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之間,沒有真正的幸福

2020-12-22 歷史知心人

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他曾公然反對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宣揚非理性哲學主義,對現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眾多哲學家和文學家,都受到了叔本華哲學理論的引導和幫助,尼採作為他的學生,在他的後半生傳授哲學知識的過程中,始終有著其師揮之不去的影子。

叔本華的一生和他的理論都透著悲觀主義的色彩,而這些並不是被動得來,是叔本華有意為之,他本就認為,人生的底色便是悲劇和痛苦。

即不能對人生持有過分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只能選擇泰然地接受,誠然的面對,無論生死。因為生命有必然,即使是生活中所發生的的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有他發生和存在的道理。

除了尊重和接受人生的痛苦和悲劇外,叔本華還有一個重要的哲學理論,即孤獨論。他提出「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二者只能選其一。

選擇不孤獨,擁抱人群,即要坦然面對自己的平庸,你與身邊人其實並無二致,你看他們是庸俗,他們看你又何嘗不是。

選擇孤獨,你可以獲得不庸俗的人生和一個不庸俗的個人,但從你選擇孤獨這條路開始,就註定了和其他所有人背道而馳,這其實是違背人性的冒險操作,收穫當然也是很大的。

孤獨還是庸俗的人生,只在乎個人內心的選擇。

叔本華還說道,人生的幸福其實是一種虛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分不清什麼是欲望,什麼是真正想要的東西。最後人們往往滿足了一個又一個的願望,卻對自己的成長毫無裨益,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幸福。

所以,叔本華認為「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之間。」

叔本華重視人的道德性,說一個人追求幸福的人生之旅途中,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魅力,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而不是去追求金錢、美色、官職、榮譽等身外之物。他說:「健康的乞丐,比病危的國王要幸福」,形象地說明了健康比金錢、榮譽、官職等更為重要的道理。

但是,在強調道德等人的內在方面重要性的同時,叔本華也強調說,我們對於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叔本華說:「人像孩子一樣,如果你溺愛他們,他們就會變得任性頑皮。因此,對任何人都不要過於溺愛和仁慈。」

叔本華強調說,此處的「任何人」當然包括自己的朋友、親戚乃至家屬,如果你太溺愛他們,如果你過於仁慈,只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他人。所以,不要對任何人過於仁慈的規則,適用於一切人,乃是一種普遍的規則。

借錢是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當朋友們跟我們借錢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處理呢?當然,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在許多時候,如果我們借錢給一個朋友,那麼我們就會失去這位朋友。

我們如果對於某人過於獻殷勤,對方就會認為我們有求於他,他就會變得狂妄自大,最終導致自己也無法接受他,進而導致你們之間的友誼之氣球瞬間爆破,無法破鏡重圓。相反地,如果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大大咧咧,甚至有的傲慢無禮,他人反而更會尊重我們。如果我們實在無法選擇以傲慢無禮的態度對待他人,我們至少也應該在「彬彬有禮」的基礎上,做到「不卑不亢」,否則他人必將小看你,無視你。

如果我們有求於別人,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表現在言行上,對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卑躬屈膝,這種態度能夠馬上讓對方感覺到,他會感覺到你會求他辦事情。於是,在你沒有開口之前,他就疏遠你了,使你沒機會開口。所以,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別人幫忙,也不要顯示出來,而是要裝作自己無求於任何人,而在恰當的時機提出自己的請求。如果對方沒有立即答應幫助自己,那麼你就要馬上以堅定的語氣表態:「你喪失了幫助我的機會,我並不需要你的幫助。」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8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相關焦點

