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文化難以啟齒的短板 - 中國消費者協會

2020-12-25 中國消費者協會

  2001年11月19日,世界廁所組織在新加坡舉行第一屆高峰會議,將每年的11月19日定為「世界廁所日」,同時發表了《世界廁所峰會宣言》:「廁所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體現,也是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水平的體現。」然而,中國文化歷來重視「入口」輕視「出口」,在我們享譽世界的「食文化」背後,還有著——

廁文化 難以啟齒的短板

  2009年4月,河南省鄭州市的丁老太太因下肢靜脈功能不全,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做手術。4月28日,是丁老太太出院的日子。不料當日早晨,老人在病房上廁所起身時摔倒,隨即昏迷,最後因搶救無效於次日晚10時去世。老人的家屬以廁所蹲便器未安裝「助力拉手」為由,將醫院告上法庭。

  2010年8月10日,鄭州市二七區法院經審理認為,醫院未按照衛生部規定的設計標準要求在廁所大便器旁安裝「助力拉手」,沒有盡到合理限度範圍內的安全保障義務,最終判定醫院承擔10%的責任,賠償原告醫療費、喪葬費、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共計33607.69元。

  廁所,雖然只是一個狹小天地,但其中涉及的內涵卻很豐富。從這個小天地裡可以折射出一個民族的文明程度。

  醫院如廁不「衛生」

  在老百姓看來,醫院是一個最應該講究清潔衛生的地方,但醫院的廁所卻往往是最不乾淨的地方。

  39健康網曾針對醫院廁所問題做過一個調查。對醫院廁所表示「不滿意」的人高達72.42%,「非常不滿」的為17.82%,「滿意」的14.93%,「非常滿意」僅有0.57%。在回答「醫院門診的廁所乾淨嗎?」這一問題時,九成網友認為「髒」,其中,45%的人認為「骯髒無比難以忍受」。99.3%的網友最難忍受廁所內的廢紙垃圾,81.3%的網友認為地面太過溼滑;85.6%的網友表示寧願憋著也不願意在醫院上廁所,這其中,65.1%的人表示「只有在忍不住時才去」,而餘下的20.5%的人則「打死也不去」。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般來說,早晨是醫院廁所衛生相對較好的時候,但隨著時間的延長,地上、便池旁的尿漬開始多起來,便紙簍塞滿,廁紙散落一地,臭味撲鼻。一樓廁所往往是最髒的,往上走,情況會好一些。記者在一家三甲醫院樓上樓下看了幾個女廁所,幾乎都沒有擦手紙、洗手液,有的幹手機也「病」了。

  這只是看得見的「髒」。這項調查顯示,有高達78.5%的人表示在醫院上廁所最擔心感染病菌。

  醫院是老百姓求醫問藥的地方,自然而然地成為細菌集中的地方。病人的痰漬、尿液、糞便、嘔吐物等可傳播痢疾和霍亂,上廁所不可避免接觸的門把手、水龍頭、衝水按鈕等都可能帶上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甚至是淋球菌、滴蟲等。醫院廁所一般通風不好,又兼潮溼,很容易滋生蚊蠅。加拿大科學家調查確認,廁所衛生差是導致醫院病毒感染者增多的重要原因。

