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高考是全國性的統一考試,那麼PISA就是一場世界性統考。它讓我們有了一個跟其他國家(地區)進行橫向比較的絕佳機會。
徐昕
(專欄作家)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了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8)測試結果。在全部79個參測國家(地區)中,我國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省市作為一個整體取得全部3項科目(閱讀、數學、科學)參測國家(地區)第一的好成績。
這確實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因為PISA是目前世界上規模較大、跨國家(地區)、跨文化、具有廣泛影響的基礎教育第三方評價項目。它於2000年由經合組織發起,每三年進行一次。它形成的是對整個教育體系的評價,以使參與國家(地區)了解自己教育體系的優劣,改進和完善教育政策。
因為權威,所以PISA測試結果很受各國重視。比如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瑞典,PISA2012測試結果出現下滑,引發國內輿論震驚,由此展開的教育體制改革大討論持續了多年。如今PISA2018測試結果公布,瑞典各項得分較2015年有所上升,該國教育大臣安娜·埃科斯特羅姆說:「這對於瑞典的老師、學生和校長們來說是非常開心的一天。」可見,PISA測試的結果甚至決定著教育部門的喜與憂。
這次我國四省市在PISA測試中取得好成績,當然是一件大喜事。長期以來,教育一直是我國社會的一大熱點問題,尤其是擇校、課業負擔、應試教育、校外培訓班這些問題日益突出,使得我國的教育體系承受著很大的輿論壓力。大家都覺得我們的教育有問題,但問題到底在哪裡,似乎沒有人能很明確地指出來。從教育制度的頂層設計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其實並沒有本質區別。長期以來,我們的焦慮感都來自我們身邊,但是中國教育在世界上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水平,大家是缺乏認識的。
參加PISA測試,讓我們終於可以「換個角度」看待中國教育。如果說高考是全國性的統一考試,那麼PISA就是一場世界性統考。2018年有79個國家(地區)參加測試,世界各地的15歲學生共同接受測試,讓我們有了一個跟其他國家(地區)進行橫向比較的絕佳機會。
測試結果刷新了大家對我國基礎教育的認識。多項世界第一足以說明,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是極好的。不僅如此,另一些指數也出乎人們意料。比如,適應性教學指數排在第4位、教師的認知激活教學指數排在第3位,說明教師教學方法較先進;閱讀興趣指數排在第1位,說明學生愛好閱讀。這些可喜的結果重塑了公眾的認識,增強了大家的信心。
但PISA測試結果暴露出的問題也非常直觀。比如,學校硬體短缺指數排名靠後,師資短缺指數較高,城鄉教師教學技能差異大,學生學習時間較長,學生總體學習效率不高,學生幸福感偏低,家長對教育的重視程度高,但是家長情感支持指數較低……這些結果與人們對教育的現實感受是高度吻合的。可見PISA測試確實測出了我國教育的癥結所在。
有人說,此次參測的四省市是經濟發達地區,測試結果具有片面性,不能代表全國整體水平。但我們也不妨換個角度想想,這正好說明,經濟發達程度與教學質量是正相關的。所以,要解決教育領域的問題,歸根到底要靠經濟發展。科學利用PISA測試結果指導實踐,提高教學質量,縮小城鄉差距,減輕學生負擔,京滬蘇浙四省市的經驗和教訓,對全國都將產生示範作用。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