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新中國法治建設同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七十年

2021-01-08 法制網

1960年吳玉章校長在法律系第六屆黨代會上作報告。

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批文和50年代的法學教材。

1958年法律系師生共同研究講義。

1950年法律系辦公室全體人員合影。前排:左三關懷,左四鄭立,左五陳逸雲;後排站立者:左一範明辛,左四田野,左八朱世英,左十劉素萍。

王利明教授為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專題講座《我國民法典分編編纂中的幾個問題》。

明德宣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迎來七十華誕。

七秩春秋譜華章,一路風雨鑄崢嶸。成立於1950年10月3日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是新中國誕生後我們黨創立的第一所新型正規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和「法學家的搖籃」。七十年來,人大法學院已成為引領法學教育的重鎮、凝聚國內優秀法律人才的平臺和溝通中外法學交流的窗口。作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奠基者、新中國法學研究的開拓者、新中國法學走向世界的領跑者,為推動中國法學教育和法治建設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教育部2004、2009、2012、2017年四次全國一級學科評估排名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科均居於榜首。2017年,法學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2018年在教育部全國首次專業學位水平評估中獲評A+。2019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北京高校「重點建設一流專業」。

一、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奠基者,薪火相傳

1950年,新中國建設之初,法學教育從理論到制度、從組織到人才,百廢待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在中國法學教育恢復、重建和發展過程中,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辛勤耕耘,勇於探索,在共和國走向法治的道路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七十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作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奠基者,不忘初心,傳承陝北公學紅色血脈,為回答好「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一重大命題,堅持立德樹人、德法兼修,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博士點和碩士點覆蓋全部二級學科。法學教育七十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培養了以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長肖揚、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時代先鋒」宋魚水等為代表的大批法治人才,深入參與和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他們當中有沉心學術研究、投身法治進步的大師學者,有推動司法改革、推進良法善治的司法工作者,有參與全球治理、致力於世界和平的國際法律人才,有紮根藏區、苦中作樂的基層先鋒榜樣,有勇敢發聲、呼籲法治的香港愛國人士……他們在各個社會領域,用實際行動彰顯了人大法律人的責任和擔當。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對中國法學教育的貢獻不僅在於為國家輸送了大量法律人才,還在於科學的法學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法學教學方法的傳播示範。在法學教育理念上,倡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視學生為教育之本、為學院發展之核心競爭力。近年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積極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課程體系改革,以全面優化法學課程體系為抓手,以提升法學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法學知識更新為基礎,以實踐項目創新為依託,建設以法學專業教育為主體,通過通識教育與人格教育夯實基礎、跨學科交叉學科培養拓展思維、國際交往能力提升開闊視野的「一體多維」的人才培養支撐機制,推動法學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二元融合,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法學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材體系和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一體多維、二元融合,新型社會主義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項目獲評為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著眼高端法律服務市場培養高水平法治人才——法碩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榮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為深化法學教育改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國法學院校人才培養形成示範效應。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歷經七十年,形成了一支既有一批享有盛譽的資深法學家,又有一批有影響的中青年法學家的人才團隊。目前學院擁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8位、講座教授2位、青年長江學者5位,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位,萬人計劃領軍人才5位、青年拔尖人才3位,國家級教學名師2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2位,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7位,數量位居國內法學院校首位。2019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高銘暄教授作為法學領域唯一獲獎者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和「最美奮鬥者」稱號,獲習近平總書記授獎表彰;2018年,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許崇德教授作為高校法學界唯一代表獲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二、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推動者,不忘初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發展,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始終與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同向同行、同頻共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七十年的歷程與新中國的法治建設緊緊聯繫在一起,是中國法治建設的見證者、參與者、推動者。在新中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節點上,始終活躍著許多人大法律人的身影。