  廁所設置缺「人文」

  在醫院裡,只要隨便與病人和家屬們聊上幾句,就能給廁所找出一堆「人文」問題——

  「應在地面多鋪設一些防滑墊,避免摔跤。有一次我扶母親去上廁所,就看見一個孕婦差點滑到,要是萬一……」

  「洗手池的水龍頭最好用感應式,不該用按壓式。便池的衝水方式最好也用腳踏式的,既衛生又省力,還能避免二次接觸。」

  「女廁所應該增加蹲位,特別是計生、產檢一類的科室樓層。這兩個科的檢查比較多,懷孕的人行動又比較慢,經常是排大隊。」

  「門診、急診需要輸液、驗尿的病人多,廁所內應設置一些掛鈎或三角板一類的小設施,方便掛包掛藥水瓶。」

  「廁坑兩側應有扶手,方便老人或腿腳不便的人。除了蹲坑,廁所還應該有坐式馬桶,設立殘疾人專用廁位。」

  「廁所的門不應向裡推而應向外開,一旦有人病情發作,即便摔倒也能及時被發現。」

  「要是廁所離化驗的地方近一些就好了。託著驗尿驗便的小盒繞那麼遠還得躲著人。」

  「如果能像洋快餐那樣有一個小孩專用的洗手池,就可以避免把孩子抱到臺上洗手了。」

  「被遺忘的角落」

  在醫院和患者聊天。一位老先生的話給記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廁所問題也會給病人心理上帶來影響,身體不舒服本來就心煩,還要排隊、聞臭味、小心滑倒,這讓人心裡更添堵。

  世界患者安全聯盟早在2005年就提出「清潔的醫療是最安全的醫療」,號召各國為患者提供清潔的醫療環境。但為什麼老百姓隨處能發現的問題,醫院就視而不見呢?這些問題解決起來很困難嗎?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課題組負責人李玲教授曾對媒體講過她的一個工作細節:每去一家醫院考察,首先要看的就是廁所,因為廁所「更能體現醫院水平。」中國醫院協會評價評估部主任王吉善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廁所首先反映了管理者的理念。」現實告訴我們:醫院就沒把廁所當回事。

  據悉,醫療技術是評估三甲醫院的主要指標,其他指標也只涉及醫務人員的工作和醫院的大環境等等,即便是衛生管理部門平時對醫院進行的常規檢查也主要關注「醫療質量」。我國衛生管理部門對醫院廁所並沒有硬性規定。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曾表示,儘管沒有硬性規定,但作為衛生單位,醫院就應該注意廁所的衛生,這是醫院管理的基本功,也是社會檢驗醫院管理是否紮實的重要方面。

  廁所「頑症」是通病

  廁所問題不僅醫院裡有,銀行也飽受詬病。

  2009年5月2日,朱女士去某銀行取款,還未辦完業務就覺得肚子「叫急」,趕緊詢問櫃員能否借用一下廁所。但層層「請示」後未被「批准」,只能到對面賓館去解決。朱女士頭冒冷汗,強忍腹痛,急匆匆地「赴難」,跑路過半,下體已透溼。「從來沒有這麼尷尬過。」朱女士羞愧難當,「在緊急的情況下,銀行不願提供方便,太不人性化了!」

  2009年12月28日下午,趙老師和老伴到銀行辦事,因內急想借用廁所被保安強行阻攔,六旬老人尿了褲子。「這麼大年紀了,多寒磣。銀行這種規定太不合情理了!」

  在某銀行,一位等待叫號的大姐苦笑著告訴記者,他的先生就曾遭遇找不著廁所只好開車回家方便的糗事。她指著牆邊的飲水機說:「這飲水機準備得挺齊全,可你看看誰敢喝呀?」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銀行沒有廁所屬普遍 「自然現象」。銀行的廁所對內不對外,至於理由,工作人員的回答幾乎是一致的:一是銀行對外辦公區域的面積比較小,為了增大客戶等候區,沒辦法再單獨設置廁所;二是出於安全考慮,銀行有大量現金和重要文件,如果廁所對外開放,造成失竊後果很嚴重。

  這種解釋消費者並不認同。某出版社編輯張女士說:「銀行是服務場所,就應該在初建時想到消費者的方便問題,說千道萬您不是衙門大堂。」

  在某網站從事技術支持工作的白先生說:「美國滿大街都是銀行,哪有不開放廁所的!老說跟國外接軌,今天收這費,明天收那費,倒是挺接軌的,可廁所怎麼就『耍鬼』?」

  「一個家庭都有一個衛生間,更何況銀行呢?」北京市政協委員史朝建議,銀行應從設立廁所做起,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

