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和區把產業扶貧作為推進脫貧攻堅主要抓手,設立扶貧車間、扶貧微工廠等,幫助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 (記者邱洪生 攝)
(記者楊永麗 通訊員趙志廣)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使命擔當,是古往今來人民群眾告別絕對貧困的重要裡程碑。打贏脫貧攻堅戰,意義重大,使命光榮,任務艱巨。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民生福祉掛在心上,把脫貧重任扛在肩上,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出臺系列措施精準施策。市主要領導數度深入貧困地區,到田間地頭,到扶貧車間,到農戶家中……調查研究,指導工作,噓寒問暖。鼓舞起各級幹部的旺盛鬥志,堅定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信心。
回望這一年,春風秋雨,寒來暑往,邢襄大地上脫貧攻堅的腳步一刻都不曾停歇。各級幹部在一線把脈問診、在一線解決問題,扶貧隊員駐守在村、幫扶到戶,愛心企業和各界社會人士盡己所能,紛紛伸出幫扶之手……
千年追尋,圓夢就在眼前。
產業扶貧拓展致富路
——今年以來,我市投入資金7.31億元,實施產業項目684個
已是大雪時節,記者走進任澤區永福莊鄉程莊村的生薑種植基地,科哺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傑宏正帶領80多名村民把採收出來的生薑,清土、剪枝、裝袋。「別小看我手裡的『土疙瘩』,它可是咱老百姓發家致富的寶貝疙瘩。今年雨水充足,生薑長勢好,市場價格高,又是一個豐收年。」李傑宏笑呵呵地說。
「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一家一戶分散種植,規模小、積極性不高,要想增加土地收益,就要變觀念、調思路。」任澤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賈峰說,任澤區以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為契機,以「萬元錢」為目標,立足全區特色農業產業優勢,按照「政府+合作社+基地+農戶」四位一體模式扶植壯大農業合作組織,把更多農民組織起來,把更多土地納入合作社,通過發揮合作社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優勢,讓農民抱團發展,積極調整產業種植結構,帶領農民發家致富。
面對脫貧攻堅這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民生工程,今年以來,我市以抓好「農民增收為核心的脫貧攻堅工作」為總基調,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投入資金7.31億元,實施產業項目684個。全市新增「萬元錢」高效經濟作物23.9萬畝,新發展改造經濟林5.46萬畝,18個結構調整示範區入選省「四個一百」工程。
同時,實施就業優先行動。今年以來,我市實現54580人就業務工,新創建農業創新驛站12家,成功備案省級星創天地6家,選派科技特派員834人,開展科技服務4.8萬人次。開展扶貧小額信貸「百日會戰」,新增扶貧小額貸款9277萬元,新增規模全省第三。全市認定扶貧產品1500個,建成扶貧專館37個、扶貧專區106個、扶貧專櫃41個。
「十三五期間,我們共實施產業扶貧項目4180個,構建扶貧車間、企業訂單、電子商務、創業扶持、勞務協作、扶貧專崗六種就業扶貧模式,對所有貧困群眾實現了產業扶持全覆蓋,戶均覆蓋產業扶貧項目2.54個,二重覆蓋率達到88.72%。」市扶貧辦黨組書記韓志強說。
確保「兩不愁三保障」
——我市深入開展「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清零行動,政策措施全面落實到位
打贏脫貧攻堅戰,群眾實現「兩不愁三保障」是基本保證。
據介紹,我市深入開展「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清零行動,健全完善「三保障」和飲水安全監測預警、排查處置、運行管護長效機制,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推動政策措施全面落實到位,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如今,脫貧群眾的想法已經從「有吃有穿就行」轉變為「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整潔」。全市貧困學生教育資助覆蓋率達100%,無失學輟學和失助漏助。對169.7萬農戶房屋進行全面鑑定,改造危房16455戶,實現了貧困群眾住房安全戶戶有保障目標。高標準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間臨城、內丘2個縣11個村897戶2449人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其中貧困人口525戶1384人,同步搬遷人口372戶1065人),所有搬遷戶均實現「住進新房子,過上好日子」。貧困群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實現全覆蓋,實現縣域內住院先診療後付費和省域內「三重保障一站式」直報。
同時,我市堅持把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手段,紮實開展「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前不久,內丘縣富崗公司被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辦授予「萬企幫萬村」先進企業。邢臺軍分區積極組織駐軍在貧困地區廣泛開展以「完善基礎設施、培育致富產業、改善文化教育醫療條件」等為主要內容的扶貧濟困活動。工青婦等群團部門,通過開展志願者服務、最美家庭評選、公益講座及培訓等多種形式助力脫貧攻堅,累計籌集各類幫扶資金3459萬元,受益群眾33.75萬人次。
深化「114」防貧防返貧機制
——實現「事前預警、事中救助、事後保障」
如何防止脫貧之後再返貧,切實保障脫貧質量,是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今年以來,我市把防貧防返貧與脫貧攻堅放在同樣重要位置,構建「114」防貧防返貧監測預警評估保障救助體系,在全國設區市中率先建立市級防貧防返貧大數據平臺,實現「事前預警、事中救助、事後保障」,防貧防返貧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構建組織保障體系。市、縣兩級均成立了防貧防返貧工作領導小組,全市196個鄉鎮(街道辦、經濟園區)均設立了防貧工作站,5139個行政村設立了防貧工作聯絡室,培訓上崗農村防貧防返貧預警員9720名,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工作推進體系。
設定預警監測標準,預警處理全程跟蹤。全市以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不低於上年度國家脫貧線1.5倍為標準,劃定防貧監測人群,建立工作檯帳,對因病、因災、因意外事件等導致收入下滑的家庭,及時發現上報預警信息。
啟動防貧防返貧微信小程序,舉辦防貧防返貧專題培訓班。我市推出了《防貧監測和幫扶工作實施細則》等政策,梳理集成了產業就業、教育等8大類77項政策,創新就業、健康2大類7項政策,並輯印成冊,形成產業、政策、保險、社會「四項救助政策包」。目前,我市已實現脫貧人口「零返貧」,邊緣群體「零致貧」。
決勝脫貧攻堅,圓夢全面小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韓志強表示,他們將接續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科學編制「十四五」鞏固脫貧成果規劃,突出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和科技扶貧、教育扶貧,全面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來源:邢臺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