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徐旭)近日,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史懷璋教授,鄭秉傑副教授為一名蛛網膜下腔出血合併右側小腦後下動脈瘤女性患者成功行腦動脈瘤夾閉聯合枕動脈-小腦後下動脈血管搭橋術,解除腦動脈瘤再破裂風險,並完好保留載瘤動脈的血供。此例後循環搭橋聯合動脈瘤夾閉手術為黑龍江省首次開展,填補了省內該項技術的空白。
患者女性,39歲,因突發一過性意識障礙3天由外院轉入哈醫大一院神外三病房,診斷為右側小腦後下動脈起始部多發動脈瘤伴對側椎動脈閉塞。
右側小腦後下動脈起始部多發動脈瘤伴對側椎動脈閉塞
腦動脈瘤常規為腦動脈瘤介入栓塞和開顱動脈瘤夾閉兩種治療方式。常規開顱單純夾閉動脈瘤存在血管閉塞的高風險,一旦血管閉塞將會導致神經功能受損,甚至危及生命。介入治療雖然損傷小,可以閉塞動脈瘤,但仍很難保證載瘤動脈通暢。
如何破解動脈瘤再破裂的風險,並保障載瘤動脈通暢?
在詳細討論手術方案後,史懷璋教授與鄭秉傑副主任及手術團隊選擇後循環搭橋聯合動脈瘤夾閉術治療。後循環搭橋手術只有國內少數幾個頂級神經外科中心開展,我省尚無此類手術開展經驗。
枕動脈-小腦後下動脈血管搭橋——血管成功吻合
憑藉每年完成上百例腦血管搭橋手術治療前循環病變,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技術儲備。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史懷璋團隊歷經十餘小時,成功將患者的腦動脈瘤夾閉的同時,完成枕動脈-小腦後下動脈血管搭橋術,保障載瘤動脈的血供,避免了因血管閉塞導致的神經功能損傷。術後患者清醒,未出現神經功能缺失。
史懷璋教授介紹,後循環搭橋手術的成功實施,為我省治療此類後複雜性動脈瘤,提供更可靠的解決方案,同時可應用在腦缺血無法實施介入手術的血管閉塞病人。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每年治療後循環出血及缺血性患者幾百例,後循環搭橋技術,可用於恢復腦組織供血,緩解腦缺血症狀,讓此類患者更早地恢復健康。
哈醫大一院神經外科三病房多年來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的發展戰略,注重與國際、國內先進技術接軌,每年多名醫生赴美國、日本、荷蘭、芬蘭、北京、上海等地交流,並多邀請世界各地頂級專家來院交流。此次完成省內首例後循環搭橋聯合動脈瘤夾閉手術,標誌著黑龍江省此類疾病的治療步入國內先進行列,為龍江腦血管病患者國內和國際最高水平的醫療技術服務。
【來源:東北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