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2020-12-13 歷史知心人

人的一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並不是完全的隱逸避世,相反還是每天關注著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他的生活因為脾氣火爆而受人詬病。

就連國外作者也說:「假若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他的論點顯得一點也不真誠。」可以看出,當時的文界並不看好叔本華。可是本人卻毫不在乎,並且認為做人就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然而樂觀主義的人,會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唱反調,他們不斷地給人們澆灌心靈雞湯,告訴他們努力能帶來什麼?可是他們卻無法解釋,那些努力後的失望;拼搏後的絕望。

於是雞湯變成了「毒藥」,一些喝多了的人,因為無法接受失敗的現實,而走向了極端。但是,抱有「悲觀主義」的人,在面對失敗和苦難時,卻坦然得多。

因為所謂的「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接受生活的痛苦。

在「悲觀主義者」的認知中,痛苦和死亡都變得不再可怕,因為痛苦是罪惡的業障,死亡是罪孽的懲罰。如果能想透這一點,那「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世人很難能如此通透,而叔本華卻可以。在我看來,雖然叔本華天性敏感,6歲就在《寫給自己》中,訴說過「絕望」:

「在6歲那年,一天晚上散步回來的父母發現我陷於極端的絕望之中,因為我固執地認為他們永遠將我拋棄了,在我的青少年時代,我經常臆想自己得了什麼病,或與人發生了爭鬥,這種情形折磨著我。」

但,正是這些痛苦的童年經歷,才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實現了叔本華的通透。

①書本華與父母的人生經歷

叔本華生於富足的商業名流之家,是家境殷實的富二代。父親是成功的商人,母親是文藝女青年。叔本華年少時,就曾和父母一起去歐洲觀光旅遊,只不過那時的歐洲大陸連年戰亂,沒有美景,只有慘澹。

叔本華將歐洲大陸的民不聊生、市井衰敗,一一記在了心裡。憤世嫉俗的他,開始以「悲觀」的認識,強調直觀感受,反對空洞言談。後來,與他最親密的父親自殺了,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失去父親的叔本華,並沒有與母親相依為命。反而因為彼此在思想上的分歧,而互相敵視。母親覺得他是誇誇其談,有意製造空洞的傷感;叔本華則因母親的賣弄風情而暴躁。

1814年,母親生氣地將叔本華推倒,他滾下了一樓地面。至此也標誌著,她與叔本華的母子關係徹底決裂。經歷了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傷害後,叔本華開始對自殺、痛苦、女人、生存空虛等,非理性思想進行了關注,而對這些思想的研究,也塑造了他孤僻自傲的個性。

叔本華羨慕梭羅那般,能夠離群索居的人。一是因為清淨,可以給他更多的思考空間;二是由於他自詡自己的思想無人能及,沒有人值得他浪費時間去社交。叔本華涉獵廣泛,他的「生存意志論」解釋了「人是利已主義的;欲望的滿足總是受到條件的限制」。

在他看來,「原始的求生存、溫飽的欲求和盲目、非理性的本能衝動,是一種盲目的不可遏制的衝動。人的欲望和衝動源於缺乏和對現狀的不滿,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永遠得不到滿足,現實猶如夢境,人生充滿痛苦,這痛苦就是生存意志的本質。」

也就是說,人生之所以會痛苦,都是因為自己的欲望,和本能的追求。當欲求不滿時,就會痛苦。而「悲觀主義」則教會我們如何去直面痛苦,因為只有敢於直面痛苦的人,才能最終擺脫痛苦。

所以,悲觀主義看似悲觀,實則卻並不悲觀,而是一種追求幸福的另類方式。

②悲傷,痛苦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與哲學

在叔本華看來,幸福是短暫的,痛苦才是長久的。但痛苦又是必須的,因為你只有經歷了痛苦,才能走向幸福。

正如伊壁鳩魯所說,「我們並不選取所有的快樂到某些快樂,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時,我每每放過這許多快樂,如果我們一直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樂隨之而來,我們就認為有許多種痛苦比快樂還好。」

細想一下,大凡是在某個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沒有人是跳過「痛苦」,直摘「榮冠」的。就連叔本華自己也是如此,他在世時,遠不及他去世後有名。當年,他在柏林大學做「無俸老師」時,曾將自己的課,和黑格爾的放在同一個鐘點。結果,當時被主流接受的黑格爾,此次講座座無虛席,而他的講座則因人數太少而被取消。

驕傲自負的叔本華,面對無人問津的慘況,痛苦不言而喻。雖然他能通透地看到人生的本質,但他也必須要找到出口,擺脫這份痛苦。

叔本華認為,「擺脫人生的痛苦有兩條途徑,一種是通過藝術的審美、哲學的沉思或道德的同情,進入一種非功利性的境界。若想徹底擺脫痛苦,就要走另外一條徹底否定生存意志的禁欲主義之路。」

