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執著於一種思維

2021-01-11 歷史國學教堂

一位教書先生在講桌上擺了一件形態極不規則的工藝品,他問書童們:「你們說說它是什麼形狀的。」

於是,書童們開始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有的說是正方形的,有的說是長方形的,正當他們爭得激烈的時候,先生讓爭得最為激烈的兩個書童調換位置,當他們站到彼此的位置上的時候,先生問他們:「你們現在看到的是什麼形狀的呢?」

書童的回答和剛才的截然相反。於是先生說:「我們從每個角度看到的事物的樣子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思考問題的時候,要從不同的角度考慮,不要拘泥於一種思維。」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受到了一種文化的薰陶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總是習慣性地從一個角度來看「工藝品」,但是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總是禁錮著我們的思維,限制了我們對「工藝品」多角度欣賞的機會,扼殺了我們前進的勇氣,天折了我們智慧創新的萌芽,讓我們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步履蹣跚。

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經常表現為經驗和沒有任何道理的「想當然」。在這些習慣性的角度的捆綁下,我們難以獲得成功。

很多時候,我們開始向環境低頭,甚至於開始認命、怨天尤人,豈不知這一切都是我們那習慣性欣賞「工藝品」的角度在作祟罷了。

我們的思維常常是被我們自己束縛得難以呼吸,於是,我們只知道一成不變,止步不前,每天迎來朝陽,送走落日,毫無生氣,按部就班。要想突破面前的困境,要想有所成就,我們就要換個角度欣賞「工藝品。」

有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餬口,他們每天總是一起去山裡撿柴。有一天,他們在山裡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當然要高過柴薪數倍,如果將這兩包棉花賣掉,可以保證各自家人一個月豐衣足食。當下,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旁有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有十多匹。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決定一同放下肩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想法,說:「我背著棉花已經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裡丟下棉花,豈不枉費了我先前的辛苦?」

但是另一名樵夫勸道:「你不要揪著這一點小問題不放嗎,想想啊,這個布比棉花值錢多了,浪費點力氣就浪費了唄,你為什麼不換個角度想想,有了這些布,我們可能就能做上小生意了呢?」可是同伴依舊堅持不換麻布。

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見屢勸同伴不聽,只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行。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待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來挑黃金。

可是同伴說:「我上一次沒有放下棉花,這一次也不會放下棉花。我都背了這麼久了,哪能輕易就放下啊,再說了,這黃金是真是假還不知道呢,你就不要浪費力氣了,免得到頭來空歡喜一場。」

發現黃金的樵夫又勸道:「你不要認死理嘛!布也就算了,這可是黃金啊,你想啊,要是這黃金是真的,我們就不用每天來砍柴了,我們的家人也可以過上好日子了。我們每天砍柴,力氣沒有多寶貴,浪費就浪費點吧…」可是同伴依舊不聽,他只好自己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

走到山下時,無緣無故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溼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飽了雨水,重得無法再背得動,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丟下一路辛苦所捨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黃金的同伴回家了。

用現在的話說,故事中把棉花背到底的樵夫就是「一根筋」,他只知道如果自己丟下了棉花就會浪費自己的力氣,而不知道換個角度想問題,如果自己丟下棉花、拿起黃金,自己的生活將會徹底改變。

在生活中,我們更需要的是能夠有所突破,清醒而靈活地權衡利弊,做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正確角度。同時,別忘了隨時檢查和審視自己選擇的角度是否產生偏差,適時地進行調整。

千萬不能像背棉花的樵夫一樣,只一味的「認死理」,不知道思考自己的思考角度是否正確,便欲強度人生所有的關卡。

我們還要時時留意自己看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否與成功的法則相牴觸。追求成功,並非意味著必須全盤放棄自己的執著,去遷就成功法則,而是只需在思想上做靈活的修正,使之契合成功者的內蘊,即可走上輕鬆的成功之道。

只迷信於一種思維方式的人,很難找到成功的路徑。因為角度不同了,自己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內在基礎,必須運用頭腦,積極思考,勇於變通,所以就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要培養改變看問題角度的心態,還需要我們不斷學習新知識,並隨著形勢的發展不斷調整、改變自己的行動。

