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人們提到壓力,總會聯想到一些不好的表現特徵,例如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等。但事實上,壓力本身並無積極或消極之分,之所以會給人們造成這樣那樣的消極影響,主要原因在於人們消極地看待了壓力。你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的打擊,那麼,它就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加沉重;反之,你把它看作是對自己的激勵和考驗,它就會讓你鬥志昂揚。
千萬不要忽視了心理暗示的巨大影響,早就有故事說,一個健康的人被醫院誤診得了癌症,從此變得茶不思、飯不想,悲觀地以為自己快死了,結果沒過多久,這個人果真得癌症死了。而一個得癌症的人被醫生告知自己的身體相當健康,立刻笑逐顏開,心態也變得積極樂觀起來,後來居然奇蹟般地生活了許多年。所以,面對壓力,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嘗試著去接受它、喜歡它,隨著你對壓力的認可程度,你的生活也會悄然變化,那時你會覺得:壓力其實也很可愛。
哪怕是同樣的壓力,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產生不同的心態,有些時候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例如,波莉太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雨具、二兒子賣冷飲。結果,她是晴天也發愁、雨天也鬱悶。為什麼呢?因為晴天她擔心大兒子生意不好,雨天她害怕二兒子沒有錢賺。後來,有人勸她說:「你何必整天壓力重重、悶悶不樂呢?這樣做根本無濟於事,不妨換個想法:晴天你就為二兒子高興、雨天你就為大兒子高興,這樣一來,你豈不是每天都快快樂樂的嗎?」是啊,很多事情本身並無所謂好壞、也無所謂壓力大小,都是人為地給它加上了一定的感情色彩。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用心捕捉快樂的瞬間、保持豁達的心態呢?
看待壓力如此,看待整個人生亦是如此。有人消極地認為——
十歲的時候失去了無憂無慮;二十歲的時候失去了童真;三十歲的時候失去了浪漫;四十歲的時候失去了年輕;五十歲的時候失去了激情;六十歲的時候失去了理想;七十歲的時候失去了健康;八十歲的時候失去了快樂;九十歲失去了一切,如果還能活到九十歲的話。
照這種說法,人生處處充滿危機與壓力;然而,換個角度來看呢?
十歲的時候擁有了獨立;二十歲的時候擁有了青春;三十歲的時候擁有了才華;四十歲的時候擁有了成熟;五十歲的時候擁有了財富;六十歲的時候擁有了睿智;七十歲的時候擁有了恬淡;八十歲的時候擁有了超然物外;
如果還能活到九十歲,就擁有了長壽;如果死去,就擁有了永遠的寧靜……
這樣看來,人生則處處充滿生機和樂趣,不是嗎?
正如油井沒有壓力就打不出油,人若沒了壓力也就無法把工作做好。當你善待壓力時,壓力也會回報以你出色的成績。出生於官宦之家的曹雪芹原本是個紈絝子弟,整天只知道吃喝玩樂、和女孩廝混打鬧。後來由於家道中落,他被推向社會的最底層,飽嘗人間滄桑,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但是,這種突如其來的變故也成就了曹雪芹,他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藍本,經過十年的努力,創作出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紅樓夢》。如果不是受壓力所迫,曹雪芹的文學天賦怎麼會被激發出來呢?或許,他只能是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個不足掛齒的紈絝子弟罷了。但話又說回來,如果曹雪芹在壓力面前一蹶不振、從此得過且過,想必最終也只能落得個餓死街頭的命運。所以,當壓力來臨時,我們不要憎恨、更不要逃避,換個角度看待它,你會發現,一切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