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領導壓榨、被小人利用?因你不懂人性,是時候讀讀《羅織經》了

2020-12-12 元寶逛職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權謀。

職場,就是這麼一個充滿利益衝突的地方,公平競爭有之、暗暗較勁有之。

我們身在職場,常常會遇到自己的成績被別人搶走,還莫名其妙替別人背鍋的情況。

如果你有同樣的經歷,那你可能陷入了職場了兩個「雷區」:

1. 總以為只要埋頭苦幹,就會被領導知道;

2. 總以為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就應該出手相助。

陷入這兩個誤區的核心原因,是你對職場中的人性和生存法則了解不夠透徹,總是不好意思去爭取屬於自己的利益,總是高風亮節當個老好人,對別人有求必應、來者不拒

在《羅織經》的「閱人卷」裡有一句話,一針見血地點破了人性的秘密,放在職場中同樣適用:

成事享其功,敗事委其過,且聖人弗能逾者,概人之本然也。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事情做成功了,就會想著獨佔功勞,事情做失敗了,就要推諉自己的過錯,連聖人都不能超越這一點,這就是人性使然。

而在職場上,很多人並不懂這個道理,陷入一種「只會埋頭苦幹」,不會「展示能力」的誤區。

我公司有個同事小艾,牽頭策劃了一場品牌推廣活動,很成功,為公司品牌宣傳立下了汗馬功勞!

活動結束後不久,剛好有個晉升機會,升職的卻不是小艾,而是協助小艾策劃活動的小鄧,讓小艾很納悶,也讓很多人為小艾可惜。

原來,在這次活動的復盤會上,小艾表現得非常「高風亮節」,她使勁讚揚小鄧的鼎力配合和突出作用,卻把自己在整個活動中的關鍵作用給忽略了!

而小鄧在會上卻喧賓奪主,誇大了自己的作用,幾乎沒有怎麼提小艾。

這場會議下來,同事們都覺得小鄧搶功勞,小艾太謙讓,但是領導們卻不知道,甚至覺得,小鄧的能力比小艾強,最終影響了對這次晉升人選的決策。

小艾就這樣成為了小鄧晉升路上的墊腳石,何其可悲!

不避己過,那是擔當,不爭己功,那就是虛偽。

替人受過,別人不會記著你的好,力爭己功,別人也不會認為你貪功搶食。

所以,在職場上,我們要有能辦事的金剛鑽,也要有能說會道的流利嘴,會做也會說,說到做到,做到說到,這樣機會才垂青於你。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不能被別人當槍使,替人背黑鍋,不能什麼忙都幫!

正如上面《羅織經》裡的話,享受成功是人性,推諉責任也是人的本能,我們要戰勝本能,不迴避自己的過錯,同時也要謹防別人把你擋槍使,一出問題就把你當做擋箭牌。

我們公司有個團建慣例,在早晨上班之前,笨笨跳跳活躍氣氛。

但是董事長助理因為年齡稍大,基本不參加這種活動。

有一天早上,行政部新招進來的妹子,衝進董事長助理的辦公室,幾乎用咆哮的語氣質問,你為什麼不參加團建,團建是公司規定,你不能因為是領導就不遵守公司規定,給你按遲到記過一次!

搞得這位領導非常尷尬!

一個月後,同事們都覺得這位妹子要涼涼的時候,她的直屬領導——行政主管卻被公司找了個理由辭退了。

為什麼不是這個妹子,而是她的主管呢?

因為這位妹子新進來,就是個愣頭青,誰都知道她被行政主管使喚的,而這背後是另一位公司高管,通過行政主管向董事長助理髮難,由此也撕開了彼此的內鬥!

行政主管這條「槍」,成為了內鬥的炮灰,這位妹子雖然沒有被辭退,但後來一直受到重用,幹得不開心,最後自己辭職了!

