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越庸俗越是喜歡交往,真正的高手從來都是孤獨的

2020-12-13 小夢說三農

電影《教父》裡,有這樣一句話:「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他們既有奧丁的智慧、也有佛陀的胸懷、更有普羅米修斯的遠見。他們善於從世俗瑣事中,窺見事物的真相;他們不驕不躁、拎得清楚;他們是擁有大智慧的人。

生活中,我一直都想做一個活得通透的人,然因愚笨,無法如願。幸得拜讀了叔本華的文字,才能在煩擾時,覓得一絲清淨;混沌時,求得一絲清醒。

1788年,出生於德國但澤(現屬波蘭)的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

叔本華的哲學體系集中體現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對薩特、尼採等人的哲學產生重大影響,對《邏輯哲學論》的作者維根斯坦也有著深遠影響。正因如此,叔本華成為現代哲學尤其是西方現代哲學不可繞過的一座豐碑,其影響力非同凡響。

越是庸俗的人越是喜歡交際,高手都是孤獨的

叔本華指出,庸俗者隨時隨地都能找到自己稱心如意的夥伴。

兩個人一旦開始進行交際,那麼他們之間哪怕是通過一件很小的事情、無關緊要的話題,也能夠感覺到他們之間在人的氣質、秉性、智力、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具有相似性或者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所以「相同羽毛的鳥兒聚集在一起」這句國外的俗語所言非虛,中國古代「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名言也恰如其分、實事求是。

如果是兩個氣質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的人,只要他們一見面、一說話,就會令彼此十分惱怒,無論他們之間談論的是任何話題,都會立刻導致非常不愉快的氛圍,這就是所謂的「話不投機半句多」;相反地,如果是兩個天才人物,他們見到彼此的第一眼就能認出對方,即便他們之間不進行任何的談論。只有天才人物才會認出天才的人是天才,庸人會以為天才是瘋子。

越是庸俗的人越是喜歡交際,庸俗的人能夠隨時隨地找到稱心如意的夥伴。而高手都是孤獨的,越是天才、越是非凡之人,他們越是不喜歡交際,因為在芸芸眾生當中,他們難以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知音。尼採說:「喜愛孤獨者,非神即獸」,神也好,獸也好,他們和普通大眾的差別實在太大。

叔本華說:「偉大人物像雄鷹那樣總喜歡把棲巢孤零零地構築在高處」。所謂「高處不勝寒」,不僅是指居於高位的人難有知音,這句話所強調的重點是道德品格、能力素質高超的天才最容易感到孤獨,對於他們來說,知音確實難覓。

所以: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這句被無數人熟知的話,其實也是叔本華對於人生的態度。

孤獨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變得庸俗;

因為這樣,你就會發現到處都是一片沙漠。

但說出這句話的叔本華,早年卻不得不被迫從商,接受父親的遺產。直到他的父親去世之後,他才能重新跟隨自己的內心,去探索學問。

1809年,叔本華進入大學,學的是醫學,轉而對哲學發生興趣,為此去柏林學習了一段時間。他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

除去早年短暫的經商經歷,叔本華一生都在和哲學打交道,都在尋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較奇怪的卻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東西,卻在他三十歲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短短幾年時間,他就將人生最重要的東西給弄出來了,就把整個智慧的框架給奠定了,往後餘生,都是在查缺補漏。

後來的尼採,跟著叔本華的悲觀意志主義,卻走出了積極的悲觀主義,叔本華否定了人生,尼採則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讀一點尼採,你就會發現,尼採的樂觀,完全籠罩在悲觀的情緒裡。

甚至把這兩人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他們,一個積極樂觀地談論悲觀,另一個卻在陰暗悲觀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揚,前者是叔本華,後者是尼採。