  難找難進「老大難」

  2009年11月,在北京市石景山區三星級海特飯店外,人們看到了一張告示:「因本飯店衛生間有限,禁止非本飯店人員使用。如需使用每次1元。」兩名急尋如廁的女士因拒絕交錢和收錢的保潔員發生口角,引起眾議。或許是反對聲音太強烈了,這個辦法實行一個多月後草草收場。

  據了解,飯店周圍小區和單位約1萬多人,但方圓300米內僅有一間公共廁所,「遊民」如廁確實存在困難。但酒店也為難吶,外部人員魚貫出入的確影響經營。中國社科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秘書長龔益指出,此事例說明該區域在規劃建設之初存在基礎設施設計缺陷。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廁所是外國遊客到中國抱怨最多的問題,而且至今仍然有影響,有些外國出版的旅遊小冊子裡甚至這樣提醒遊客:「旅遊出發前在賓館提前上廁所,旅途中不要喝過多的飲料,以免使用公共廁所,那裡是中國最骯髒的地方。」

  2010年3月,一個由香港、臺灣、廣東中山和泰國等地消費者組成的旅遊團來到武漢。在前往武大賞櫻途中,一位臺灣女遊客突然流起鼻血,到處找廁所處置,但遍尋不見「WC」,只好捂著鼻子遊完武大。

  無獨有偶。2010年國慶節期間,北京動物園大門外,一位母親把著孩子在下水道雨箅子上小便的畫面在網上「曬」出。其實,在距大門不到200米的地方就有廁所。記者也多次在這個地方看到有人在光天化日下「方便」。為什麼?人們看不到相應的導廁標誌應該是一個「硬」理由,就連園外的地圖上也沒有標出廁所的位置。

  廁所不衛生,廁所進不去,廁所找不著,每個都是老大難問題。

  40歲上下的人都記得,上世紀80年代以前到北京來旅遊,最令人頭痛的就是找不到廁所。到了90年代,衛生狀況攀上新臺階的收費廁所出現了。隨著廁所的變革,名稱也開始變化。在「廁所」之前,百姓多呼之為「茅房」;「廁所」之後,開始改叫「盥洗室」、「衛生間」、「洗手間」。

  其實,中國的廁所文化也是上下幾千年了。從考古發掘可知,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廁所產生於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遺址,距今已有5000多年。春秋時,公廁誕生。北宋時期,公廁上了大街。不過,古時的廁所大多與豬圈挨在一起,所以「廁所必髒」是一代一代國人的共識。「廁所要乾淨」是國人的「新見」。改革開放的深入,使人們看到了更廣闊也更細緻的外界;物質財富的增長,使人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最好的房間」

  如果俄國人說去「修飾室」,義大利人說去「洗澡間」甚至「辦公室」,韓國人說去「化妝間」,那人們就會明白是去廁所。荷蘭人類似的表達最獨特,上廁所是去「最好的房間」。

  在日本,廁所不僅是「方便」之處,還是休息、享受的地方。日本對公廁的造型非常重視,有的像教堂寺廟,有的似航天站,有的如山洞隧道,甚至有的堪稱古色古香的「茶館」。而廁所裡面更是潔淨,無論是在機場、酒店、地鐵,還是在旅遊景區、商場、街道,所有的廁所都光潔明亮,而且芳香四溢,沒有水漬,沒有塵土,沒有垃圾堆放物,馬桶光潔如新,牆上掛著漂亮的工藝品,洗手池邊不僅有洗手液、擦手紙、吹風機、消毒液,還有插著鮮花綠葉的花瓶。就是在一些野外公園內比較簡陋的公廁裡,也一樣是潔淨方便,即便是鄉村公廁,也都備有質量相當的衛生紙供人們免費使用。

