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廣東這麼多古村落古鎮,不知你注意到沒有——從熙攘的廣州西關荔枝灣到偏僻的三水大旗頭古村,映入眼帘的除了大屋家祠榕樹河湧池塘,還有一座塔,叫做文塔。見多了以後,你步入一處嶺南傳統人居格局,就會自覺去尋找文塔,甚至自行判斷文塔的位置。
為什麼要建文塔?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封建科舉時代,大到一個州府,小到一個鄉村,都很重視自己地盤上讀書人的科舉運。因此要選一個好位置建文塔,以振興本地的「文運」。
文塔應該建在什麼樣的位置?這個更講究了。
如果是大一點的區域,如一個縣,一般是在縣學宮方位找一個「文筆峰」。「凡都、府、州、縣、鄉村,文人不利,不發科甲者,可於甲、巽、丙、丁方位,擇其吉地,立一筆尖峰,只要高過別山,即發科甲,或於山上建高塔,皆為文筆峰。」廣西隆安縣的榜山文塔,建好後就是一座立在縣學宮方位的文筆峰。父老鄉親們希望此塔能讓隆安學子科場順利,多出功名。
如果是村鎮,比如廣州西關荔枝灣湧的文塔,建在水口即可。因風水學認為「水口之間宜有高峰聳峙,所以興貯財源而興文運也」。
佛山三水大旗頭古村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範例。該村是一個祠堂,家廟兼備,聚族而居的建築群,村中文塔建在祠堂前的池塘側畔的小高崗上,毗連一個平整的大曬場。文塔下有兩塊方石,大的像一方硯臺,小的像一塊官印。文塔、方石、池塘、曬場,正好組成筆墨紙硯齊全的文房四寶景觀,加上塔下的官印狀方石,對村中後輩「讀書做官」的期望很明顯。
文塔的造型也分高矮。水邊的文塔不用太高,如荔枝灣、大旗頭村、大嶺村、沙灣古鎮的文塔,只有兩三層高。高的文塔一般建在高地或小山崗上,高可達七層以上。光看名字就知道它們矮不到哪裡去——佛山三水的魁崗文塔(九層),順德容桂獅山的文塔(七層),中山石岐的阜峰文塔(七層)……
現在大多數文塔都成了公園或村中一景,不能入內登塔,也拜不了塔中的文曲星。沒關係,有心祈禱「文運」的話,見文塔拜就是了,因為能看到文塔已經意味著你站在了這個區域的風水寶地上。特別是到了荔枝灣的文塔面前,更是不能不拜。它是廣州市區內唯一的功名塔,已有400多年歷史。據傳,廣東清代三位狀元都是拜祭了這座文塔後才高中狀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