新中國法制建設初期,人大法律系教授許崇德等直接參與了憲法和多部重要法律的起草工作。改革開放之後,人大法學院對國家立法的參與更為廣泛。如佟柔教授作為民法學界的傑出代表參與起草了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許崇德教授參加了《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選舉法》的起草修改,1982年《憲法》的修改工作,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工作;高銘暄教授則全程參與了我國刑法典的歷次起草工作,為1979年刑法典的制定和出臺作出了重要貢獻;關懷教授參加了《勞動法》《工會法》的起草;趙中孚教授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試擬稿)的起草工作並擔任副組長;郭壽康教授全面參與了《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的起草,等等。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也是人類步入信息文明時代編纂完成的第一部民法典,標誌著中華民族重回人類法治文明的最前沿。王利明教授領銜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學科全程深度參與民法典編纂工作,推動中國「民法典時代」到來,王利明教授在學界首倡的人格權獨立成編、侵權責任獨立成編為民法典編排體例創新提供了理論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師還多次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法制講座,積極參與法治宣傳。孫國華教授是到中南海講課的第一人。截至目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師給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全國人大常委會作法制講座共有15次之多。這既是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學術影響力的嘉許,也是對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推動國家法治建設工作的認可。

三、新中國法學理論體系的構建者,守正創新

七十年來,人大法學紮根中國大地,開創了法理學、法制史、憲法、刑法、民法、經濟法、訴訟法、智慧財產權法、國際法等幾乎全部二級學科,對構建新中國法學理論體系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湧現出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學術思想,在中國法學界起到了學科奠基和學術引領作用,如著名民法學家佟柔、著名馬克思主義法理學家孫國華、著名中國法律史學家及法學教育家曾憲義、著名憲法學家許崇德、著名刑法學家高銘暄、王作富,著名經濟法學家潘靜成、著名訴訟法學家江偉、程榮斌,著名物證技術學家徐立根、著名智慧財產權法學家郭壽康、著名婚姻法學家楊大文、著名外國法制史學家林榕年、著名國際經濟法學家劉丁、著名戰爭法學家朱荔蓀等,他們作為本學科的奠基人之一和重要參與者,很好地扮演了完善法學理論體系和法學教育體系的角色,在我國法學發展的歷史軌跡中留下了濃墨重彩。人大法學學者提出的許多理論觀點,都已成為學術經典。例如,佟柔關於民法調整關係的觀點,認為民法「本質上是調整當時社會中商品關係的」;孫國華認為「法是『理』與『力』的結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曾憲義論證了中國傳統法的「一統性」與「多層次」性,提出「應慎重使用民間法一詞」;許崇德認為「憲政就是依照憲法而實行的民主政治」;高銘暄認為「在目前中國的國情下,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具有相當的合理性」;朱荔蓀論證了古代中國戰爭法的人道觀念和價值等。同時,立足於黨和國家對於法學教育和法學學科發展的要求,始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將法學研究和法學學科建設牢牢立足中國實際,不斷推進法學研究本土化,努力在研究對象、範疇、方法、體系、理念、領域方面建構中國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與中國經驗的雙重維度下,中國法學研究面臨著汲取人類法學經驗、提煉本土法治元素的新挑戰。作為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學術團體,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開發中國法學智慧、構建中國法學體系、推動中國法學學術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緊密把握時代脈搏,將法學研究與國家發展和時代變遷緊密結合。聚焦工業文明向信息技術文明轉型的時代背景和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法律挑戰,成立未來法治研究院,積極促進法學學科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及司法實踐的深度融合,推動跨學科、前沿學科交叉融合的法學學科體系建設,深入持續探討新技術變革所涉及的法學理論和法學問題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組建了金融科技與網際網路安全研究中心、數字經濟競爭法研究中心等14個科技法治相關前沿研究平臺,成為提升學術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探索全面掌握新技術、適應新需求的複合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路徑;針對新技術革命向法治提出的挑戰給予法律規範和司法實踐層面的回應,深入推進智慧法院、智慧檢察院、智慧司法行政、智慧法律服務的廣泛應用,逐步構建形成對中國法律實踐和法律體系具有解釋力,對科技革命帶來的新問題具有回應能力,在國內具有引領能力和創新實力、能夠搶佔國際學術制高點的重要戰略創新力量。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發展過程,正是新中國法治建設歷程和新中國法學教育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和代表。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進入新時代,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將牢牢遵守總書記關於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指示,堅持正確的思想引領、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科學的定位、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重視文化傳承、勇於改革創新、敢於超越、從容自信,站在為黨的事業後繼有人、努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者的高度,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建設成為具有國內引領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對中國問題具有回應能力、對世界問題具有設定能力的世界一流法學學科。