說起來很遺憾,現在如此知名的哲學家叔本華,在人生前半段卻無人問津。

直到他63歲,出版了一本《人生的智慧》,也正是靠了這本書,才讓他從歐洲火遍全世界。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5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越是平凡、庸俗的人,越喜歡人際交往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叔本華曾提出觀點:「越是平凡庸俗的人,越喜歡交際。那些真正的高手,都喜歡孤獨的。」不得不說,亞瑟叔本華對近代文學與哲學有著重大的貢獻。同時,叔本華認為,人類所有的行動都會基於一定的動機,在一定的目的下,人類會做出一定的行為。總的來講,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源於利己、惡毒和同情。
  • 心理學:越是情商高的女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德國作家黑塞曾說,「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正是如此,儘管我們是群居動物,但從本質而言,我們每個人都生而孤獨。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研究和《雞湯》的作者都不配給叔本華鞋子。」這是很多讀者看到叔本華時的感受《人生的智慧》。那么叔本華是誰呢?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用叔本華的話說,就是「一門如何儘可能快樂幸福地生活的藝術。」首先,生活的幸福取決於三個方面叔本華在書中說,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區別在於人本身,在於人在外面擁有什麼,在於人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
  • 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由於他在《人生的幸福》一書中寫道:在這世上,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人要麼是庸俗,要麼是孤獨。叔本華毅然選擇了後者,當一個超脫世俗的孤獨者。悲觀和孤獨,給一個天賦異稟的天才帶來的是雙重的好處:第一,與自己為伴,更好的思考與發現。第二,不用和庸俗的人在一起。
  • 心理學:越是智商不高的人,越喜歡與人交往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我們參與生活的必要元素之一,通過交往建立某種聯繫,這也是我們參與社會的必要途徑。我們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叫做融不進的圈子就不要強行的加入,否則只會使得自己更加尷尬。」心理學表明越是智商不高的人,越喜歡與人交往。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社會學觀點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群居」是一個人的本質屬性,但是,人的行為活動與心理狀態往往是極為複雜的,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群居」,有一些人則更喜歡待在角落安靜地思考。
  • 叔本華:少年老成是大壞事,品質高尚的人卻顯得愚笨
    叔本華的一句名言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認為此種傾向在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來。凡是那些厲害的人,都是孤獨的。一個人如果不能選擇孤獨,那麼他必定是庸俗的。所以,那些年紀輕輕就能夠在社會上如魚得水的人,他根本不會有什麼大的建樹,屬於庸俗之人。
  • 為什麼智商越高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為什麼智商高的人,都不喜歡與人交往? 高智商的人,不是不喜歡和別人交往,而是不願和不是一個頻道的人交往。夏蟲不可以語冰,井蛙不可以語海,雞同鴨講,雞講的累,鴨聽的也累。 叔本華說「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的自由。
  •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群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
    真正的高手都懂得,群處守住嘴,獨處守住心文/談情說李01俗話說,禍從口入。一個人有沒有格局,就看會不會說話,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時候可以說,什麼時候不可以說。其實越是在人多的時候,人們越怕口無遮攔的人,怕這種人冷不丁冒出來的話讓人下不來臺。人是群體性動物,和人打交道在所難免。在人際交往中,不要太放縱自己的嘴巴,不要打著「我心直口快」的幌子,讓自己的嘴巴隨意評判別人,隨意在人多的時候開別人玩笑,讓別人尷尬難堪,自己的人品也得到質疑。《聖經.箴言》裡說: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
  • 叔本華: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之間,沒有真正的幸福
