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吳玉章校長在法律系第六屆黨代會上作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批文和50年代的法學教材。
1958年法律系師生共同研究講義。
1950年法律系辦公室全體人員合影。前排:左三關懷,左四鄭立,左五陳逸雲;後排站立者:左一範明辛,左四田野,左八朱世英,左十劉素萍。
王利明教授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專題講座《我國民法典分編編纂中的幾個問題》。
明德宣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迎來七十華誕。
七秩春秋譜華章,一路風雨鑄崢嶸。成立於1950年10月3日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是新中國誕生後我們黨創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規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和「法學家的搖籃」。七十年來,人大法學院已成為引領法學教育的重鎮、凝聚國內優秀法律人才的平臺和溝通中外法學交流的窗口。作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奠基者、新中國法學研究的開拓者、新中國法學走向世界的領跑者,為推動中國法學教育和法治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科均居於榜首。2017年,法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2018年在教育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獲評A+。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一、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奠基者,薪火相傳
1950年,新中國建設之初,法學教育從理論到制度、從組織到人才,百廢待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在中國法學教育恢復、重建和發展過程中,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辛勤耕耘,勇於探索,在共和國走向法治的道路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七十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作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奠基者,不忘初心,傳承陝北公學紅色血脈,為回答好「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命題,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博士點和碩士點覆蓋全部二級學科。法學教育七十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培養了以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時代先鋒」宋魚水等為代表的大批法治人才,深入參與和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他們當中有沉心學術研究、投身法治進步的大師學者,有推動司法改革、推進良法善治的司法工作者,有參與全球治理、致力於世界和平的國際法律人才,有紮根藏區、苦中作樂的基層先鋒榜樣,有勇敢發聲、呼籲法治的香港愛國人士……他們在各個社會領域,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人大法律人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對中國法學教育的貢獻不僅在於為國家輸送了大量法律人才,還在於科學的法學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法學教學方法的傳播示範。在法學教育理念上,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視學生為教育之本、為學院發展之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課程體系改革,以全面優化法學課程體系為抓手,以提升法學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法學知識更新為基礎,以實踐項目創新為依託,建設以法學專業教育為主體,通過通識教育與人格教育夯實基礎、跨學科交叉學科培養拓展思維、國際交往能力提升開闊視野的「一體多維」的人才培養支撐機制,推動法學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二元融合,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法學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體多維、二元融合,新型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獲評為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著眼高端法律服務市場培養高水平法治人才——法碩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為深化法學教育改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國法學院校人才培養形成示範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歷經七十年,形成了一支既有一批享有盛譽的資深法學家,又有一批有影響的中青年法學家的人才團隊。目前學院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位、講座教授2位、青年長江學者5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5位、青年拔尖人才3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2位,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7位,數量位居國內法學院校首位。2019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高銘暄教授作為法學領域唯一獲獎者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和「最美奮鬥者」稱號,獲習近平總書記授獎表彰;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許崇德教授作為高校法學界唯一代表獲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二、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推動者,不忘初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發展,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與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七十年的歷程與新中國的法治建設緊緊聯繫在一起,是中國法治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在新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節點上,始終活躍著許多人大法律人的身影。
新中國法制建設初期,人大法律系教授許崇德等直接參與了憲法和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改革開放之後,人大法學院對國家立法的參與更為廣泛。如佟柔教授作為民法學界的傑出代表參與起草了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許崇德教授參加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法》的起草修改,1982年《憲法》的修改工作,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工作;高銘暄教授則全程參與了我國刑法典的歷次起草工作,為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和出臺作出了重要貢獻;關懷教授參加了《勞動法》《工會法》的起草;趙中孚教授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試擬稿)的起草工作並擔任副組長;郭壽康教授全面參與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的起草,等等。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人類步入信息文明時代編纂完成的第一部民法典,標誌著中華民族重回人類法治文明的最前沿。王利明教授領銜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科全程深度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推動中國「民法典時代」到來,王利明教授在學界首倡的人格權獨立成編、侵權責任獨立成編為民法典編排體例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師還多次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法制講座,積極參與法治宣傳。孫國華教授是到中南海講課的第一人。截至目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師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法制講座共有15次之多。這既是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學術影響力的嘉許,也是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推動國家法治建設工作的認可。
三、新中國法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者,守正創新
七十年來,人大法學紮根中國大地,開創了法理學、法制史、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訴訟法、智慧財產權法、國際法等幾乎全部二級學科,對構建新中國法學理論體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湧現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學術思想,在中國法學界起到了學科奠基和學術引領作用,如著名民法學家佟柔、著名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家孫國華、著名中國法律史學家及法學教育家曾憲義、著名憲法學家許崇德、著名刑法學家高銘暄、王作富,著名經濟法學家潘靜成、著名訴訟法學家江偉、程榮斌,著名物證技術學家徐立根、著名智慧財產權法學家郭壽康、著名婚姻法學家楊大文、著名外國法制史學家林榕年、著名國際經濟法學家劉丁、著名戰爭法學家朱荔蓀等,他們作為本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和重要參與者,很好地扮演了完善法學理論體系和法學教育體系的角色,在我國法學發展的歷史軌跡中留下了濃墨重彩。人大法學學者提出的許多理論觀點,都已成為學術經典。例如,佟柔關於民法調整關係的觀點,認為民法「本質上是調整當時社會中商品關係的」;孫國華認為「法是『理』與『力』的結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曾憲義論證了中國傳統法的「一統性」與「多層次」性,提出「應慎重使用民間法一詞」;許崇德認為「憲政就是依照憲法而實行的民主政治」;高銘暄認為「在目前中國的國情下,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具有相當的合理性」;朱荔蓀論證了古代中國戰爭法的人道觀念和價值等。同時,立足於黨和國家對於法學教育和法學學科發展的要求,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將法學研究和法學學科建設牢牢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推進法學研究本土化,努力在研究對象、範疇、方法、體系、理念、領域方面建構中國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與中國經驗的雙重維度下,中國法學研究面臨著汲取人類法學經驗、提煉本土法治元素的新挑戰。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學術團體,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開發中國法學智慧、構建中國法學體系、推動中國法學學術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緊密把握時代脈搏,將法學研究與國家發展和時代變遷緊密結合。聚焦工業文明向信息技術文明轉型的時代背景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法律挑戰,成立未來法治研究院,積極促進法學學科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及司法實踐的深度融合,推動跨學科、前沿學科交叉融合的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深入持續探討新技術變革所涉及的法學理論和法學問題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組建了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安全研究中心、數字經濟競爭法研究中心等14個科技法治相關前沿研究平臺,成為提升學術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探索全面掌握新技術、適應新需求的複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路徑;針對新技術革命向法治提出的挑戰給予法律規範和司法實踐層面的回應,深入推進智慧法院、智慧檢察院、智慧司法行政、智慧法律服務的廣泛應用,逐步構建形成對中國法律實踐和法律體系具有解釋力,對科技革命帶來的新問題具有回應能力,在國內具有引領能力和創新實力、能夠搶佔國際學術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發展過程,正是新中國法治建設歷程和新中國法學教育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和代表。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將牢牢遵守總書記關於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指示,堅持正確的思想引領、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科學的定位、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視文化傳承、勇於改革創新、敢於超越、從容自信,站在為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努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者的高度,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建設成為具有國內引領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對中國問題具有回應能力、對世界問題具有設定能力的世界一流法學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