  除了乾淨衛生外,日本廁所裡的人性化設計堪稱用盡心思。比如,女廁所裡裝有音盒,按動開關即可發出潺潺流水聲以遮掩不雅;有的安裝了嬰兒臺,媽媽可以在這裡為孩子換尿布;有的還安裝了梳妝檯,愛美女士可以補妝後再離開。人性化設計還充滿高科技的含金量:紅外線感應裝置可以幫助人自動啟動和關閉廁板與墊板,整個如廁過程完全不需動手;自動恆溫裝置可使墊板在冬天也能保持一定的溫度,令如廁者備感舒適;先進的「自動噴水洗淨系統」可以完全取代如廁者使用衛生紙的擦拭動作,噴水、清洗、吹乾一條龍服務,而且在如廁者起身並整理好衣褲後,自動衝廁裝置才會開始工作。

  為什麼國外廁所乾淨?一位移民加拿大的IT人士告訴記者,主要歸功於兩個原因。一是歸口管理,嚴格規範;二是從小培養公民的文明習慣。據他介紹,加拿大的廁所均有明晰的產權,每個廁所都有明確的管理單位,如果衛生不達標就會被課以重罰,因此管理者肯花重金從事保潔工作。在加拿大的醫院裡,廁所每隔1小時就要清潔消毒1次,清潔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廁所內還有專為腹瀉等疾病患者準備的隔離馬桶。

  進步需要革命

  其實,國外廁所也是從極其糟糕的歷史裡走過來的。中世紀時代,廁所在英語中被稱為「泥塘」、「躲不開的地方」,至於「gents」(男廁)、「ladies」(女廁)則是直到20世紀才出現的。

  日本也如此。上世紀70年代以前,日本的廁所也是一大公共衛生問題,因管理不善,人們儘可能不去公廁。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經濟發展很快,物質生活開始富裕,人們對公共設施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善廁所狀況就是其中之一。於是,「廁所革命」被各地行政機構列為重要事務。

  可以肯定地說,我國的「廁所革命」也不可避免地要經歷這樣一個從漠視到重視的過程。因為,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好在目前我國已出現不少可喜的變化。

  目前我國一些醫院已有很大改觀,尤其是在新樓設計中開始考慮廁所問題,廁所的設施也正在逐漸改善。比如北京醫院把清潔廁所衛生和完善廁所設施作為服務病人的一個工作重點,每個廁所都有專人負責清掃,不僅寬敞明亮,還配有洗手液、幹手機、排風扇、殘疾人專用坐便器,龍頭裡的水也是可以調節冷熱的。在北京朝陽醫院,廁所裡已經有了和日本醫院一樣的尿液回收口。洗手池對面的牆上有一個玻璃窗口,窗外貼著尿液標本留取流程示意圖,上面用圖示說明了取尿的步驟,窗口後面的房間就是化驗室。

  隨著消費者呼聲的提高,銀行的強硬態度也有所改善。一些銀行的分行已經要求努力設立廁所並對外開放。記者注意到,華夏銀行的廁所就是對外開放的,而且開放廁所被華夏銀行視為一種競爭手段。

  自2006年起,北京八達嶺、天壇、頤和園等景區的217個公共廁所已被授予星級廁所。在故宮內的一座四星級廁所的入口處擺放著無線IC卡電話,裡面還有出售飲料、方便麵的櫃檯,這樣寬敞明亮又蕩漾著悠揚樂曲的地方,無論如何難以和以往的廁所掛起鉤來。

  2005年,北京正式啟動了公廁改造升級工程,目前全市公廁已基本完成了達標改造,北京正逐步實現在主要地區、主要大街8~10分鐘內可找到廁所的建設目標,並按照國家標準,在二類或二類以上公廁中安裝英文標誌牌,在主要大街、繁華地區設置公廁引導牌。重慶市於2010年9月中旬出臺了《重慶市星級公廁評定標準》,全市公廁被分為5個星級,限定條件多達8大項62條,其中三星級以上公廁要有空調,提供衛生紙,所有被評為星級的公廁都全天開放,不得收費。重慶市環衛局設施設備科科長劉鋒這樣說:「我們的生活環境在變化,廁所的環境也應該跟上。」

