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

2021-02-20 十點讀書

大家好呀,我是梅也~

我始終認為,人一定要讀一點心理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就一定避免不了跟人打交道。

而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生活的幸福程度。

學點心理學,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明白如何與別人更好地相處。

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你看透你自己。

所以,今天,梅也為大家推薦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

根據人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而解決生活的難題。

作者:十點心然

有人說,決定人生上限的不是智商,而是看問題的角度。

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他的思想、行為或多或少會被他人或社會所影響。而且人不是完全客觀的,會傾向於積極地描述和評價自己,做出帶有自利色彩的判斷。

戴維·邁爾斯在《社會心理學》中這樣說到。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不應被思維所局限。

遇到問題時,試著換個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光景,遇到不同的可能,人生也越來越成熟、完整。

就像戴維·邁爾斯所說,

「一旦思維得到擴展,思想就再也不會回到原本那個狹小的領域了。

換個角度看自己,

避免過高評價自己

根據戴維·邁爾斯的觀點,人往往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產生的差異來認識自己,但在比較過程中,人會潛在的認為自己比別人好。

比如,公司效益提升,領導會認為是自己的決策正確,領導有方;效益下滑,則會抱怨經濟不景氣或是員工不努力,沒有全身心地投入。

工作不順利,不會歸因於自己能力欠缺,而是傾向於倒黴、運氣不佳,或工作本身難度很大等客觀因素。

最常見的是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吵架大多指責對方的不是;婚姻破裂,責任肯定在對方,即使是因自己過錯離婚,也是歸罪於對方才導致了過錯發生。

這種自我美化的感覺,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服務偏差,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對失敗負有責任,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進行自我知覺。

恰如人們常說的:「責任都是別人的,功勞全是自己的。」

在與他人比較時,自我服務偏差還會把自己放在更高位置上,不管是能力、顏值、還是性格、技能等,都會認為自己要高於平均水平。

網上曾有一個全國性調查:「在一個百分制的量表上,你會給自己的道德和價值打多少分?」

結果顯示:50%的人給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給自己打分在74或74分以下。

你會給自己打多少分呢?相信這個分數一定不會太低。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戴夫·巴裡所說:「無論年齡、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或種族有多麼不同,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要強。」

這種高於平均分的心理讓人盲目自信樂觀,明知有潛在的危險也視而不見,相信自己能倖免於難,而不採取明智的預防措施。

比如過度吸菸、熬夜、酒後駕駛,紅燈搶行,忽視高利率,超前消費、把安全帶滿不在乎地丟到一旁等等,待危機真正到來,只能坐以待斃。

《社會心理學》認為,換個角度看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能把人從自我服務偏差中拯救出來,學會居安思危,進行有效應對。

比如成熟的股票經營者,不高估自己的盈利能力,一味追求最高點,而是明智地設置止盈點,實現利潤穩定增長。

獲得世界盃女排大賽十一連勝的中國姑娘,不盲目樂觀。成功了,她們不沾沾自喜,失利了,則躬身自問,最終捧起排壇三大賽事10個冠軍獎盃。

所以,換個角度,方能識得廬山真面目,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既不高估,也不盲目樂觀,而是懷抱最好的希望,做好最壞的打算,即使陽光明媚,也會預備颶風的到來。

有一種成熟,叫換個角度看自己。

換個角度看別人,

避免帶著偏見評價他人

偏見在生活中是最常見的,甚至可以說無處不在,地域、種族、性別、年齡、學歷、外貌、體重等都是偏見的寄生之地。

心理學家羅斯巴特和比勒爾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同看一張人物肖像:一個坐著的中年男子,沒有特殊表情,只是側臉平靜地看著前方。

A組學生被告知這是一個狂熱的納粹分子,B組學生則被告知這是反納粹運動的地下領導者,並勇敢地拯救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

結果A組很自然地將他評價為「冷酷無情」,B組則認為他充滿了熱情和慈善。

同樣的圖片卻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只因他們形成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社會心理學》認為,先入為主的信念一旦形成,它會影響你對其他相關信息的知覺,而且很難改變,即使有相反的證據與信息出現,也往往視而不見。

最直接的表現是「貼標籤」行為,也就是常說的刻板印象,把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當作他人應有的特徵,而忽略了個體差異。

美國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說:

「標籤的作用猶如一個拉響的汽笛,它讓我們對所有平時能感知到的細微差異充耳不聞。」

曾經有這樣一個測試,一個公安局長正跟一老人聊天,突然一個小孩急衝衝跑過來,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

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那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呢?