  • 有關幸福的可能: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蕩
    ,生命就是一團欲望,如果欲望得不到滿足,那麼就痛苦;如果欲望得到滿足,那麼就無聊。於是,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來回擺蕩。 難道所有有關幸福的可能,只能時而真實,時而渺茫?
  • 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我們且來看看叔本華眼中的世界:意志不斷地掙扎以求獲得自身的滿 足,而這種掙扎又總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因而永無休止、走向無窮。痛苦是關於世 界本質的唯一體驗,這個世界,「沒有哪兒有一個目標,沒有哪兒有最後的滿足,沒有哪兒有一個休息之處。」有的只是無盡的痛苦。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懂這本書會很幸福
    欲求得不到滿足,就會陷入痛苦;欲求得到滿足,就會陷入無聊。就像他的一句眾所周知的名言:「人生就像是一個鐘擺,在痛苦與無聊間從一頭到另一頭。」因為這樣的論調,所以叔本華總是被扣上「悲觀主義」的帽子。但是,叔本華並非只提出了問題,而不去尋求解脫之道。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叔本華後兩章就專門闡述了解脫的方法。
  • 叔本華誕辰160周年:人生的所有不幸和痛苦,都具有積極意義
    ,就是基於他的人生幸福的哲學而言的。叔本華的現代悲觀主義哲學體系在《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當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但這本書比較難懂,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理解,理解此書不僅需要一定的哲學基礎,而且必須熟悉康德哲學,所以許多人並沒有完全能夠讀懂他的這部典籍。但是叔本華關於其人生智慧的一些論述,直截了當、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影響了許多人。
  • 叔本華經典哲學語錄88句,參透人生!
    2、人類幸福的兩大敵人是痛苦和無聊。3、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實是生命確實佔有的唯一形態。4、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過時間,有才能的人設法利用時間。5、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6、老年時最大的安慰莫過於意識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獻給了永不衰老的事業。
  • 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
    為啥說老子的思想高級呢,他用兩個「很接地氣」的形象比喻,就把有道和無道的區別說清楚了。 接下來就說「罪、禍、咎」。 這三個字的意思近似,都是「這麼做要倒黴」。 欲望太多,不自量力,好高騖遠,貪多求全,就要倒黴。
  • 從叔本華這5句經典名言看清人生的本質
    亞瑟·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以著作《意志與表象的世界》而聞名。他贊成悲觀的哲學主義,把生命視為不幸的,無意義的,充滿痛苦的,與東方的思想相呼應,特別是印度教的和佛教。他將對人生痛苦的拯救寄託於對美的沉思,對人的同情,對欲望的控制。
  • 叔本華:17歲實現財富自由,秒殺「咪蒙」的毒雞湯鼻祖
    叔本華認為,人生的一端是無法滿足欲望時的痛苦,另一端則是滿足欲望短暫歡愉後的無聊。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始終在無聊和痛苦之間擺動。這就是著名的鐘擺理論。實現欲望不能幸福,但擯棄欲望可以為了擺脫痛苦和無聊,叔本華提出了兩種解決欲望困境的途徑。第一種,是投身於藝術,但這只是短暫的麻痺。
  • 叔本華:痛苦和缺陷才是人的本質
    世界是人的表象,世界是人的意志,世界和人是相互依存的,宇宙和我合而為一。他認為意志是世界的內在蘊含和根本的方面,意志就是衝動、本能、奮進和渴望,意志是初始的、先在的、自因的,意志沒有終止的界限,沒有最後的目的,意志就是無窮無盡的要求,因此他強調禁慾。
  • 精神遲鈍與精神富有:空虛是無聊的根源,閒暇是人生的精華
    精神遲鈍源自空虛的靈魂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和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這是由一個人的精神能力的大小所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精神的遲鈍一般是與感覺的遲鈍和缺乏興奮密切相關的,因此原因,精神遲鈍的人也就較少感受到各種強度不一的痛苦和要求。
  • 叔本華:睡覺是向死亡的借貸,睡得越多越長,那麼還款期也越長
    怎樣去思考,怎樣去實現這樣的幸福,就是要賺錢,賺很多的錢,有了物質才能享受這樣的幸福生活。但是叔本華指出,事實上,這些並非幸福,而是欲望,而欲望越多,人就離幸福越遠,反而會得到真正的痛苦,被欲望所束縛,令人窒息。許多人直到到達頂峰,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想要這些東西。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人的一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
  • 叔本華:一個人的思想越是貧瘠,越是熱衷社交
    「世界上所有成功的研究和《雞湯》的作者都不配給叔本華鞋子。」這是很多讀者看到叔本華時的感受《人生的智慧》。那么叔本華是誰呢?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在這本書裡,他暫時拋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人生哲學,而是從世俗的角度,與我們探討了幸福與財富、地位與權力在生活中的關係,也就是說,這本書是教我們如何快樂的書。用叔本華的話說,就是「一門如何儘可能快樂幸福地生活的藝術。」
  • 叔本華|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是哲學史上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本文選自他的《悲喜人生》,原題為《人生諸階段》。人生諸階段都有其獨特意義。正如叔本華的比喻:人生像一件刺繡,前半生是刺繡的正面,後半生是反面。反面雖不如正面精緻漂亮、生機勃勃,但它揭示了線是如何被繡成圖案的,更有啟發性,更深邃。
  • 叔本華:假如生活對你不公,也要勇敢扛起自己的負擔和痛苦
    叔本華:假如生活對你不公,也要勇敢扛起自己的負擔和痛苦大部分哲學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積極向上、向善的,但是叔本華的哲學體系卻以「現代悲觀主義」命名,這倒不是叔本華的哲學比起其他哲學來有多「悲觀」,而是叔本華哲學道出了真理,將那人生的悲劇性命運給揭示了出來。猶如埃斯庫羅斯等悲劇大師的劇作有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叔本華的哲學直指人心,直接殺向通往真理的正確的道路,讓人心受到極大震顫。
  • 【書單】從叔本華讀到巴迪歐,你或許可以過好這一生
    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叔本華:幸福最主要是由思想的安寧和滿足構成在《人生的智慧》中,亞瑟·叔本華把人和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分為三類:人是什麼,指一個人的人性;人擁有什麼,指人擁有的財產和其他佔有的外物;人在眾人審視下的生活方式,包括名聲、地位等。他認為,第一條是最為關鍵和根本的,其餘兩個要素只是人類自己人為設置的影響。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叔本華哲學觀點叔本華因主張意志是世界本體,因而被稱為唯意志論。又因為他推崇非理性的直覺在認識中的作用,他的哲學又有反理性的特點。他從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出發,最後認識到世界是"無",因而有虛無主義的特點 。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
  • 凡夫俗子的痛苦來源於理性的缺失 | 叔本華
    這些東西我們往往無法超脫,即便在無法超脫的前提下我們也很少能真正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生命。用理性來拯救痛苦,這很難理解。但如果說:用智慧來消化煩惱,用品質來提升生活的質量,用清醒的認知看破虛偽,用投身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忘卻焦慮……嗯,清楚多了。也許叔本華所說的,是只有當我們真正明白自己生命的所屬的時候,那份心境,才是快樂。
  • 叔本華經典哲學語錄24句,參透人生!
    4、閒暇是人生的精華,除此之外,人的整個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勞作而已。……凡夫俗子只關心如何打發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利用時間。頭腦思想狹隘的人容易受到無聊的侵襲,其原因就是他們的智力純粹服務於他們的意欲,是意欲的工具。5、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靠得太近會痛,離得太遠會冷。6、朋友都說自己是真誠的,其實,敵人才是真誠的。
  • 叔本華名言80句精選
    讀書多,他的腦海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塗抹的黑板一樣。  13、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孫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  14、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說出來的東西更多,更有趣,因為嘴巴說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說出的是思想的本質。  15、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