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看文學翻譯

2020-12-17 光明網

中西方翻譯理論都與美學有著不解之緣,中西方美學各自的主要特徵都對各自譯論的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文與質的統一觀是中國傳統譯論的主流,中國傳統譯論不僅借鑑了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思想和審美範疇或形態,還沿用了中國古代美學的方法論。然而,多年來,中國的翻譯研究雖然借用了美學的理論理想和審美範疇,卻多停留在用於譯論的表述上。一旦涉及翻譯批評,尤其是文學翻譯研究,主要還是以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研究為主,重點對比原文與譯文在語言處理上的優劣高下,很少有人從美學角度系統地進行比較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奚永吉的新著《文學翻譯比較美學》就填補了這一空白。

作者奚永吉曾在1992年出版過一本《翻譯美學比較研究》,是我國首部翻譯美學專著,他從語言美、想像美和風格美三個方面論述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因素。1995年,臺灣出版了劉宓慶的《翻譯美學導論》,揭示譯學的美學淵源,探討美學對中國譯學的特殊意義,構建現代翻譯美學的基本框架。奚永吉的這部新作是我國第三部翻譯美學專著,比起前兩部來,又有很大的突破,作者不再簡單地羅列評價一些文學翻譯作品的美學因素,也不大量闡述美學理論,而是「力求從比較美學的角度,立足於本國古今文論、詩論、曲論、畫論中的美學原理,力求將此書寫成一部論述文學翻譯比較美學而不是評述翻譯優劣的書」。

這使人想起比較文學中的翻譯研究。比較文學的翻譯研究就不局限於某些語言現象的理解與表達,也不參與評論其優劣,而是把翻譯文學作品作為既成事實加以接受,不對其進行一般意義上的價值判斷,而是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文學交流、影響、接受、傳播等問題的考察與分析。文學翻譯的比較美學研究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它不拘泥於表層結構和形態,不注重譯作語言質量之高下,而是對譯品所蘊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統的審美特徵,乃至於對不同國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審美理論和思維方式做出美學價值上的判斷,以探索其審美本質和規律。該書作者從美學角度,對文學翻譯進行跨文化、跨時代、跨地域的比較美學研究,即對同一原著的中外譯者與譯品、對同一原著的不同時代的譯者與譯品、對同一原著的不同地域的譯者和譯品進行比較。例如,對莎士比亞和曹雪芹的作品翻譯進行美學比較,對蕭乾和金所譯《尤利西斯》進行審美比較等,從語言、文體、藝術性等各個方面對文學翻譯所涉及到的美學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比較研究。作者以80餘萬言的篇幅告訴我們:研究文學翻譯、研究翻譯理論,可以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不再單純評價譯品的優劣高下,而是將各類譯品作為審美對象,從美學角度進行鑑賞、品味、對比、分析,使文學作品及其譯品所蘊含的美學因素及其價值得到淋漓盡致的揭示,使讀者在研讀文學翻譯作品的同時,充分領略原作與譯作的審美價值。

