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書先生在講桌上擺了一件形態極不規則的工藝品,他問書童們:「你們說說它是什麼形狀的。」
於是,書童們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的說是正方形的,有的說是長方形的,正當他們爭得激烈的時候,先生讓爭得最為激烈的兩個書童調換位置,當他們站到彼此的位置上的時候,先生問他們:「你們現在看到的是什麼形狀的呢?」
書童的回答和剛才的截然相反。於是先生說:「我們從每個角度看到的事物的樣子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不要拘泥於一種思維。」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受到了一種文化的薰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總是習慣性地從一個角度來看「工藝品」,但是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總是禁錮著我們的思維,限制了我們對「工藝品」多角度欣賞的機會,扼殺了我們前進的勇氣,天折了我們智慧創新的萌芽,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蹣跚。
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經常表現為經驗和沒有任何道理的「想當然」。在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的捆綁下,我們難以獲得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開始向環境低頭,甚至於開始認命、怨天尤人,豈不知這一切都是我們那習慣性欣賞「工藝品」的角度在作祟罷了。
我們的思維常常是被我們自己束縛得難以呼吸,於是,我們只知道一成不變,止步不前,每天迎來朝陽,送走落日,毫無生氣,按部就班。要想突破面前的困境,要想有所成就,我們就要換個角度欣賞「工藝品。」
有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餬口,他們每天總是一起去山裡撿柴。有一天,他們在山裡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當然要高過柴薪數倍,如果將這兩包棉花賣掉,可以保證各自家人一個月豐衣足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旁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決定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說:「我背著棉花已經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裡丟下棉花,豈不枉費了我先前的辛苦?」
但是另一名樵夫勸道:「你不要揪著這一點小問題不放嗎,想想啊,這個布比棉花值錢多了,浪費點力氣就浪費了唄,你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想,有了這些布,我們可能就能做上小生意了呢?」可是同伴依舊堅持不換麻布。
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見屢勸同伴不聽,只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
可是同伴說:「我上一次沒有放下棉花,這一次也不會放下棉花。我都背了這麼久了,哪能輕易就放下啊,再說了,這黃金是真是假還不知道呢,你就不要浪費力氣了,免得到頭來空歡喜一場。」
發現黃金的樵夫又勸道:「你不要認死理嘛!布也就算了,這可是黃金啊,你想啊,要是這黃金是真的,我們就不用每天來砍柴了,我們的家人也可以過上好日子了。我們每天砍柴,力氣沒有多寶貴,浪費就浪費點吧…」可是同伴依舊不聽,他只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
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溼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丟下一路辛苦所捨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了。
用現在的話說,故事中把棉花背到底的樵夫就是「一根筋」,他只知道如果自己丟下了棉花就會浪費自己的力氣,而不知道換個角度想問題,如果自己丟下棉花、拿起黃金,自己的生活將會徹底改變。
在生活中,我們更需要的是能夠有所突破,清醒而靈活地權衡利弊,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正確角度。同時,別忘了隨時檢查和審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進行調整。
千萬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樣,只一味的「認死理」,不知道思考自己的思考角度是否正確,便欲強度人生所有的關卡。
我們還要時時留意自己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牴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去遷就成功法則,而是只需在思想上做靈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者的內蘊,即可走上輕鬆的成功之道。
只迷信於一種思維方式的人,很難找到成功的路徑。因為角度不同了,自己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內在基礎,必須運用頭腦,積極思考,勇於變通,所以就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要培養改變看問題角度的心態,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知識,並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改變自己的行動。
一個人在社會中和事業上要取得一定成就、做出一定的貢獻,光做一些一成不變的事情是很難成功的。當我們站在一條已經有無數人走過的路上,遙望著難以企及的成功目標時,我們應該早點覺悟,換個角度去尋找另一條更近、更省力的新路,而不要倔強地在那條無法看到前途的老路上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