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且慢用戶-李小鳥
艾瑪的新書《高財商孩子養成記》出版,全書分理念、消費、零用錢、儲蓄、生涯規劃、投資心法、創富實戰7個版塊,30個章節,以孩子的視角,通過一個個生活中的小故事,講述關於孩子的理財知識和生活理念,系統、生動、全面。
書中的配圖出自艾瑪的女兒楊舒喬之手,小舒喬也是故事的原型,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紀,擁有遠勝一些成年人的好理念和知識結構。
「父母的見識是孩子的起點」,這點在書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一邊讀一邊忍不住嘆息:好遺憾我小的時候,哪怕長大後,再早一些,沒有遇到這樣的書,沒有人給我講這些道理啊。
其實我父母算是比較有想法的,雖然他們那個年代不懂什麼財商教育,但是很小的時候,就告訴我要節約,把零花錢存起來「將來用」,忘記幾歲,我有了人生中第一張100元的存單。
中學開始住校,加上手裡只有一點生活費,缺乏指導和練習,就荒廢了。現在想來,早期的財富觀都來自於三毛、金庸和周圍的同學、朋友。
普通家庭長大,沒有體會過太多的「富裕」和「匱乏」,對物質也沒什麼概念,雖然從來不追求名牌奢侈品,但是莫名其妙養成了收集的習慣,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杯子、本子、盤子、布、期刊……
用我媽的話來說,就是「收破爛的」,而且不攢錢不負債,熱衷於各種體驗,消費也沒有規劃和約束。
記得我第一份工作辭職後,準備四處玩一下,老媽電話裡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特別純真的回答,「過一段兒吧,把錢花光就回去。」
然後我很快就回家了,因為我發現自己根本就沒多少錢(手動捂臉)。更搞笑的是,過了很久以後我才發現其實一張銀行卡裡還有不少錢,而自己早忘記了。
稀裡糊塗的過了一段,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一個比較大的花錢項目,才發現生活不是這樣,意義啊樂趣啊都很重要,但一定的物質是基礎。
當我意識到自己的審美和消費能力不匹配的時候,才知道人生中缺失了「財商」教育這一塊,終於客觀、正確的認識了金錢。很多時候,錢是不求人和選擇權。
好在我學習、實踐能力還不錯,經過一段時間的系統學習,充分認識到資金的時間成本,慢慢改掉了撿「破爛」和囤積的習慣,也學會了規劃和克制。
經過整理,生活和財務狀況清爽多了,以前熱衷於收藏紀念版、定製款,現在的愛好是攢技能和指數基金。
財商培養需要系統的指導和練習,自己花二十多年,在生活裡摸爬滾打一番,走了很多彎路,才習得的一些知識、習慣和技能,楊舒喬小朋友五年級就掌握了哎。
不止如此。
比知識更寶貴的是觀念。艾瑪在書中說: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和喜歡的人做快樂的事。」
「真正的財富自由,並不是擁有很多錢,而是有追求自己喜歡生活的自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資產。」
「事情永遠做不完,凡事有度,要快速高效地努力,慢慢享受生活」……
伴隨著財商教育展開的,是一位母親對孩子價值觀的引導和理性的愛。
比理念更難得的是動人。懂得書中的知識和理念的成年人或許不少,但難的是能以孩子喜歡的方式,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對於寫作者,通俗和生動是比專業語言更難的一種能力。書中一個個關於財富和生活的故事,如同一顆顆智慧的種子,讓孩子和父母在故事中積蓄能量,洞察世界,改變人生。
人在合適的時間,聽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故事,這顆種子未來會長成我們想都想不到的樣子。
十多年前,還在讀書的文藝青年艾瑪接觸了理財,通過學習和實踐,一路打怪升級,在全球進行資產配置,早已實現財富自由,如今她通過寫書,體系化的輸出,傳播知識和理念,影響幫助更多的人。
她的籤名檔是「Our past defines who we are.」
你呢,要不要給孩子種下一顆財富和智慧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