這樣的例子,在很多公司都有在上演。

還有一次,公司出了嚴重的事故,上級來追查責任,直接負責人卻對下邊的人說:「你們就說那天我有事不在,是你們自作主張,只要我免予處分,我自有辦法保護你們。」下屬們不假思索,竟然就同意了,結果,下屬們最終都遭受嚴厲處罰,這位領導始終沒有出手保護。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在職場,別人一時有難,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一把,確實是應該的。但前提是要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以內,不能什麼事都無條件地承擔,不管他是你的同事還是你的上司或下屬。

你顧著一時的顏面,一次次做職場老好人,最終成全了別人,辜負了自己。

要在職場立足,就一定要對人性、人心有透徹的了解,順著人性去摸透職場的生存規則,才能讓自己的職業生涯越走越順。

然而,這些規則沒有人會輕易告訴你,難道只能靠自己參悟、靠自己多踩幾個坑積累經驗?

事實上,這些官場、職場的生存法則和人性、人心的規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幫我們總結、整理出來了。

唐朝武則天時期的酷吏來俊臣就撰寫了這部《羅織經》,本文分享的只是這本書的一句話,就能延展出一篇文章,可想書中的內容豐富又深刻:

如何閱人——散人之情多矯,世之俗多偽;成不避功,敗不避責;

如何事上——下附上以成志,上恃下以成名;

如何治下——上無威,下生亂;

如何控權——權者,人莫離也。取之非易,守之尤艱;

還有更多如何制敵、如何固榮、如何保身、如何察奸等內容;

每一章、每一句都直指人心,令人讀之過癮,又後背發涼,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了解人性善惡,才能趨利避害,做一個有智慧的好人,才能在職場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幫助自己做出更大的成就。

《羅織經》這本書適合誰學習呢?

1、初入職場,不懂得職場潛規則的職場新人。

2、想做個好人,但是又害怕被小人算計的人。

3、領導者,摸清馭下之術,避免被小人背後坑害。

4、對人性有了解的願望,但是又不知道該從何入手的人。

這本書還是以原文+歷史故事佐證+譯文形式呈現,不用擔心看不懂,更不用擔心枯燥乏味。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可以購買。