在100位測試人中,只有2人答對。答案很簡單:公安局長是個女性,吵架的兩個人分別是她的丈夫和父親。

很多人答錯的原因在於存在性別刻板印象,把女性與撫育特質相關聯,而把男性與領袖特質相關聯,本能地把女性排除在某些工作崗位之外。

雖然人人都不喜歡偏見,可人人都會有偏見。

也正因為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把女性和男性的人生限定了。幼兒園老師、保姆、月嫂等工作,被認為首選女性,而說到警察、探員,首先映入腦海的是男性。

要減少偏見,最好的辦法是跳出思維定式,多角度甚至從相反的角度看人看事。

換個角度看別人,不輕易給人貼標籤,才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而且千人千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獨一無二。

所以,懂得放下自己的偏見,才能看到全部的人生真相。

換個角度,最重要的是行動改變

知乎上曾有一個很熱的問答:

有一個高贊回答,最大的差別是行動力和執行力。

同事李姐生完孩子後,為了催奶,使勁吃高蛋白食品,足足胖了20斤。可孩子斷奶不到3個月,她恢復了苗條玲瓏,從裡到外都煥發出青春活力。

同事以為她吃了特效減肥藥,可李姐笑著說,多運動健身就可以了。有人詫異地問,「你每天上班,回家要帶孩子,怎麼堅持呀?」

李姐調皮地甩了甩馬尾:「只要想動,辦法總會有的。」

原來,李姐每天早起半小時練瑜伽、肚皮舞、柔力球等,中間午休在辦公室跳半小時健身操,晚飯後和老公一起散步半小時,天天堅持身材自然恢復得快。

她沒有像平常一樣集中進行大量運動,而是分成三小段,每一段佔時都不長,所以比較容易做到,目標自然容易達成。

李姐的成功正是巧妙地運用了心理學中的「登門坎效應」:

把一件費時費力又比較高難的要求,分解成較小的、較易完成的目標。猶如登門坎一樣,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換個角度,行動改變才是關鍵。

正如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說:「要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要不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避而遠之。要想改變一個習慣,那就做點別的事來取代它。」

生活中有很多人,嘴巴裡說著嚮往,腦子裡定著計劃,身體卻很誠實地偷懶,捨不得改變自己絲毫,然後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在嚮往中虛度。

河有兩岸,人有多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生。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換個角度,領略的是不同的風景,感受的是不同的心境。

你的角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就像一片落葉,有人看到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悽涼,換一個角度卻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成全。

