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
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並不是完全的隱逸避世,相反還是每天關注著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他的生活因為脾氣火爆而受人詬病。
就連國外作者也說:「假若根據叔本華的生活來判斷,他的論點顯得一點也不真誠。」可以看出,當時的文界並不看好叔本華。可是本人卻毫不在乎,並且認為做人就是「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然而樂觀主義的人,會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唱反調,他們不斷地給人們澆灌心靈雞湯,告訴他們努力能帶來什麼?可是他們卻無法解釋,那些努力後的失望;拼搏後的絕望。
於是雞湯變成了「毒藥」,一些喝多了的人,因為無法接受失敗的現實,而走向了極端。但是,抱有「悲觀主義」的人,在面對失敗和苦難時,卻坦然得多。
因為所謂的「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接受生活的痛苦。
在「悲觀主義者」的認知中,痛苦和死亡都變得不再可怕,因為痛苦是罪惡的業障,死亡是罪孽的懲罰。如果能想透這一點,那「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世人很難能如此通透,而叔本華卻可以。在我看來,雖然叔本華天性敏感,6歲就在《寫給自己》中,訴說過「絕望」:
「在6歲那年,一天晚上散步回來的父母發現我陷於極端的絕望之中,因為我固執地認為他們永遠將我拋棄了,在我的青少年時代,我經常臆想自己得了什麼病,或與人發生了爭鬥,這種情形折磨著我。」
但,正是這些痛苦的童年經歷,才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實現了叔本華的通透。
①書本華與父母的人生經歷
叔本華生於富足的商業名流之家,是家境殷實的富二代。父親是成功的商人,母親是文藝女青年。叔本華年少時,就曾和父母一起去歐洲觀光旅遊,只不過那時的歐洲大陸連年戰亂,沒有美景,只有慘澹。
叔本華將歐洲大陸的民不聊生、市井衰敗,一一記在了心裡。憤世嫉俗的他,開始以「悲觀」的認識,強調直觀感受,反對空洞言談。後來,與他最親密的父親自殺了,他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
失去父親的叔本華,並沒有與母親相依為命。反而因為彼此在思想上的分歧,而互相敵視。母親覺得他是誇誇其談,有意製造空洞的傷感;叔本華則因母親的賣弄風情而暴躁。
1814年,母親生氣地將叔本華推倒,他滾下了一樓地面。至此也標誌著,她與叔本華的母子關係徹底決裂。經歷了父親的離世,母親的傷害後,叔本華開始對自殺、痛苦、女人、生存空虛等,非理性思想進行了關注,而對這些思想的研究,也塑造了他孤僻自傲的個性。
叔本華羨慕梭羅那般,能夠離群索居的人。一是因為清淨,可以給他更多的思考空間;二是由於他自詡自己的思想無人能及,沒有人值得他浪費時間去社交。叔本華涉獵廣泛,他的「生存意志論」解釋了「人是利已主義的;欲望的滿足總是受到條件的限制」。
在他看來,「原始的求生存、溫飽的欲求和盲目、非理性的本能衝動,是一種盲目的不可遏制的衝動。人的欲望和衝動源於缺乏和對現狀的不滿,但是現實生活中又永遠得不到滿足,現實猶如夢境,人生充滿痛苦,這痛苦就是生存意志的本質。」
也就是說,人生之所以會痛苦,都是因為自己的欲望,和本能的追求。當欲求不滿時,就會痛苦。而「悲觀主義」則教會我們如何去直面痛苦,因為只有敢於直面痛苦的人,才能最終擺脫痛苦。
所以,悲觀主義看似悲觀,實則卻並不悲觀,而是一種追求幸福的另類方式。
②悲傷,痛苦成就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與哲學
在叔本華看來,幸福是短暫的,痛苦才是長久的。但痛苦又是必須的,因為你只有經歷了痛苦,才能走向幸福。
正如伊壁鳩魯所說,「我們並不選取所有的快樂到某些快樂,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痛苦時,我每每放過這許多快樂,如果我們一直忍受痛苦,而可以有更大的快樂隨之而來,我們就認為有許多種痛苦比快樂還好。」
細想一下,大凡是在某個領域,做出過突出貢獻的人,沒有人是跳過「痛苦」,直摘「榮冠」的。就連叔本華自己也是如此,他在世時,遠不及他去世後有名。當年,他在柏林大學做「無俸老師」時,曾將自己的課,和黑格爾的放在同一個鐘點。結果,當時被主流接受的黑格爾,此次講座座無虛席,而他的講座則因人數太少而被取消。
驕傲自負的叔本華,面對無人問津的慘況,痛苦不言而喻。雖然他能通透地看到人生的本質,但他也必須要找到出口,擺脫這份痛苦。
叔本華認為,「擺脫人生的痛苦有兩條途徑,一種是通過藝術的審美、哲學的沉思或道德的同情,進入一種非功利性的境界。若想徹底擺脫痛苦,就要走另外一條徹底否定生存意志的禁欲主義之路。」
對於這兩條途徑,叔本華本人也是實踐者。他興趣廣泛,不光對藝術有較高的審美,對哲學的研究也很深刻。而他得天獨厚的家族遺產,又為他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我們都知道,生理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為了能活下來,我們首先需要一份穩定的工作。而為生計奔波本身,就限制了自己對研究的深入。叔本華則不需要考慮這麼多,因為他不用擔心生計,所以他才能在「非功利性」的境界中,研究自己的哲學。
讀《人生的智慧》,便能理解了即使悲觀主義卻依然備受歡迎的原因:人生是苦,但不能屈服於苦,而要尋找解脫的辦法。
而叔本華則更趨近現實人生的考慮,著眼於塵世的幸福,關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過的更好。
它的用處恰恰就在於使我們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直接感受到一種心曠神怡的快樂和幸福。當別人由於環境的限制而苦惱時,你卻會因為自身素質的提高而在精神上感到豁達和愉悅。
生命的真相,就是痛苦。這不是悲觀主義,這是最真的事實。
現在這本書也非常便宜,僅需78元,一頓飯的錢,便能讀到宗師級大哲學家叔本華的這本通俗易懂、充滿哲理的書,讀完之後,你在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問題,或許都能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