對於這兩條途徑,叔本華本人也是實踐者。他興趣廣泛,不光對藝術有較高的審美,對哲學的研究也很深刻。而他得天獨厚的家族遺產,又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我們都知道,生理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為了能活下來,我們首先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而為生計奔波本身,就限制了自己對研究的深入。叔本華則不需要考慮這麼多,因為他不用擔心生計,所以他才能在「非功利性」的境界中,研究自己的哲學。

讀《人生的智慧》,便能理解了即使悲觀主義卻依然備受歡迎的原因:人生是苦,但不能屈服於苦,而要尋找解脫的辦法。

而叔本華則更趨近現實人生的考慮,著眼於塵世的幸福,關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過的更好。

它的用處恰恰就在於使我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樂和幸福。當別人由於環境的限制而苦惱時,你卻會因為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達和愉悅。

生命的真相,就是痛苦。這不是悲觀主義,這是最真的事實。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8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

相關焦點

  • 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具有更深刻的哲學基礎,他從「我欲故我在」這一「秘密入口」開 始哲學思考,認為自己揭開了遮蔽世界本質的「摩耶之幕」。唯意志論定義的人生本 質,就是一股盲目追求生存的意志,而追求就意味著痛苦,所以人生是毫無存在價值 的一場悲劇!
  • 屈原式的殉國還是叔本華悲觀主義,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王國維不僅有屈原情結,還有一個叔本華。叔本華說,性格決定命運,而人不能改變自己的性格。而王國維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命運。王國維研究哲學,是因為「體素羸弱,性復憂鬱,人生之問題,日往復於吾前」。他這樣描述自己「嗣讀叔本華之書,而大好之。
  • 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為奇蹟般的存在,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但不贊同費希特,黑格爾代表的思辨哲學。他的悲觀思想也許與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劉東| 叔本華:上帝的棄兒
    但是,眼下問題的關鍵,卻在於,叔本華不是僅僅提倡一種非理性的方法,而是極端地宣揚反理性主義。他片面地強調「直觀永遠是概念可近不可及的極限」,雖是不無道理地看到了人類現有理性的有限性,卻又毫無道理地和謝林一樣對人類直觀的能力和價值進行了神秘主義的超越。
  • 換個思考的角度,換一種心態
    對於一個正值青春的年齡,她失去了最美好的事情,她忍受著痛苦,在不斷磨難中不斷成長,她不再苦惱,而是選擇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的摸索著,他用雙手感知這一切,推開了虛掩的大門,她戰勝了病魔,現在思維用一顆樂觀的心影響每一個人。
  • 叔本華誕辰160周年:人生的所有不幸和痛苦,都具有積極意義
    叔本華誕辰160周年人生的所有不幸和痛苦,都具有積極意義叔本華今年是德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叔本華誕辰160周年,叔本華關於人生智慧的哲學,100多年來風靡全球,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歡迎,對促進人們的幸福生活發揮了哲學應該發揮的作用,許多人之所以知曉叔本華的哲學並深受其思想的影響
  • 叔本華:人生就像擺鐘,搖擺於痛苦和無聊之間,沒有真正的幸福
    叔本華的一生和他的理論都透著悲觀主義的色彩,而這些並不是被動得來,是叔本華有意為之,他本就認為,人生的底色便是悲劇和痛苦。即不能對人生持有過分樂觀的態度,面對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只能選擇泰然地接受,誠然的面對,無論生死。因為生命有必然,即使是生活中所發生的的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有他發生和存在的道理。
  • 叔本華:優秀人物難以獲得承認和賞識,主要是因為這一劣性
    叔本華說:「當人們思想水平低下,正如歌德所說,優秀人物很少被人發現,他們能夠獲得人們的承認和賞識就更是稀奇的事情。人們除了智力不足,還有一種道德的劣性,即嫉妒。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受到過攻擊,就表明這個人不是一個優秀的人。因此,叔本華說:「獲得名聲只能是頂住嫉妒,經過一番爭取而得來。」沒有爭取,沒有鬥爭,所謂的利益和名聲只能是虛幻不實的。
  • 哲學家叔本華:自殺不會讓人獲得解脫
    種種的思緒,不禁令人想起德國哲學家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對藝術和自殺的一些想法。叔本華向來以所謂悲觀主義哲學聞名,不少沒讀過他的人也大概知道這點。所謂悲觀主義,是一種以負面的角度去理解價值的方案。而所謂負面,又有幾個面向。首先,叔本華說,人類是一步一步地邁向死亡的存在物,從這個存在特質去看,人類的存在目標和目的也就指向著死亡。
  • 叔本華:假如生活對你不公,也要勇敢扛起自己的負擔和痛苦