人生就是這樣,換個角度,就是給自己換一個高度,越成功的人,越懂得變換角度,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願親愛的你,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實現自己,人生將會更開闊;用更博大的胸懷去了解他人,生命將會更豁達。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生有一種善良,叫換個角度
    生活中還有一種善良,就是換個角度思考。很多人也許對這個理念不是很認同,認為換個角度,更換的是人的思維方式,和善良無關。我們不妨可以這樣看,當我們遇到某些事情,不能夠與自己和解的時候,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可能很容易就會打開心中的鬱結。如果我們一直在那裡鑽牛角尖兒,可能我們會一直痛苦下去,找不到快樂的出口。
  •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這4字人生智慧,為了晚年幸福要知道
    關注老年生活,享受幸福人生,我們專注於中老年人的情感和健康問題,大家可以點擊右下方的訂閱按鈕免費訂閱我們的頻道,希望我們的影片能給您帶來一些幫助與啟示。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我始終認為人一定要懂一點心理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就一定避免不了跟人打交道,而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生活的幸福程度。
  • 換個思考的角度,換一種心態
    換個思考的角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痛苦與磨難,倘若你抓住痛苦的尾巴兒不放手,那將是大錯特錯的選擇,要懂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或許成功就在下一秒。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門,你要懂得切換角度。張海迪,一位著名的女性,可以說她是偉大的,從小便經歷了一場大病,導致失明。
  • 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執著於一種思維
    於是先生說:「我們從每個角度看到的事物的樣子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不要拘泥於一種思維。」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受到了一種文化的薰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總是習慣性地從一個角度來看「工藝品」,但是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總是禁錮著我們的思維,限制了我們對「工藝品」多角度欣賞的機會,扼殺了我們前進的勇氣,天折了我們智慧創新的萌芽,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蹣跚。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經常表現為經驗和沒有任何道理的「想當然」。在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的捆綁下,我們難以獲得成功。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並不是完全的隱逸避世,相反還是每天關注著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他的生活因為脾氣火爆而受人詬病。
  • 換個角度看事物(作文素材)
    同學與同學之間,老師與同學之間,對一件事都會有自己的看法。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謙讓,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通過讀《普羅米修斯》,我懂得了換個角度看事物,也真正學會了如何去換個角度看事物,這便是我從《普羅米修斯》中得到的。
  • 王陽明:「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
    王陽明:「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王陽明有言:「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人做事不僅要注意初心內在還應注意方式方法。很多人都認為,感情要用嘴巴表達出來,聰明都是問出來的,其實恰恰相反,有一種感情,叫閉口不言;有一種智慧,叫明知不問。尤其是在這3種情況下,絕對不能問。
  • 換個角度,成功就在心靈轉彎處,換個思維,結果讓人驚訝
    換個角度,成功就在心靈轉彎處蘇東坡曾寫過這麼兩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座山就具有變化多姿的面貌,其實生活也是如此。你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生活就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對於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如果你換一種思維去看,或許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 有一種人生智慧,是「向下兼容」
    計算機中有個術語叫「向下兼容」,指的是計算機中某個程序更新到新版本後,用舊的版本程序創建的文檔或系統還能被正常操作。不需要用專業名詞與深刻概念來彰顯「我懂」,而是用簡單有趣來傳達有用有料。當你發現有一個人,你說什麼他都能夠理解,溝通很順暢,你也很享受那個過程,好像找到了人生伴侶和soulmate。但你可能只有1%的可能性找到了soulmate,99%的可能性遇到了一個情商和智商都比你高的人,因為某種特殊的原因對你使用向下兼容。
  • 換個角度思考,窗外將是另一番風景
    然而,總是有很多人在不停地抱怨。工作的時候,抱怨沒得到滿意的待遇;失業的時候,抱怨老闆不講情理;應聘的時候,抱怨好運不垂青自己。總之,人生灰暗,似乎怎麼努力都無濟於事。其實,生活中的波折不可避免,但只要我們換一種角度思考問題,一切都會變得不同。在一次與成功學專家陳安之老師的對話節目中,有一位同學問他:「陳老師,為什麼天氣會影響我的心情?」
  • 學生礪志法則:只有多換角度看問題,才能從容坦然地面對人生!
    當我們大家在面臨各種各樣的困惑時,如果都能夠靜下心來,坦然面對,那麼當我們從出口走出去時,就很有可能看到另一番天地。問題的出口其實就是自己的人生蛻變,是自己理性地坦然面對問題的勇氣和決心,是灑脫後的平靜。
  • 人生,有一種得到叫放棄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內心的快樂才勝過一切,天空,有藍天白雲,柳綠時,飛絮輕盈,花紅時,豔若桃李,與物相看,沒有得與失的概念,相看兩不厭,世界就很美好。如果能這樣,有一天必須離去時,也肯定會含笑而逝,當然,這與放棄有著莫大的關係。
  • 社會心理學知識點匯總
    1. 1908年,美國社會學羅斯的著作《社會心理學》,英國心理學家麥孤獨的著作《社會心理學導論》先後出版,標誌著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2.F.H.奧爾波特認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科學。3.
  • 有一種智慧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地球不會繞著你旋轉,所以,從來就沒有「別人應該怎麼樣」,只有「我自己應該怎麼樣」,從來沒有「這屆員工不行」或者「這屆老闆不行」,只有自己不行,如果真的是員工或者老闆不行,你依然選擇了他們,那麼,究其原因,還是你自己不行。 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 ——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 安於平凡,是一種人生智慧
    但其實,我們比誰都明白,立大志只是給自己定下人生的方向,實現夢想獲得成功卻沒那麼容易。絕大多數人,折騰半生,終於意識到,平凡才是常態。安於平凡,則是一種人生智慧。平凡的人,每天重複自己的工作,與熟悉的人說差不多的話,偶爾到別的地方看看不一樣的風景,換一換心情,然後回到熟悉的地方,繼續重複自己的工作,繼續與熟悉人的人說差不多的話。一天,一年,一生,一世。平凡人的一生,不代表很輕鬆,很容易。
  • 凡事換個角度思考,往往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
    《史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齊國的貴族一般都很喜歡進行賽馬比賽,而齊威王同樣也是賽馬愛好者,傳聞有一天,齊威王要田忌和他進行賽馬,同時規定各自從自己的馬裡,按照上,中,下三個等級,從中挑出三匹馬來進行賽馬。
  • 學會轉彎,是一種人生大智慧——隨機應變的能力
    前進需要莫大的勇氣,轉彎需要高遠的智慧。 學會轉彎,是人生一種難得的大智慧。有時候,雖然轉了一個彎,多走了幾步路,卻看到了另一片風景,另一片藍天! 在你的人生道路上,要把握好「方向盤」,要明白何時直行,何時轉彎。不要一條道兒走到黑,「撞到南牆要回頭」,要懂得變通,靈活改變。該前行時要前行,該轉彎時須轉彎,不要將自己變成一條旱河裡擱淺的船!
  • 有一種智慧,叫學會轉彎
    多麼智慧的回答,也許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卻極少有人悟出這個理。正如人生旅途的兩大制勝法寶,一個是前進,一個是轉彎。前進需要空前絕後的勇氣,而轉彎則需要清澈澄明的智慧。人生處世如行路,常有山水阻身前。路走不通時,繞行即可,大腦想不通時,換個思維試試。課堂上,老師提問:「如果你要燒壺開水,生火生到一半時發現柴不夠,你應該怎麼辦?」
  • 換個角度看問題,生活也變得不一樣了
    同一件事,看的角度不同,心情也不相同。人生難得糊塗,有時候得糊塗也是生活智慧。有個老奶奶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雨傘的,二女兒嫁給賣糕點的。換個角度看問題,問題也變成好事了,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生活中很多事不糾結在其中,換個角度去看,真的會得到不一樣的答案。古時候有一位秀才進京趕考,途中在一處客棧投宿。晚上睡覺時做了三個夢。
  • 看破不說破,是一種人生智慧
    無論是在自己的生活上還是說工作上,這樣的人往往都會懂得一種人生智慧,就叫做:看破不說破。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社會好像開始慢慢地青睞,那些說話少,但做事情認真的人了。而對於那些,光說不做,假把式的人開始避之不及了。是的,或許是在最開始的時候,那種特別會說話的人,會更加容易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