  與此同時,人性化設計也越來越多地被貫穿於廁所的建築設計中,尤其是「親子廁所」的出現更讓人們備感親切和體貼。記者在北京新東安市場、北京科技館都看到了這種廁所。專為兒童設置的迷你馬桶和洗手盆大小尺寸均比成人用的小一號,高度也剛好適合兒童,四周還有充滿童趣的卡通圖畫。「親子廁所」一般在男女廁所中間,門上的標誌牌是一男一女手拉小孩兒的圖案,這很好地解決了那些父親帶著女兒、母親帶著兒子外出的如廁尷尬。

  在高檔的樓堂館所、名勝景區等地,我們能找到我們的「最好的房間」;在繁華商區、鬧市街頭等地,我們也能找到「很不錯」或「相當不錯」的方便場所。但目前我們更多的是——從街頭巷尾、小區周邊、城市郊區、農貿市場、高速路上感知找廁所的艱難和進廁所的尷尬。

  除了政府行為、建築設計等方面的因素,「廁所革命」也離不開普通百姓的努力。

  我們如廁還有很多陋習:隨地便溺者有之,便後不衝者有之,在牆上亂刻亂劃者有之,在廁門寫幾句順口溜者有之,張貼小廣告者有之。曾經有城市想借鑑學習日本的「廁所革命」,但最後都走了樣,有的地方試圖用高收費「買」衛生,有的地方竟打出「民工和衣著不整者禁入」的警示牌。

  「不注意廁所的國家,沒有文化和未來!」

  聯合國報告指出,發展中國家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廁所是最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工具之一。目前全球已知人畜共患病達200多種,其中我國有100多種,都與人、畜糞便管理不當有關。2008年3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有26億人家中沒有廁所,其中包括9.8億兒童。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指出,衛生設施的改進對於人類的健康和福利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安·維尼曼則指出,近40%的世界人口缺乏廁所,也因此被剝奪了尊嚴和安全。

  在首屆世界廁所高峰會議上,人們第一次像討論食品、健康、貿易等問題那樣,在國際議事的大雅之堂暢談熱議廁所的設計、衛生、舒適以及解決汙染和發展中國家廁所缺乏等問題。

  我國代表在此次會議上發言:「不注意廁所的國家,沒有文化和未來!」

  這或許是中國文化歷史上對廁所言論的最高見地,它把廁所同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文化緊密相連了!