一本《羅織經》,寫盡天下心術、手段和人性,即便你要做君子,也要知道小人是怎麼做小人的,小人如何整人,陷害人的,如此才能自保,不受制於人。

願你有足夠的智慧,應對職場中的困惑,有足夠的手段,處理職場複雜的關係。

相關焦點

  • 下屬很能幹,領導就會賞識?太天真!不懂人性,你隨時可能被幹掉
    ——來俊臣《羅織經》下屬很能幹,領導就會賞識他嗎?在很多人的潛意識裡,覺得自己工作幹得好,立下了汗馬功勞,領導就會賞識、提拔、重用自己,給自己升職加薪。現在你越是洋洋得意,將來落難的時候,你就更加忍受不了周圍人的落井下石和羞辱。你若不悔改,禍患不遠了!」正所謂「好良言難勸該死鬼」,謝晦聽不進哥哥的苦口良言,後來利令智昏,野心更加膨脹,竟然參與謀反弒君,事情敗露後被誅,謝家一族也遭受到牽連,很多人白白丟了性命。
  • 權謀厚黑經典《羅織經》,為你揭露人性
    權謀厚黑經典《羅織經》,為你揭露人性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總是小人得志,老實人反而被欺負?這看似不公的背面,其實隱藏著很多關於人性的真相。一部《羅織經》為人們揭示了其中的道理,也讓人們認識到了什麼人性醜陋又真實的一面。
  • 權謀厚黑《羅織經》3段話,看透人性,教你提防小人
    權謀厚黑《羅織經》3段話,看透人性,教你提防小人當代作家柏楊在《中國人史綱》中寫道:南周王朝在歷史上出現短短十六年,對人類文化最大的貢獻是一部《羅織經》。所謂南周王朝,就是武則天時代。而是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論古今,這種小人都是存在並且不少的,甚至就在你我身邊。因此從這個方面來說,《羅織經》最大的作用就是教我們識別身邊的小人、壞人和惡人!從而更好地保護自己和親朋!
  • 人性寶典《羅織經》,不掌握三句話,能力再強都要吃虧!
    人性寶典《羅織經》,每讀一遍,我都難受一次,小人為啥過得比普通人好?不就掌握了三句話,不懂,能力再強都要吃虧!要在職場上獲得一席之地,或者我們說的俗氣些,要想升職加薪,你不僅要有能力,更要有手段,怎麼鍛鍊自己的手段?有一本古書,它被稱為人性寶典,它是古代官吏必讀之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羅織經》!
  • 老實人總是被小人欺負?四招教你對付小人避免吃虧,很實用
    其實對付小人並不是和小人一樣算計,而是熟知一些人性的弱點來更好的保護自己。最近看了《羅織經》,這本書被稱為「中國人性的弱點」,專門解析了小人算計人的心理,以及一些人性的弱點,並提出了應對方法。小人便很喜歡用這樣的人性來算計老實人,他們會用盡手段,讓領導覺得老實人是不忠心,不順從的,領導便會辭退、或者給老實人穿小鞋,而老實人還一臉懵,明明我這麼努力,為什麼領導就突然開始針對我了呢?
  • 《羅織經》17字箴言,多少人辛苦了一輩子,不如小人的一句話!
    《羅織經》縱橫職場的17字箴言,多少人辛苦了一輩子,不如小人的一句話!從小到大,父母老師教育我們要有好的品德,要做一個好人,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但出入社會以後才發現,即使做了一個好人,也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你,而且在職場爭取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往往在別人眼裡自己是好人,就應該吃虧,難道當好人就是應該要吃虧的?
  • 《羅織經》:判斷一個人是君子或小人,看3點就夠了,很多人不懂
    這個時候,就要研究學會研究人心,然而「人心隔肚皮」,我們永遠無法猜透別人的心思。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多悟透一些道理,看透一些人心,就能少走很多彎路。自古以來,研究人心的書有很多,其中有一本就是千古奇書《羅織經》。為什麼稱它為奇書呢?
  • 羅織經提醒:想在職場出人頭地,記住來俊臣這3句話,還不遲
    上司不會喜歡一直執著於和他抬槓的人,很多人非常固執,不僅不揣摩領導心思還總是盲目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和領導唱對臺戲。雖然有大度的領導,但畢竟很少,大部分領導即便不開除這種人也不會大力提拔他。因此,很多人一直職場底層掙扎無法上位。
  • 老祖宗提醒:看人不看臉,記住這三句口訣,讓你不吃小人虧
    在摸爬滾打中吸取教訓,在經歷坎坷中總結經驗,不和小人計較,不和愚人爭論。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一句俗語,那就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這句話別看只是簡單的十個字,但是其實包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一語擊中了人性的「善與惡」。
  • 《羅織經》:一個外表忠厚老實的人,未必可深交
