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他曾公然反對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宣揚非理性哲學主義,對現代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眾多哲學家和文學家,都受到了叔本華哲學理論的引導和幫助,尼採作為他的學生,在他的後半生傳授哲學知識的過程中,始終有著其師揮之不去的影子。
叔本華的一生和他的理論都透著悲觀主義的色彩,而這些並不是被動得來,是叔本華有意為之,他本就認為,人生的底色便是悲劇和痛苦。
即不能對人生持有過分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只能選擇泰然地接受,誠然的面對,無論生死。因為生命有必然,即使是生活中所發生的的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有他發生和存在的道理。
除了尊重和接受人生的痛苦和悲劇外,叔本華還有一個重要的哲學理論,即孤獨論。他提出「人要麼孤獨,要麼庸俗」,二者只能選其一。
選擇不孤獨,擁抱人群,即要坦然面對自己的平庸,你與身邊人其實並無二致,你看他們是庸俗,他們看你又何嘗不是。
選擇孤獨,你可以獲得不庸俗的人生和一個不庸俗的個人,但從你選擇孤獨這條路開始,就註定了和其他所有人背道而馳,這其實是違背人性的冒險操作,收穫當然也是很大的。
孤獨還是庸俗的人生,只在乎個人內心的選擇。
叔本華還說道,人生的幸福其實是一種虛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分不清什麼是欲望,什麼是真正想要的東西。最後人們往往滿足了一個又一個的願望,卻對自己的成長毫無裨益,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幸福。
所以,叔本華認為「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之間。」
叔本華重視人的道德性,說一個人追求幸福的人生之旅途中,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人格魅力,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而不是去追求金錢、美色、官職、榮譽等身外之物。他說:「健康的乞丐,比病危的國王要幸福」,形象地說明了健康比金錢、榮譽、官職等更為重要的道理。
但是,在強調道德等人的內在方面重要性的同時,叔本華也強調說,我們對於任何人都不能過於仁慈。叔本華說:「人像孩子一樣,如果你溺愛他們,他們就會變得任性頑皮。因此,對任何人都不要過於溺愛和仁慈。」
叔本華強調說,此處的「任何人」當然包括自己的朋友、親戚乃至家屬,如果你太溺愛他們,如果你過於仁慈,只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他人。所以,不要對任何人過於仁慈的規則,適用於一切人,乃是一種普遍的規則。
借錢是我們的生活當中經常發生的事情,當朋友們跟我們借錢的時候,我們該如何處理呢?當然,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在許多時候,如果我們借錢給一個朋友,那麼我們就會失去這位朋友。
我們如果對於某人過於獻殷勤,對方就會認為我們有求於他,他就會變得狂妄自大,最終導致自己也無法接受他,進而導致你們之間的友誼之氣球瞬間爆破,無法破鏡重圓。相反地,如果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大大咧咧,甚至有的傲慢無禮,他人反而更會尊重我們。如果我們實在無法選擇以傲慢無禮的態度對待他人,我們至少也應該在「彬彬有禮」的基礎上,做到「不卑不亢」,否則他人必將小看你,無視你。
如果我們有求於別人,我們自然而然地會表現在言行上,對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卑躬屈膝,這種態度能夠馬上讓對方感覺到,他會感覺到你會求他辦事情。於是,在你沒有開口之前,他就疏遠你了,使你沒機會開口。所以,如果我們真的需要別人幫忙,也不要顯示出來,而是要裝作自己無求於任何人,而在恰當的時機提出自己的請求。如果對方沒有立即答應幫助自己,那麼你就要馬上以堅定的語氣表態:「你喪失了幫助我的機會,我並不需要你的幫助。」
《人生的智慧》這本書闡述了叔本華對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包括幸福、為人、處事、修身、財富。
很多內容,聽起來或許會很難受,因為直戳戳的說到你心裡去了,但卻又無力反駁,因為說的太準確了。
這樣接地氣,見解又深刻的內容,使得這本書在近百年來,一直被奉為哲學經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來自於這本書。
我讀了這本書,感覺像給自己的心靈洗了個澡,智慧變得通體透亮了。
尼採看到他的書,說:「我仿佛馬上長出了一對翅膀」。
人生的智慧,無論你在哪個年齡段,都是必須要去了解的事情。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8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