    叔本華的一生和他的理論都透著悲觀主義的色彩,而這些並不是被動得來,是叔本華有意為之,他本就認為,人生的底色便是悲劇和痛苦。即不能對人生持有過分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只能選擇泰然地接受,誠然的面對,無論生死。因為生命有必然,即使是生活中所發生的的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有他發生和存在的道理。
  • 叔本華:一個人對噪音的敏感度,是評價其才華的重要標準
    叔本華:一個人對噪音的敏感度,是評價其才華的重要標準有的人對噪音非常敏感,而有的人對噪音不太敏感,甚至還有的人喜歡噪音,不同的人對噪音的敏感度幾乎都是不同的。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認為,一個人對噪音的敏感度,是評價其才華的重要標準。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通過敲打、翻滾某種東西的形式而出現的一些噪音,噪音的類型多種多樣。出現了噪音,或者說是一個人製造了噪音,表明這個人並不是沒有生命力的,但是噪音所體現的並不是真正的生命力,而是生命力的剩餘、碎片。
  • 叔本華經典哲學語錄88句,參透人生!
    17、事物本身是不變的,變的只是人的感覺!18、要麼是孤獨,要麼就是庸俗。19、做學問是目的不是手段。20、小人常為偉人的缺點或過失得意。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36、如果你因為發現人類社會是如此的不盡如意,而感到自己更加適合遁入孤獨,那麼你就是一個不能長期忍受孤獨的沉悶壓抑的人,尤其在你年輕的時候。
  • 越是虛偽的人,越喜歡說這幾句話,一定要「遠離一點」
    靠譜的人,一般說話都是比較中肯真誠的,不管怎麼說,都是真心想幫助別人的;但是虛偽的人,說話都是有預謀的,經過精心算計後說出口的,話雖然說得好聽,但未必是真意。越是虛偽的人,越喜歡說以下這幾句話,千萬別深交,一定要「遠離一點」。
  • 叔本華的孤獨,是怎樣的孤獨?
    說到孤獨這兩個字,我想從字面意思上看沒有幾個人喜歡這兩個字。在寒冷的冬天穿著羽絨服,看到這兩個字都會​覺得後背發涼。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叔本華說:「孤獨對我們有著雙重的好處。
  • 越善良的人,往往越是孤獨,原因很簡單
    因此越善良的人,最後可能越沒有朋友,不是真的沒人結交,而是自己不想再去當這種傻子,去逢場作戲地維護這種表面關係。所以越善良的人,往往越是孤獨。我之前認識一個人,叫王濤,結交過後,覺得人真心不錯,但平時卻總是獨來獨往,就算別人主動約他,他也大多會拒絕。
  •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一代哲學家叔本華,一個60年不被認可的天才
    很多人都說學哲學的人是瘋子,內心非常的偏執,對這個世界有不同的看法,而且看待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甚至還有的人曾經說過,每一個精神病人都是一位哲學家,當走進他們的內心的時候,就會發現每個精神病人都是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他們自己構建的秩序。
  • 心理學:越是層次低的人,越喜歡和這三種人打交道!
    高層次的人寧願獨處,也不願意應付無用的社交,更不會追求無意義的喧鬧,只有層次低的人,才會缺乏警惕性,總是在社交場合孜孜不倦。 其實你身邊的朋友,就是你層次和品味最好的證明,畢竟「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要明白層次越低的人,越喜歡結交這三種朋友。
  • 叔本華經典哲學語錄24句,參透人生!
    《要麼孤獨,要麼庸俗》1、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 人到中年後,高層次的女人,在漸漸遠離朋友圈
    專欄講師:說愛,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學博主,專注研究女性心理學人是群居動物,尤其是年輕的時候更是愛好結交朋友,我們總認為"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於是加入和構建朋友圈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們總是馬不停蹄地奔赴一場又一場的聚會,但最後卻發現,只不過是一個人的狂歡,有些圈子越是想努力融入進去,越是覺得自己像一個悲哀的局外人。偶然看到這樣一句話:"上帝借各種途徑使我們變得孤獨,好讓我們走向自己。"人啊,往往就是太刻意地合群卻忽略了自我內心的想法。
  • 叔本華:睡覺是向死亡的借貸,睡得越多越長,那麼還款期也越長
    何為快樂幸福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但大多數人追求幸福的方式是錯誤的。想想很多人是怎麼追求幸福的?第一,他們將首先定義什麼是幸福?快樂就是一生衣食住行、養尊處優、不用工作,什麼也不缺,等等。但是叔本華指出,事實上,這些並非幸福,而是欲望,而欲望越多,人就離幸福越遠,反而會得到真正的痛苦,被欲望所束縛,令人窒息。許多人直到到達頂峰,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要這些東西。當我們開始坦然接受生活中的痛苦與不幸,全然接受自己所有的幸運與不幸時,真正的幸福,恰恰與我們頭腦中的想法相反,才能享受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