的檢測,比單節課後練習,更能全面檢驗孩子們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對知識點能否靈活應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單元考90多分的非常普遍,且滿分也有好幾位。由於這次有兩題大家嚴重丟分,班上同學得分普遍偏低。全班90分以上才十幾個,無滿分,普遍在85分左右。
這張試卷的第七大題是丟分的重災區。這種題沒有掌握方法確實容易數錯,而且每一次,換一個圖,稍做改動,又容易錯。
這種題非常容易數亂。比如三角形個數,要分三層數,當然每一層的個數都一樣。我們數最頂端的那一層會有多少個?用之前我們介紹過數基本圖形的方法,可快速準確地得出一層有:1+2+3=6個,三層共有18個。
數圖中梯形個數也是一樣的道理,先數出一層的個數,當然這數梯形最容易漏掉的就是兩行合併後的梯形個數。
至於第2小問這個注意按塊數分類不容易錯。
另外一題也是失分最多的,第八題的解決問題,這題本身不難,不過掉進坑裡的人超過40%。
出現錯誤的情況幾乎都是上圖中的列式情況。題目只告訴我們這是等腰三角形,知道它的周長和其中一條邊長,但並沒有說這是腰。
這是個陷阱,當然如果細心的同學做完之後會發現,如果6釐米是腰,那麼第三邊條是12釐米。兩邊之和等於第三邊是不能構成三角形。所以這種情況要捨棄。
正確列式是:(24-6)÷2=9(釐米)。也就是說另外兩條邊是腰,長度均為9釐米。
這題是對等腰三角形三邊長度的反向運用。幾乎是送分題,這題丟分實屬不應該。
第2小題根據規律,寫多邊形的通項公式,這題對於不少學生來說挺難。
這測試總體來說難度並不大,最主要的問題是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是很透徹,粗心。好多題目都是考的關於三角形的內角和,以及三邊長度關係,結果能全對的少之又少。
我們知道任意三角形,不論形狀大小,它們的內角和都等於180度這個定值。小學階段是用動手操作的方式,把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形成一條直線,得出它們的和是180度。這個證明方法不是很嚴謹,到了初中就會有很多種方法可以證明,學習了平行線的性質之後,就可以一步證明出來。當然小學期間,只要知道有這麼回事就可以。
由於內角和是180度,因此只要知道2個角的度數,第三個角的度數是可以求出來的。第5小題填空就屬於太粗心,想當然地以為括號內填底角度數。
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連圍成的封閉圖形,而兩點間線段最短,因此三角形三邊長度關係是: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這是個公理,這是要背下來。當然數學知識光會背,不算學會了,能熟練應用才能說學懂了。
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條邊的長度,可得出下面的式子:a+b>c,a+c>b,b+c>a。其實還有一條推論也是由這個公理得來的:任意兩邊之差小於第三條邊。
上圖中第7小題填空就是考的這個知識點。因此第三條邊的長度比1釐米長。
根據,a+b>c兩邊同時減a可得到b>c-a;同理如果兩邊同時減b可以得出:a>c-b。將這兩條一結合,我們就可以根據已知兩條邊的長度,推出第三條邊的長度範圍了。a-b<c<a+b。
我們平常判斷三條線段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是否要用這兩個公式去驗算呢?其實不用的,只需要用公理就可以,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選擇較小的兩條邊的長度相加,如果大於第三條邊就可以成立了。大家想想是不是?比最長的都長了,那其他的是不是不用比了?
對於上圖中的可以擺多少種不同的三角形,這個就需要分討論了,因為每種長度的小棒都有若干根。特別是等邊三角形別忘了。這題比較容易錯,有興趣的家長可以將這題給四年級的孩子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