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評論:讀懂「人民」二字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分量
「人民」二字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分量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以下簡稱《綱要》),對2025年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作出了宏觀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
-
新華網評:學懂弄通做實生態文明建設「四個一」
新華網評:學懂弄通做實生態文明建設「四個一」 2019-03-06 00:14:00 來源:新華網 「讀懂兩會」系列網評之十:
-
以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社會建設
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12月7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下稱《綱要》),對2025年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作出了宏觀部署,提供了根本遵循。
-
黃文藝: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盧俊宇)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 實施綱要(二〇二〇-二〇二五年)》
(二)主要原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三)總體目標。
-
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公民法治觀念的增強
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構建法治社會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目標。對於影響法治建設進程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在這之中,關於培養公民法治觀念的問題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公民是法治建設的社會基礎,所謂法治建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公民的主體地位也至關重要。
-
開啟法治社會建設新徵程
《綱要》作為統籌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綱領性文件,圍繞黨中央關心、社會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領域法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2020年至2025年法治社會建設作出階段性部署,是新時代建設法治社會的路線圖和施工圖。《綱要》的出臺必將對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帶來深遠影響。」司法部法治調研局副局長姜海濤近日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
-
丁元竹: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丁元竹: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2020年11月21日 20:29:00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王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擘畫發展藍圖、規劃實踐路徑、作出戰略部署,為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注入強大思想和行動力量
-
法治社會怎麼建?——中央依法治國辦有關負責同志就《法治社會建設...
答: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社會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深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
讀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法治符號
「任性」這個網絡熱詞意外出現在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據說還是李克強總理親自在報告中修改加入。有網友說,這是輕鬆幽默的流行語,更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宣言。而代表的掌聲和網絡上的一片點讚則給予了最好的回應。回顧去年,李克強總理的首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其中「法治政府」猶在首位。2015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
-
青平: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
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中首次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重要論述以來,相對滯後的法治社會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在實踐中,法治社會建設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邊界何在,三者如何一體建設仍然存在一些模糊認識。
-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中國建設
黨的十九大召開後,黨中央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法治中國建設邁入系統協同推進新階段。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作出專門部署,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更加彰顯。 ——法治社會建設邁入新階段 法治信仰浸潤人心,全民守法的氛圍日益濃厚,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社會新風撲面。 ——法治服務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法治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引領、規範、保障作用越來越突出。
-
與新中國法治建設同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七十年
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科均居於榜首。2017年,法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2018年在教育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獲評A+。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
黨領導人民建設法治中國的思想指引
,將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推向了新的高度,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法治中國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習近平同志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必須堅持把依法治國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斷把法治中國建設推向前進。」堅持治國理政的這「兩個基本」,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在實踐探索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我們黨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作出的重大抉擇,是馬克思主義國家與法的學說同當代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相結合的最新成果。
-
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
日前,就《實施綱要》中涉及到的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景文。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 法治社會建設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重要意義。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整體謀劃。要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
標準化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定位和作用
標準化作為一種手段可以彌補法律的缺陷和不足,促進法治社會的建設,提升法治社會建設的水平。(二) 標準化的原理和形式決定其可以服務法治社會建設 現代標準以系統方式存在並發生作用。標準化的原理包括系統效應原理、結構優化原理、有序原理、反饋控制原理。1.系統效應原理。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全文)
黨的領導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最根本的保證。地方各級黨委要落實推進本地區法治社會建設的領導責任,推動解決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地方各級政府要在黨委統一領導下,將法治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落實好法治社會建設各項任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戰鬥堡壘作用。(二十六)加強統籌協調。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年-2025年)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權利,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築牢堅實法治基礎。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
(二)主要原則。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三)總體目標。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發布 健全社會組織、社工...
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基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