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因母親是月嫂,男子被準嶽母嫌棄"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原來,一對感情深厚的情侶,小夥兒溫柔體貼,努力上進,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卻因自己的母親是月嫂,吃了嶽母的閉門羹。不可否認,即使在倡導職業無高低貴賤的當今時代,當月嫂被瞧不起的事件也屢有發生。
受傳統觀念影響,月嫂、育兒嫂被認為是"伺候人"的職業。加之家政服務行業學歷門檻普遍較低,人員缺乏正規培訓,水平良莠不齊,即使月嫂、育兒嫂早已是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幫手,整個行業從業人員仍被扣上了"學歷低""素質低""不專業"的帽子。
如此根深蒂固的偏見,與傳統家政服務行業不規範的弊病不無關係。在月嫂市場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正規的"作坊式"家政中介一味追求接單量,即使人員來路不明、技能欠缺,仍被安排上崗。人品素質無據可查,不具備職業技能等等,諸多行業亂象頻頻被曝,日積月累之下月嫂、育兒嫂成了"低人一等",受到輕視的職業。
作為與家庭密切接觸的"外人",月嫂、育兒嫂都要有一年內有效的體檢報告。從事月嫂工作多年的張阿姨表示,除了常規的體檢報告,在上戶前她也常被要求去做新的體檢,今年因疫情人們對健康尤為重視,張阿姨已經按照客戶要求反覆體檢了好幾次,但客戶卻從未提供過家庭成員健康證明,因此,上戶時只能默默承受潛在的風險做好防護。顯然,這一現象非常普遍,雙方地位的不平等造就了不公平對待。
好在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即"家政36條"中提出,要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實現高質量發展,並指明將建立健全家政服務法律法規,加強家政服務業立法研究。
但"家政36條"的實施與落地距離顯效尚且還有一段距離,對此,筆者採訪了從業企業好孕媽媽,相關負責人表示:藉助網際網路優勢,或許是解決當前家政行業滿意度不高、減輕雙方地位不平等現象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好孕媽媽內部,藉助網際網路在線產品的優勢,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篩選流程,同時對月嫂、育兒嫂服務全程跟進,保證供需雙方完成需求精準匹配,服務更加規範化、透明化,減輕矛盾的發生。
他還進一步舉例說明:例如,用戶覺得月嫂、育兒嫂在照顧自家孩子,對一些個人習慣等小問題不便直接指出,可以反饋給好孕媽媽平臺來幫助解決。雖然這不失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客戶與月嫂、育兒嫂之間是平等的關係,建議雙方坦誠溝通、不斷主動磨合培養默契,才能讓服務水平和客戶體驗不斷提高。
據悉,好孕媽媽作為專業的母嬰照護平臺,深耕家政服務行業多年,不僅建立了6維11層的嚴格篩選制度。同時積極響應"家政36條"提質擴容的政策號召,在500餘名擁有醫護背景的專業師資團隊的支持下,開發出9大領域35項專業課程,對月嫂、育兒嫂的提供崗前培訓和"回爐培訓",全面提升知識素養與專業技能,並落地持證上崗制度以及規範化服務流程,用專業的服務水平為月嫂、育兒嫂贏得更多的信任和尊重,不再"低人一等"。
消費市場對月嫂、育兒嫂的需求仍會逐年攀升,家政服務行業需要更多像好孕媽媽一樣的平臺參與進來,聚焦職業技能培訓,用知識和技能武裝從業人員,帶動行業標準化、規範化發展。相信月嫂、育兒嫂專業的職業形象、高水平的服務標準,將是消除職業歧視的利器,讓月嫂、育兒嫂得到應有的尊重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