相關焦點

  • 日本「廁所文化」, 為什麼被全世界推崇?原因難以啟齒
    日本從發展以來就是一個非常好學的民族,在古代中國非常強大的時候,日本就學習中國,後來清朝淪陷了,日本人就轉而學習其他的優秀的西方文化。在西方列強裡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得到了更加深刻的進步,但是日本畢竟是學習了幾千年年的中國文化,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甚至有很多中國失傳多年的工藝與傳統在他們那還能夠找得到。
  • 比較試驗 - 中國消費者協會
    根據中國造紙協會生活用紙專業委員會的預測,到2020 年中國衛生巾(含護墊)的消費量將達到1200億片左右,中國衛生巾市場潛力巨大。近幾年被媒體頻繁曝光的衛生巾事件,如螢光增白劑、回收再利用廢紙造假、衛生巾裡發現有蟲、衛生巾導致婦科疾病等事件讓女性消費者驚恐萬分。面對市場上各種各樣的衛生巾品類,商家宣傳概念多樣化,傳統、新型、功能性衛生巾讓女性消費者如霧裡看花,不知如何選擇。
  •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3年中國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調查報告》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2013年中國老年消費者權益保護調查報告——消費需求多元化  網際網路成為老年消費第三信息渠道   10月12日,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
  • 中國消費者協會
    為了讓消費者了解市場上配裝眼鏡的質量和安全情況,更好地指引消費,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陝西省消費者協會、重慶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含龍崗區消費者委員會、寶安區消費者委員會)對深圳市的部分配裝眼鏡商品開展了比較試驗
  • 助推養老服務補短板,中國健康管理協會成立護理分會
    12月5日,中國健康管理協會護理分會在京成立。協會將發揮專業引領作用,助力護理隊伍建設,彌補社會照護人員和護理專業人才短板,推動護理服務向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延伸。「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近年來,隨著健康管理快速發展,護理在科學防控慢病、積極應對老齡化等方面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中國信託業協會舉辦《信託消費者權益保護自律公約》和《信託從業...
    原標題:中國信託業協會舉辦《信託消費者權益保護自律公約》和《信託從業人員管理自律公約》培訓會   11月20日,中國
  • 中國廁所裡的神仙——廁神「三姑夫人」
    中國本土神仙數量多的驚人。縱向來說,有的神仙廟宇遍布大江南北,有的神仙確只在兩三省份中接受供奉,再小範圍來講,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社神,每家每戶有自己的家神;橫向來講,儒釋道三教並立,各自存在著完整的神仙體系,而且偶有重合,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 手記:韓國獨特的"廁文化" 男女共用仍存在
    韓國水原市有著全世界唯一一個廁所主題公園    大公體育9月30日韓國仁川訊(記者李恒基)在香港生活,廁所有分為男、女廁是普通不過的常識,但原來在韓國,男廁、女廁之分及普及化及訂立相關法例,原來不過是約10年前的事,而男、女要共用一廁的情況仍然存在
  • 中國消費者協會:影院要求自費買3D眼鏡涉嫌違法
    Mtime時光網5月28日報導 近日,有不少網友投訴稱,去影院觀看3D電影,影院不提供3D眼鏡,要求消費者自行購買影院出售的3D眼鏡。  昨日(5月27日)中國消費者協會通過官方微博發聲,表示「影院自行將自身應當承擔的服務義務拆分開來,轉嫁給消費者,加重消費者負擔,違背公平誠信,屬於典型的「不平等格式條款」,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簡介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成立於1986年7月3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直接指導和支持下從事民間文化交流的非營利性全國社會團體,其宗旨是通過開展同各國之間的民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繁榮人類的文化事業,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友誼。
  • 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母親對母乳餵養優勢認同度降低
    中新社記者 翟羽佳 攝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王慶凱)中國消費者協會7日發布的《2018年母乳代用品宣傳和銷售行為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多數嬰兒母親對母乳餵養的優越性認知較好,但近些年純母乳餵養的比例有所下降。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品。