    人性這東西,總是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驗。《羅織經》說「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我們通常講一表人才、儀表堂堂,用第一印象來判斷一個人,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現實中以貌取人,被人欺騙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他可能只是用裝傻、裝老實的手段,來博取你的信任和好感,以達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羅織經》告訴我們「陽以贊人,置其難堪而不覺;陰以行私,攻其諱處而自存」,這是小人最陰險的手段。他們表面上接近你、讚美你,不暴露自己的真實意圖。等你完全相信他,放鬆了警惕,他就會攻擊你最軟弱的地方,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 《羅織經》:一個人要想成事,主要看他有沒有學會區分兩種人
    哪些是小人,讀了《羅織經》之後,我才在裡面找了辦法。《羅織經》這本書把人性拆解得非常透徹,被稱為「中國的人性的弱點」,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下書中的4句經典,助你讀懂人性,學會鑑別真朋友與真敵人,以及遇到如何應對,一起來看看吧。
  • 看透「人性之惡」:對付小人,忍讓是下策,聰明人用這3個狠招
    《羅織經》這本書,將「人性之惡」拆解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句句都是至理名言,並且分析透徹,「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下面,我來為大家分享《羅織經》裡面3句經典的話,給人支了3個狠招,幫助您看透「人性之惡」,學會如何對付小人,最大程度地保護自己。
  • 讀懂人性的人有多可怕?不顯山不露水,卻已悄然置對手於死地!
    《羅織經》說:「敵之大,無過不知;禍之烈,友敵為甚。」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不知道誰是自己的敵人。最大的禍患,就是以敵為友。小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功夫高深、隱藏很深的小人,讓你看不出來他的奸詐,進而相信他,為他效勞賣命,令人防不勝防,無法招架。
  • 《羅織經》:永遠不要原諒故意傷害你的人,退一步就是得寸進尺
    人性都是欺軟怕硬,無論是你上學的時候,還是參加了工作,你都會發現男生欺負女生,高年級欺負低年級,老員工欺負新員工,欺負的都是老實人。《羅織經》說:「世之道,人不自害而人害也;人之道,人不恕已而自恕也。」世界上的道理就是這樣,我們不會自己害自己,只有會別人來害我們。
  • 牢記《羅織經》智慧,輕鬆應對小人
    牢記《羅織經》智慧,輕鬆應對小人說到《羅織經》這部書,大家也許沒有那麼熟悉。這部書是唐朝武則天時酷吏來俊臣和他的黨羽共同編撰寫成的。別看這部書的名字文縐縐的,書裡面的內容卻讓人不能小瞧。這部書與以往的古籍有所不同,不是教人如何與別人打好交道的,裡面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弱點,告訴人們如何打敗對手,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 《羅織經》:一個人是小人或君子,就看這3點,助你儘早防住小人
    可以說,這句話非常符合小人身上的特質,大家如果發現身邊有這樣的人,一定要多留個心眼。關於隱藏,小人說第一,沒人敢稱第二,所以,僅憑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人品是不可靠的,一些外表老實的人,內心未必那麼純潔善良。那麼小人為什麼要隱藏自己呢?
  • 千古奇書《羅織經》: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這3點就行了
    所以我們需要去提高自己的識人辨人的能力,避免遠君子而親小人。而若是想鑽研人心,這裡就有一本千古奇書——《羅織經》。它是唐代酷吏來俊臣和其黨羽一同編著的,他深入剖析了人性中的種種惡與弱點,專門是用來製造冤假錯案。書裡的三句話揭露了世俗的險惡,用來判斷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看三點就夠了。
  • 看破人性的人有多可怕,把握人心,樹立威信,才能走得更遠
    大多數小人,在人性的理解上遠高於老實人,對老實人的人性摸得很透,上司和同事以及同伴的人性需求和愛好把握得很到位,往往輕易的駕馭其他人的思想和行為,這樣就會導致老實人常會被小人陷害。《羅織經》這本書把人性拆解得非常透徹,亦稱為「中國人性的弱點」,讀懂人性,看透人心,掌握小人和君子的人性表現,增加保護自己,不被小人算計。洞悉其奸,勿受其害在紛繁複雜的世象中,能防誣反騙,識破伎倆,嚴受其害。
  • 羅織經:狄仁傑看了直冒冷汗,武則天看了自嘆弗如!
    《羅織經》說:人心多詐,不可視其表一個外表忠厚老實的人,未必可深交。當你跌倒,他露出微笑的時候,你才知道人心有多冰冷。人性,不可言,不可研,不可驗。知道卻不可說,變換難琢磨,還經不起考驗。義氣和仁義不張揚,則狡詐小人就不會把他當作禍患。做人,對朋友,行得正,不鋒芒畢露,否則招徠嫉妒之心。人性裡並不希望身邊的人過得太好。對小人更要韜光養晦,懂得隱藏和布局。一個人,名譽太強,威望太高,就算你沒有做錯什麼,在小人的眼裡,也是眼中釘。
  • 羅織經:有哪些社會規則,高手嘴上不說,但都暗暗照著做?
    既然《羅織經》那麼邪惡,我們還該不該讀呢?知道人性的惡,不是為了作惡,而是為了更智慧的做個好人。惡人自有惡人磨不假,惡人最終也會下場悽慘,總會被收拾掉,但是被他們算計的、被他們迫害的好人,卻可能被折磨的痛不欲生、損失慘重,甚至是傾家蕩產,性命不保。這種損失對當事人而言不可謂不沉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