    《西方哲學史》中的用語),在此基礎上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大部分哲學都是樂觀的,都是勸人積極向上、向善的,但是叔本華的哲學體系卻以「現代悲觀主義」命名,這倒不是叔本華的哲學比起其他哲學來有多「悲觀」,而是叔本華哲學道出了真理,將那人生的悲劇性命運給揭示了出來。猶如埃斯庫羅斯等悲劇大師的劇作有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叔本華的哲學直指人心,直接殺向通往真理的正確的道路,讓人心受到極大震顫。
  • 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讀懂這本書會很幸福
    1822年,他應邀到柏林大學講學,黑格爾的課堂人滿為患,叔本華的課卻無人問津,但他毫不氣餒,始終相信他的哲學思想會被世人認可,然而,直到晚年,他才名聲大噪。叔本華哲學的出發點是康德的知識論。康德認為,世界其實並非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被主體的認識方式所決定的,他提出了「現象」與「物自體」的區分。
  • 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尼採寫過一句話:更高的哲人獨處著,不是他們享受孤獨,而是在他們身邊找不到同類。那麼,尼採口中所說的更高的哲人是誰呢?應該是叔本華吧。《人生的智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使他成為世界上知名的哲學家。由於他在《人生的幸福》一書中寫道:在這世上,除了極少數的例外,我們其實只有兩種選擇:人要麼是庸俗,要麼是孤獨。叔本華毅然選擇了後者,當一個超脫世俗的孤獨者。
  • 叔本華:美國盛行功利主義和醜陋之事,暴民政治與日俱增
    其實,早在100年前,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現代悲觀主義和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叔本華早就說過,美利堅合眾國盛行功利主義和醜陋之事,暴民政治與日俱增。也不知道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美國當權者,他們是否注意到大宗師級哲學家對他們這個國家的評價,也不知道他們對此持有什麼態度。
  • 《社會心理學》: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
    根據人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而解決生活的難題。作者:十點心然有人說,決定人生上限的不是智商,而是看問題的角度。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他的思想、行為或多或少會被他人或社會所影響。而且人不是完全客觀的,會傾向於積極地描述和評價自己,做出帶有自利色彩的判斷。
  • 學生礪志法則:只有多換角度看問題,才能從容坦然地面對人生!
    問題的出口其實就是自己的人生蛻變,是自己理性地坦然面對問題的勇氣和決心,是灑脫後的平靜。這就是「智慧教育創新理論」知識體系中關於「學生勵志法則」之一的,只有多換角度看問題,才能從容坦然地面對人生理論認知的概述。
  • 叔本華:升職的關鍵,比天賦更重要的是……?
    叔本華:升職的關鍵,比天賦更重要的是……叔本華是德國偉大哲學家、思想家,他還是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唯意志論的開創者。叔本華的哲學和尼採等人的哲學一樣,對職位、金錢、名譽等身外之物看的很淡,他們注重的是人的本質、人的內在,認為一個人不值得花費過多的心思追逐金錢、權力等,相反地是要提升自己內在的品質。
  • 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使自己的三觀幾乎崩塌,該如何重建?
    在西方哲學家裡邊,我最喜歡的就是叔本華,他的書也看得最多,因為讀他的書讓我感覺很親切,仿佛在讀一個老朋友寫的信。並且,我也與題主有過類似的經歷,所以還是比較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的。根據問題來看,可以推測出兩種情況:第一, 你原本就活得很痛苦迷茫,你的問題並不是讀了叔本華的書以後才出現的。 第二, 你沒有認真讀過叔本華的書,或者你讀的少,對他的哲學思想沒有一個整體客觀的認識。
  • 《人生的智慧》濃縮成經典的10句話,句句揭示人性,看穿現實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華寫於1850年的晚期著作,正是這本書使叔本華成為 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在這本書中他以「優雅的文體」,暫時撇開了唯意志論的悲觀主義人生哲學,從世俗的角度探討了人生應遵循的原則。此外,達爾文、愛因斯坦、薛丁格等偉大科學家也都從叔本華哲學受益。我們的目的不在於探究叔本華的哲學體系,而在於從哲學家本人看似憤世嫉俗的格言中汲取智慧營養,洞達人生真相。
  • 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為什麼尼採:凡殺不死我的,都使我更強大
    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是極度悲觀主義的,人生的本質就是痛苦,而這種痛苦的根源是無盡的我們無法擺脫的欲望。而尼採早年也是叔本華的忠實信徒,甚至可以說是叔本華點燃了尼採的哲學熱情。在叔本華去世後五年,尼採在一個書店的角落無意看到了滿是塵土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是叔本華的經典作品,尼採隨手一番,就深深地被叔本華優美的文字和直擊人心的思想所吸引。
  • 聊聊歷史上哲學家的故事——叔本華刻薄毒舌,尼採寬厚溫和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西方哲學史上的叔本華和尼採。這是兩個大眾都聽說過卻不甚了解的名字。我們不介紹哲學理論,只從一些很小的角度介紹他們的生活。叔本華,一般人或許以為他是一個悲天憫人的慈祥老頭。但是,生活中的他其實很暴躁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