  • 天津市消費者協會兒童護膚品比較試驗報告 - 中國消費者協會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協組織的公益性職責,為加強對兒童護膚品消費安全的指導,天津市消費者協會於2015年4月至5月對兒童護膚品進行了比較試驗。  「比較試驗」是指消協組織為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定向賦予消費者協會的首項公益性職責,通過各類市場或銷售渠道,模擬消費者購買商品或服務,並參照相關標準或專業測試方法,從消費者關注與實用角度,用公正的評價程序對同類商品或服務進行分析、對比,向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諮詢服務,促進消費者更好地享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的一項工作
  • 中國將軍文化藝術協會粵港澳分會成立
    9月20日,中國將軍文化藝術協會粵港澳分會成立儀式暨「大健康、大農業、共創美好未來」高峰論壇在深圳凱賓斯基酒店隆重舉行。中國將軍文化藝術協會的馬國超將軍、馬炳芝將軍、郭玉祥將軍、國墨林將軍、李彰將軍、尚全孝將軍為粵港澳分會舉行了揭牌儀式,並獻上墨寶。
  • 南陽市消費者協會聘任32位公益律師和專家 藉助專業力量,讓消費者...
    發揮專業人士力量,為消費者維權「撐腰」。12月23日,市消費者協會第三屆理事會舉行公益律師和家電業、食品餐飲業專家聘任儀式。此次聘任是市消費者協會結合新形勢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實際需要推出的新舉措,發揮專家、律師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中的作用,讓我市消費者維權不再發憷、更有底氣。市消費者協會會長趙景然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天玉參加了聘任儀式。
  • 新樂消協:全國第一家消費者協會
    □記者 周聰聰 通訊員 張瑞法 [閱讀提示] 又到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消費者權益」這個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第一個消費者維權組織就誕生在我省新樂。
  • 韓國貿易協會報告顯示,中國過半消費者,對韓國商品有好感
    中韓通訊社 韓國金禪子韓國貿易協會上海分社2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過半中國消費者(54.7%)對韓國有好感,其中女性(57.8%)佔比高於男性(51.6%)。協會今年8月針對中國十大主要城市的1000名受訪者實施了這項關於韓流和韓國產品好感度的調查。按年齡來看,20多歲受訪者中有59.9%認為韓國形象「好」或」很好」,佔比最高。其次是30多歲(58.1%)、40多歲(55%)、50多歲(44.3%)。
  • 抽取式廁用衛生紙的發展前景
    在臺灣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捲筒衛生紙,衛生間使用的都是軟包裝抽取式廁用衛生紙,壓花精美,蓬鬆舒適。臺灣的軟包裝抽取式紙品分為兩種:一種是抽取式面巾紙,還有一種是抽取式廁用衛生紙。用通俗一點的話來說,就是抽取式廁用衛生紙用在人的下半身,抽取式面巾紙用在人的上半身。
  • 潔廁靈刺鼻味道太大有毒嗎?潔廁靈能否用洗衣液取代?
    摘要:潔廁靈味道特別刺激,所以有時候會用洗衣液刷馬桶,感覺也能刷乾淨。為什麼潔廁靈味道那麼刺激,日常清潔是否有必要使用那麼強力的清潔劑,潔廁靈刺鼻味道太大有毒嗎?潔廁靈能否用洗衣液取代?潔廁靈,清潔馬桶和瓷磚頑固汙垢的「神器」,幾乎家家常備。有消費者發現,常用的潔廁靈味道特別刺激,所以有時候會用洗衣液刷馬桶,感覺也能刷乾淨。為什麼潔廁靈味道那麼刺激,日常清潔是否有必要使用那麼強力的清潔劑,潔廁靈能否用洗衣液取代?刺激性氣味從哪來?
  • 2019年中國抗菌協會推薦 抗菌防臭/消臭襪品牌重磅出爐
    腳臭,是很多消費者隱而不說又難以啟齒的困擾之一。其實有很多因素都會腳臭,例如病理性原因、非病理性原因,連日常飲食不當可能都會引發腳臭。偏偏日常生活裡經常有一些又不得不脫鞋的場景,讓人著實尷尬。抗菌防臭襪正式應對消費者這日常生活中的痛點而生,抗菌防臭襪的開發,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穿著者的腳臭問題,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成為近年中國襪業中最具成長性的一個品類。但是,隨著市面上越來越多品牌的抗菌防臭襪,消費者在選擇購買的時候也著實為難無從下手。如何從琳琅滿目的抗菌防臭襪中選擇質量可信的品牌?
  • 中國調味品協會:「29款醬油不達標」網文誤導消費者
    10月12日,江蘇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簡稱「江蘇消保委」)發布的醬油產品比較試驗報告顯示,在120個樣品中有29個不符合國家標準,問題集中在標籤標識、營養成分標註(明示)和品質指標方面,涉及海天、加加、李錦記等品牌。  雖然海天味業和李錦記等先後澄清,但網絡媒體報導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