一個人在社會中和事業上要取得一定成就、做出一定的貢獻,光做一些一成不變的事情是很難成功的。當我們站在一條已經有無數人走過的路上,遙望著難以企及的成功目標時,我們應該早點覺悟,換個角度去尋找另一條更近、更省力的新路,而不要倔強地在那條無法看到前途的老路上浪費時間。

相關焦點

  • 換個角度去看問題,換種思維去對待身邊的事物
    換個角度去看問題,換種思維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就像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冬天裡的一縷陽光,黑夜中的一絲光明,都會給你帶來更多的驚喜。換個角度看問題,需要心態的轉變。中國有一位著名的國畫家俞中林擅長畫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副他親手所繪的牡丹。
  • 走出思維的框架,換個角度想問題
    走出思維的框架,不為所述,不要總是蜷縮在固有的思維框架中思考問題,換一個角度,你將獲得另外一篇與眾不同的填空,。在生活中,有些人很容易像淋雨一樣將思維進入寄存的框架裡產生命中注定或無法改變的思維定勢,從而逐漸失去他出圍繞自己的框架的勇氣。
  • 換個思考的角度,換一種心態
    換個思考的角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痛苦與磨難,倘若你抓住痛苦的尾巴兒不放手,那將是大錯特錯的選擇,要懂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或許成功就在下一秒。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門,你要懂得切換角度。張海迪,一位著名的女性,可以說她是偉大的,從小便經歷了一場大病,導致失明。
  • 換一種思維,換一種立場,你會得到很多
    人和人相處, 懂得換個立場,懂得尊重別人, 關係才能更加和諧。 真正的高情商, 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能夠理解別人處理問題的方式, 能夠原諒別人考慮不周的結果, 能夠體諒別人能力不足的困擾。
  • 心理學:人生有一種善良,叫換個角度
    生活中還有一種善良,就是換個角度思考。很多人也許對這個理念不是很認同,認為換個角度,更換的是人的思維方式,和善良無關。我們不妨可以這樣看,當我們遇到某些事情,不能夠與自己和解的時候,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可能很容易就會打開心中的鬱結。如果我們一直在那裡鑽牛角尖兒,可能我們會一直痛苦下去,找不到快樂的出口。
  • 深度好文:換個角度考慮問題!
    大家好,我是小編依稀淺薄的愛,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是換個角度考慮問題的故事。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問題,其中遇到讓我們感到困擾,感到棘手的問題更是難以避免的,遇到這種時候的時候,如果只是固守以往的方式,那只會繼續困擾,換一個角度考慮問題,你會發現困擾你的問題已經解決。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 換個角度,成功就在心靈轉彎處,換個思維,結果讓人驚訝
    換個角度,成功就在心靈轉彎處蘇東坡曾寫過這麼兩句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不同的角度去看,一座山就具有變化多姿的面貌,其實生活也是如此。你用怎樣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生活就會呈現出怎樣的面貌。對於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如果你換一種思維去看,或許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 換個角度看事物(作文素材)
    這時候,我們就要學會謙讓,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     通過讀《普羅米修斯》,我懂得了換個角度看事物,也真正學會了如何去換個角度看事物,這便是我從《普羅米修斯》中得到的。      點評:      1.開頭即點明主旨,緊緊抓住原文中不同人對待普羅米修斯的不同態度,引出現實中不同角度看問題,所得出的不同評價。
  • 換一種思維角度
    對歌手進行綜合知識考試,從表面看是考察選手的知識領域,實際上這是一個概率問題,因為它畢竟存在著兩種可能。所以主辦方在設計問題時,應該預先對兩種結果都有所考慮,迴避那些政治敏感性過強的問題,以免使主辦方和當事人都陷於尷尬的境地,甚至變成一樁醜聞。舊事重提是因為看到報紙上的一條消息。
  • 生活是個萬花筒,逆向思維教你換個角度看問題,會發現更多天地
    在庚子鼠年的春天,相信很多人在經歷了「與世隔絕」之後,會和我一樣,終於明白一個道理:生活是個萬花筒,換個角度看問題,顧慮可以清除,茫然之後光明會更多。這個「道理」是很簡單實用的方法,叫「正確運用逆向思維」。我一直以為,我熬夜寫作是在「賺」時間。