相關焦點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利明獲「2020年度法治人物」稱號
    2020年12月4日,在第七個國家憲法日,「憲法的精神·法治的力量——2020年度法治人物頒獎典禮」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社會與法頻道播出。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王利明獲「2020年度法治人物」榮譽稱號,這也是王利明授第二次獲得「年度法治人物」榮譽稱號。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第三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
    2000年,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人大法學院舉辦了第一屆「21世紀世界百所著名大學法學院院長論壇」,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人大法學院秉承初心,不斷向世界一流法學院邁進。劉偉回顧了人大法學院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組建命名之初的八大系之一所走過的光輝歲月。在這70年中,人大法學院培養出了大批傑出校友,為中國法治建設和世界法治文明發展貢獻了人大智慧。
  • 高考「名校名院」巡禮: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介紹!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特色1、躋身世界一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是中國當前最具學術聲譽和影響力的高等法學教育機構,被譽為中國法學教育的「工作母機」和「法學家的搖籃」,是引領法學教育的重鎮、凝聚國內優秀法律人才的平臺和溝通中外法學交流的窗口
  • 國內頂尖法學院院長齊聚北師大 共商「法治中國建設」
    「法治中國建設」高端論壇現場(圖片來源: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 人民網北京4月28日電(王藝錠)26日下午,「法治中國建設」高端論壇暨北師大法學院建院十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學堂舉行。來自中國法學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多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就如何加強法治中國建設的議題建言獻策,展開了深入交流。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文顯的發言主要圍繞「中國法治新常態」展開,他說,儘管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總體上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法治保障的需求。「特別是在人權保障和產權保護兩個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短板。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教授
    資料圖    王利明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中國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副主任,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曾被評為第一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法學家」,參與合同法等多部法律起草工作。王利明是《物權法(草案)》主要起草者之一。
  • 培養服務浙江法治建設人才 ——訪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
    人物名片: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學院)著力發展法治理論、環境法、國際法等學科方向,服務浙江法治建設,如今已成為「國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教育部執業技能人才培養實驗區」「浙江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等。
  • 關注現實問題 服務法治實踐 推動法治建設——法學院教師暑期調研...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有著理論聯繫實際的優良傳統和學風,法學院教師牢固樹立責任意識,自覺服務法治實踐。今年暑假期間,在學院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法學院教師冒著高溫酷暑,赴河北、河南、安徽、上海、浙江等地深入開展暑期調研活動,調研內容涉及行政改革、司法改革、權益保障、環境法制和法學教學實習等方面。
  • 法學界泰鬥高銘暄與刑法七十年
    資料圖高銘暄在《我與刑法七十年》新書發布會現場發言。法治周末記者 王京仔聽著不同的人講述自己,高銘暄都會注視著對方,嘴角不時微微上揚。從1947年進入浙江大學法學院至今,高銘暄與刑法學已經結緣70載有餘:參與中國第一部刑法典起草,主編「文革」後第一部最權威的刑法教科書,成為第一位刑法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那些不曾隨著歲月而消逝的記憶,經高銘暄口述後被集結成冊,《我與刑法七十年》的15餘萬字,記錄著他的學術人生。
  • 人大與牛津大學法學院、英中協會合作建設普通法中心
    人民網北京9月4日電(記者徐雋)為提升我國法學界對普通法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水平,促進我國與以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在法律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合作交流,日前,中國人民大法學院與牛津大學法學院、英國協會協商決定共同建設普通法中心。
  • 深圳福田法院與湖南湘潭大學法學院籤訂備忘錄共同推動法治建設
    法制網記者唐榮  通訊員周丹    以促進法學理論與司法實踐的結合,實現資源共享,提升審判實務和理論研究的水平,更好地服務法治建設的發展大局,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與湘潭大學法學院9月15日籤訂《關於加強合作交流的備忘錄》。
