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翻譯理論都與美學有著不解之緣,中西方美學各自的主要特徵都對各自譯論的發展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文與質的統一觀是中國傳統譯論的主流,中國傳統譯論不僅借鑑了中國古代美學的理論思想和審美範疇或形態,還沿用了中國古代美學的方法論。然而,多年來,中國的翻譯研究雖然借用了美學的理論理想和審美範疇,卻多停留在用於譯論的表述上。一旦涉及翻譯批評,尤其是文學翻譯研究,主要還是以從語言文學的角度研究為主,重點對比原文與譯文在語言處理上的優劣高下,很少有人從美學角度系統地進行比較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最近出版奚永吉的新著《文學翻譯比較美學》就填補了這一空白。
作者奚永吉曾在1992年出版過一本《翻譯美學比較研究》,是我國首部翻譯美學專著,他從語言美、想像美和風格美三個方面論述文學翻譯中的美學因素。1995年,臺灣出版了劉宓慶的《翻譯美學導論》,揭示譯學的美學淵源,探討美學對中國譯學的特殊意義,構建現代翻譯美學的基本框架。奚永吉的這部新作是我國第三部翻譯美學專著,比起前兩部來,又有很大的突破,作者不再簡單地羅列評價一些文學翻譯作品的美學因素,也不大量闡述美學理論,而是「力求從比較美學的角度,立足於本國古今文論、詩論、曲論、畫論中的美學原理,力求將此書寫成一部論述文學翻譯比較美學而不是評述翻譯優劣的書」。
這使人想起比較文學中的翻譯研究。比較文學的翻譯研究就不局限於某些語言現象的理解與表達,也不參與評論其優劣,而是把翻譯文學作品作為既成事實加以接受,不對其進行一般意義上的價值判斷,而是在此基礎上展開對文學交流、影響、接受、傳播等問題的考察與分析。文學翻譯的比較美學研究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它不拘泥於表層結構和形態,不注重譯作語言質量之高下,而是對譯品所蘊含的代表不同文化系統的審美特徵,乃至於對不同國家和民族所持有的不同審美理論和思維方式做出美學價值上的判斷,以探索其審美本質和規律。該書作者從美學角度,對文學翻譯進行跨文化、跨時代、跨地域的比較美學研究,即對同一原著的中外譯者與譯品、對同一原著的不同時代的譯者與譯品、對同一原著的不同地域的譯者和譯品進行比較。例如,對莎士比亞和曹雪芹的作品翻譯進行美學比較,對蕭乾和金所譯《尤利西斯》進行審美比較等,從語言、文體、藝術性等各個方面對文學翻譯所涉及到的美學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比較研究。作者以80餘萬言的篇幅告訴我們:研究文學翻譯、研究翻譯理論,可以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法,不再單純評價譯品的優劣高下,而是將各類譯品作為審美對象,從美學角度進行鑑賞、品味、對比、分析,使文學作品及其譯品所蘊含的美學因素及其價值得到淋漓盡致的揭示,使讀者在研讀文學翻譯作品的同時,充分領略原作與譯作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