相關焦點

  • 每日三句經典英語 - 換個角度看世界
    感謝詞友Carl對翻譯的潤色~Sometimes you need to look at life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中文: 有時候,你需要換個角度看生活。小編:換個角度看世界,會發現有不一樣的風景。
  • 換個角度看事物(作文素材)
    通過讀《普羅米修斯》,我懂得了換個角度看事物,也真正學會了如何去換個角度看事物,這便是我從《普羅米修斯》中得到的。      點評:      1.開頭即點明主旨,緊緊抓住原文中不同人對待普羅米修斯的不同態度,引出現實中不同角度看問題,所得出的不同評價。     2.小作者對原文的分析細緻,引用準確,可見他對文章的深刻理解,表達了真情實感。
  • 讓我們換個角度看待壓力
    所以,面對壓力,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嘗試著去接受它、喜歡它,隨著你對壓力的認可程度,你的生活也會悄然變化,那時你會覺得:壓力其實也很可愛。哪怕是同樣的壓力,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有些時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波莉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雨具、二兒子賣冷飲。結果,她是晴天也發愁、雨天也鬱悶。為什麼呢?
  • 如果想不通,就換個角度看世界
    錢鍾書先生說過:換個角度看世界,會收穫到不同的東西,世界也因此以另一個面貌展示在你面前。聽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有位畫師收了很多徒弟,有一天,他想試試徒弟們的水平,便不命題,讓他們自由發揮畫一幅畫。徒弟們一個個摩肩擦掌,等接到考卷的時候卻都傻了眼——師傅居然給了他們一疊帶著黴點的宣紙,而且不得更換和裁剪。大家互相大眼瞪小雅,不知如何下手,只能硬著頭皮往上畫,試圖用不同的方法掩蓋黴點的痕跡。只有一個人稍作思考,便不慌不忙的畫了一幅荷塘畫,原有的汙點都被他點染成了一隻只活靈活現的小蝌蚪。其中的結果,可想而知這位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真傳,最終成為一代宗師。
  • 換個角度看寧海
    對讀者來說,我們看到的施工,一直是平行的角度,我們不知道,鳥瞰這些工地,到底是什麼模樣?那麼這次,就讓我們一起來換個角度,從空中航拍俯瞰,瞧瞧圍擋裡的這些施工現場。你會發現,有時換個角度來看世界,一樣的風景卻有別樣的精彩。
  • 換個角度看英語翻譯:這麼爛的翻譯活該不得分
    很多同學在接觸到翻譯這門課的時候,除了覺得自己的詞彙和語法基礎不夠好之外,同時會發現自己的翻譯技巧和翻譯修養也同樣不到位,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考試中尤其是英語一的學生特別難在這個環節獲得理想的分數,而且歷年來全國的平均分甚至於低達2.5,比完形填空的3.5還要低。
  • 文學翻譯 無奈近黃昏
    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麟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   沒人願意從事職業翻譯了  翻譯依然很熱門,只是文學翻譯變冷門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傅惟慈先生翻譯文學作品的年代,懂外語,會翻譯是件很榮耀的事。
  • 換個角度去看問題,換種思維去對待身邊的事物
    換個角度去看問題,換種思維去對待身邊的事物,就像沙漠中的一眼清泉,冬天裡的一縷陽光,黑夜中的一絲光明,都會給你帶來更多的驚喜。換個角度看問題,需要心態的轉變。中國有一位著名的國畫家俞中林擅長畫牡丹。有一次,某人慕名要了一副他親手所繪的牡丹。
  • 心累了,換個角度試試看
    所以需要從「心累」的困囿中抽離出來,換個角度試試。換個角度看得失心累,很多時候是因為過於看重得失。俗語說:「每失一物,必有所得,每得一物,必有所失。」生活的真相也許就是如此,不斷地得到和失去,循環往復。所以,看不開得失的人是最累的。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而實際上,老一輩翻譯家輩出的年代,受極左思潮影響,全國精通外語的專業人才很有限。如今,在小學開辦英語課已經非常普遍,幾乎每個綜合大學都有外語專業,中國人的外語普及率遠非幾十年前可比。從專業角度來看,全國擁有英語專業碩士點的高校就有220所以上。作為選拔職業翻譯人才的全國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儘管通過率常年維持在1/10左右,但依然報考者如雲。
  • 換個角度看問題,生活也變得不一樣了
    同一件事,看的角度不同,心情也不相同。人生難得糊塗,有時候得糊塗也是生活智慧。有個老奶奶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雨傘的,二女兒嫁給賣糕點的。鄰居勸慰她:「大娘你看下雨天大女兒家的雨傘賣得好,生意興隆;天氣晴朗二女兒家的糕點賣得好,客似雲來。這樣你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老奶奶轉念一想,確實是這麼回事,心情就馬上好起來,做什麼都有勁了。換個角度看問題,問題也變成好事了,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上海外國語大學副校長張峰表示,中國現當代文學反映了當代中國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是當代中國人經驗世界、心靈世界的生動寫照。回顧中國文學作品在歷史上,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海外翻譯、推介與接受的歷程,不僅有利於促進翻譯界、出版界和學術界的溝通,加強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讀者的對話與交流,還能推動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譯介與研究,思考中國文學、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促進中國文學走進國外讀者的閱讀視野與內心世界。
  • 換個思考的角度,換一種心態
    換個思考的角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每個人都會經歷不同的痛苦與磨難,倘若你抓住痛苦的尾巴兒不放手,那將是大錯特錯的選擇,要懂得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或許成功就在下一秒。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打開了一扇門,你要懂得切換角度。張海迪,一位著名的女性,可以說她是偉大的,從小便經歷了一場大病,導致失明。
  • 文學翻譯的那些事兒
    隨著物質條件的提升,人們更加重視精神文化方面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書中找尋精神的寄託,外國優秀文學作品也逐漸映入國內讀者的眼中,很多翻譯從業者都想要翻譯出一本高水平的名著譯作,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也為豐富讀者的閱讀選擇。
  • 文學翻譯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
    這種期待與憂慮也在文學界、翻譯界瀰漫,人們在問,離人工智慧獨立、完整、成熟地翻譯一部文學作品還需要多久?作家小白的預測是:十年。如此一來,是否意味著大多數譯者將面臨失業?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文學翻譯除了準確性,更重要的還在於文學表現力。而準確性和文學表現力恰恰是近些年來文學翻譯作品最被詬病的兩個方面。「文學翻譯質量每況愈下」幾乎已經成為某種共識。
  • 美國漢學家:從翻譯視角看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傳播
    近期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舉辦的「中國文學海外傳播」工程啟動儀式,相關的學術研討會隨之舉辦。從翻譯到傳播,從本土經驗到民族特色, 我們看到學界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努力。  葛浩文(Howard Goldbiatt)  在這個新的世紀,文學翻譯的命運依然很不明朗。
  • 換個角度看問題,不要執著於一種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開始向環境低頭,甚至於開始認命、怨天尤人,豈不知這一切都是我們那習慣性欣賞「工藝品」的角度在作祟罷了。我們的思維常常是被我們自己束縛得難以呼吸,於是,我們只知道一成不變,止步不前,每天迎來朝陽,送走落日,毫無生氣,按部就班。要想突破面前的困境,要想有所成就,我們就要換個角度欣賞「工藝品。」
  • 文學翻譯 中國文學走出去的敲門磚
    8月22日,在2016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研修班上,來自30個國家的50餘位從事、關心中國文學翻譯及出版的譯者,作家,出版人暢談了他們對中國文學出版翻譯的看法。這些譯者有的翻譯中國古典文學,有的翻譯中國當代文學,還有的翻譯中國建築園林文化。  「因為熱愛中國文學,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談及為什麼選擇從事翻譯中國文學時,大部分的翻譯家都有如此感慨。
  • 中印尼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在雅加達舉行
    中印尼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在雅加達舉行 2019-09-06 03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9月5日下午,由中國科技資料進出口公司和印尼阿拉扎大學孔子學院共同主辦的中印尼文學翻譯與出版研討會在雅加達舉行
  • 換個角度更精彩
    逛著逛著,突然被軟潤清亮的講話聲吸引:「先生,如果您覺得這樣做不好吃,還可以換一種做法.....」原來是名賣魚的小夥子在向顧客推銷,引起了我的興趣。&nbsp&nbsp&nbsp&nbsp小夥的魚攤是4個由鐵皮做成的小魚池,按照魚種、大小整齊分類,池子邊的電子秤擦得十分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