  •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佐:中國法學家架起東西方法治交流之橋
    53歲的陳衛佐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德國民法典中文版譯者。在他25平方米的辦公室裡,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民法典和法律文獻,也包括剛剛通過的帶著鮮紅色封面的中國民法典。   「中國民法典是世界範圍內法典編纂運動的最新成果,也為世界法治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陳衛佐說。   研究法律是陳衛佐年少時期的夢想。
  •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為法治貴州貢獻高校智慧
    在高等教育評價專業機構軟科發布「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貴州民族大學法學學科排94名,進入全國前100名;專業評價機構艾瑞深校友會網開展的2020年《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在全國600多個法學專業中,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排名87名,進入前15%行業。近年來,貴州民族大學的法學教育異軍突起,為外界所矚目。問及秘籍,宋強說,「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 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 ——專訪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
    中南大學是一所工科、醫科具備較強實力的綜合性大學。依託學校傳統學科優勢,中南大學法學院確立了以交叉學科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在衛生法學、人權法學、文化法學、教育法學、智慧財產權法學等交叉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近日,許中緣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介紹了中南大學法學院打造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經驗。
  • 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許中緣: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
    中南大學是一所工科、醫科具備較強實力的綜合性大學。依託學校傳統學科優勢,中南大學法學院確立了以交叉學科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在衛生法學、人權法學、文化法學、教育法學、智慧財產權法學等交叉學科建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近日,許中緣接受民主與法制社記者專訪,介紹了中南大學法學院打造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經驗。
  •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七十年教育改革發展的啟示 2019-09-12 來源:《光明日報》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教育在黨和政府領導下,經過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構建起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代教育體系
  • 人民大學:面向未來分類培養法治人才
    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啟動法律碩士培養體系改革,圍繞國家法治建設,把握法律服務市場前沿動態,以問題為導向,以課程體系改革為抓手,實施「分類培養」模式,探索培養滿足國家法治建設需要的專門型、複合型、國際型的應用型高層次法治人才。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專業簡介
    ● 該學院形成了從法學本科、法律碩士專業學位、法學碩士到法學博士,以及高級法官培訓項目、高級訪問學者、法學博士後等一套完整的正規學位培養體系,學科體系之完備、重點學科數目之多、學科建設質量之高,在全國法律院校和科研單位中均名列第一。   法學院(http://www.cnlawschool.com)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創辦的第一所正規的法學高等教育機構。
  • 司法之窗|婁底市法治政府建設專題培訓班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開班
    新湖南客戶端5月28日訊(通訊員 曹泰安)5月26日,為期一周的婁底市2019年度法治政府建設專題培訓班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正式開班。光華法學院繼續教育中心常務副主任葉勇飛致歡迎辭,婁底市司法局局長周小平,市委組織部幹教科副科長、主任科員譚雄全程參加培訓並在開班典禮上講話。
  •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院長王軼:應積極探索網際網路法院的新型...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院長王軼在座談會上發言,對網際網路法院建設提出了意見建議。王軼說,網際網路法院的設立,是一件前無古人的事情,第一次全方位面對,沒有可借鑑的經驗,沒有可供參考的答案。三家網際網路法院過去幾年的工作可圈可點,交出了優秀答卷。他們所作出的每一份優秀法律文書可以說都是人類在信息文明時代所邁出的法治領域堅實的步伐。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沃爾瑪共同設立山姆沃爾頓食品安全法教席
    北京2016年6月16日電 /美通社/ -- 2016年6月16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山姆·沃爾頓食品安全法教席教授聘任儀式暨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圓桌論壇在中國人民大學世紀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