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21歲失戀終生未婚,餘生鑽研於創作,晚年成名受人敬仰
我一翻開他的書,就好像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尼採
在我的印象中,哲學和哲學家都是非常固執和無知的,帶著這種偏見,好幾年都沒有認真地探索這個領域。直到我看到了叔本華的人生智慧,我才意識到我曾經是刻板印象的受害者,如果沒有讀過這本「哲學著作」你一定有和我一樣的感覺,讀這本書的標題是滿是雞湯的文字,沒有真正的用處。但現實總喜歡給人當頭一棒。
當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感到,這本書真正地寫出了生命的本質,闡述了「如何在生活中獲得幸福」的問題。在哲學的最高意義上,有無數的小問題,從這個問題。
說真的,我很高興能在不太老的時候看到這本書。叔本華睿智的文字為讀者掃清了許多人生的困惑,包括對幸福、金錢、生活、人際關係等最基本的討論和解釋,使我更睿智、更成熟、生活更美好。在這本書中有無數的生活經驗教訓,它們是從最深刻的現實中提煉出來的,三個是隨機的:
得於我們自身的幸福,要比我們從外界獲取的更偉大;財富會帶來幸福,也會打擾幸福;任何事都不值得你犧牲健康去追求。
幸福的意義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是深刻而深刻的,讓人很難不去想它的意義何在。我想從我自己的生活經歷來談這個問題,儘管叔本華解釋了,並且解釋了為什麼。本華說過:「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對比當今社會的大眾追求,可以說許多人的理想只是幻想。人們認為如果你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你就會幸福,但是社會地位雖然有高有低,並不意味著內心的幸福和滿足就會不同。
精神的力量可以幫助一個人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如果一個人的精神不夠強大,即使一個人被百萬人羨慕,或者擁有很多錢,他也只能獲得有限的幸福。但是讓我澄清一下,叔本華對人們應該追求財富但是不應該把財富當作至高無上的與他的認識。
一個健康的乞丐可能比一個垂死的國王更幸福。我們抓住生命是因為它美好,而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害怕死亡。我的理解是,我們自己的幸福比我們從外部世界得到的更強大。當然,我們要去學習,去讀書,去了解,這樣才能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悽涼的一生
叔本華比起同時代的歌德、託爾斯泰等大家顯得異常慘澹。叔本華出生於1788年,從小的時候開始叔本華就對人文的學術研究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得益於家庭的富貴叔本華有過不少有出國遊學的經歷,但在他不到20歲的時候父親就因故去世,這一打擊對他來講如同晴天霹靂。
叔本華的父親留給他一大筆遺產,足以支撐他的生活。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叔本華並沒有安定下來,靠遺產度過餘生。相反,他專注於他的精神追求。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自由撰稿人,但不幸的是,他的書賣得不好,最多賣出幾百本。叔本華雖然傷心,但依然鬥志昂揚,說: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叔本華唯一有過的熱戀是在他21歲時與歌劇女星卡洛琳娜邂逅並偷偷愛上對方。叔本華瘋狂的迷戀並展開追求,無奈這位女星當時已經是一個老伯爵的情人,並沒有給予他積極地回應。這次痛苦的單戀成了叔本華一輩子的痛,導致他終生未婚,對於這段感情他寫道「我的命運黯淡無光」。
叔本華認為「人是什麼」比「人有什麼」更加重要,儘管叔本華在愛情和工作上都失敗了,但他還是活了下來,餘生都在孤獨中思考和寫作,因為他尋求的是精神上的豐盛,而不是外面的生活。
正是懷著這樣的思想,叔本華在63歲時出版了《生命的智慧》一書,一舉成名。這本書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在晚年為他贏得了人生的榮耀時刻。他被柏林的皇家科學院任命為院士,但亞瑟·叔本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亞瑟·叔本華於1960年9月死於肺炎,把他的財產留給了慈善機構。
英雄主義
羅曼羅蘭評價叔本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仍然有勇氣繼續活下去,沒有比這更本質的英雄主義了。
叔本華的一生令人敬佩,在痛苦中努力,在輝煌中謙虛,在寂寞中勇敢,在名利前理智。叔本華的封筆之作《人生的智慧》,他在其中努力揭示並面對殘酷的真相,並在面對真相後,繼續更好地活下去。這才是真正的樂觀。
正如叔本華在逆境中說過的那句話:名聲越是晚到,能夠持續的時間就越長——「優秀」需要時間來成就!
如果你對人生失去希望;如果你面對困境時沒有奮起的勇氣;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那閱讀叔本華的作品將會讓你脫胎換骨,或許會改變你下半生的命運。
現在這本《人生的智慧》就是一杯咖啡錢,卻能買來叔本華一生的智慧結晶,讓自己醍醐灌頂,受益一生,我認為這是非常划算的!大家想要的話點擊下方「去看看」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