  • 《社會心理學》: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
    根據人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而解決生活的難題。作者:十點心然有人說,決定人生上限的不是智商,而是看問題的角度。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他的思想、行為或多或少會被他人或社會所影響。而且人不是完全客觀的,會傾向於積極地描述和評價自己,做出帶有自利色彩的判斷。
  • 心累了,換個角度試試看
    愛因斯坦說:「問題不可能由導致這種問題的思維方式來解決。」所以需要從「心累」的困囿中抽離出來,換個角度試試。換個角度看得失心累,很多時候是因為過於看重得失。俗語說:「每失一物,必有所得,每得一物,必有所失。」生活的真相也許就是如此,不斷地得到和失去,循環往復。
  • 換個角度看問題,生活也變得不一樣了
    同一件事,看的角度不同,心情也不相同。人生難得糊塗,有時候得糊塗也是生活智慧。有個老奶奶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雨傘的,二女兒嫁給賣糕點的。鄰居勸慰她:「大娘你看下雨天大女兒家的雨傘賣得好,生意興隆;天氣晴朗二女兒家的糕點賣得好,客似雲來。這樣你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老奶奶轉念一想,確實是這麼回事,心情就馬上好起來,做什麼都有勁了。換個角度看問題,問題也變成好事了,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
  • 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你的生活將大不一樣
    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心態也不同。我舅舅住的房子不大,甚至是蝸居可以形容,因為離人民公園很近,所以常跟我們說:「別看我的房子小,人民公園就是我的後花園,想去就去。」一般人只看到了房子小,不適宜居住。
  • 換個角度看文學翻譯
    一旦涉及翻譯批評,尤其是文學翻譯研究,主要還是以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研究為主,重點對比原文與譯文在語言處理上的優劣高下,很少有人從美學角度系統地進行比較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奚永吉的新著《文學翻譯比較美學》就填補了這一空白。作者奚永吉曾在1992年出版過一本《翻譯美學比較研究》,是我國首部翻譯美學專著,他從語言美、想像美和風格美三個方面論述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因素。
  • 從「函數」角度看「組織」——數學思維看世界
    摘要從「函數」的角度出發,思考「組織」、解釋組織中的現象,以期望改善組織績效。同時,通過數學的思維看世界,研究了「換元思想」與組織角色、「映射思維」與組織分工、「極值點」與組織績效、「點圓」與組織戰略,進而更新學生的認知,改變部分學生對數學的看法。
  • 換個角度,打破慣性思維,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既然這樣,為什麼不換個角度呢?有一個小笑話是這樣講的:爸媽有事去外地,留了點錢給我和弟弟當生活費,我和弟弟都用來買零食和飲料啤酒喝了。沒想到他們提前回來了,家裡到處都是塑料瓶酒瓶和廢塑膠袋。老爸一臉鐵青的問這是怎麼回事?我當時驚呆了,一句話說不出來。
  • 當正面思維難以解決問題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換個方向,用逆向思維
    有人說過,真正左右你的不是周圍的環境,而是自己的思維和心態。當工作時,我們會轉換一下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時,你會發現,有很多知識面是我們還沒了解的。就會知道,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換一種方式去努力。就像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別人抱怨說,就差一點就成功了,就差一點就到了。
  • 寶寶吃飯經常會挑食,換個角度看問題,其實需要先改變的是大人
    閨蜜告訴莉莉,平時可以先詢問一下孩子喜歡吃的東西,或者換一下烹飪方式,不然就是用另一種食物來代替孩子所需的營養,這樣孩子營養有跟上就可以了。這些不符合孩子扣誒的食物,甚至是討厭的食物,只要家長換個烹飪方式,孩子也就接受了。
  • 學一門外語,多一種思維和角度看世界
    而今天,我想說說可能我們一直沒有太多關注過的一個話題——語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思維方式的,通俗地講,就是講英語的人和說中文的人,想問題的角度和表達的方式有很大區別,這了解起來非常有趣,而且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掌握一門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