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為何終身批判黑格爾?他的悲觀主義與家庭有關麼?值得了解

2020-12-12 洛青悠

大家好,我是洛青悠,一個有態度,也有溫度的分享達人。

喜歡哲學思想,詩詞歌賦,情感美文,可以關注我。

每天為你分享優質內容,調節生活。

今天為大家分享比較有爭議的一位哲學家「叔本華」,你是否認可他的哲學觀點,歡迎討論。

叔本華簡介

亞瑟·叔本華,畢業於哥廷根大學,德國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唯意志論的創始人。

他是哲學史上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的人,並開創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

他是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唯意志論的創始人,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人之一。

他的哲學思想對近代的學術界、文化界有深遠影響,創作了《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等作品。

他曾以《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獲得了博士學位。歌德對此文非常讚賞,同時發現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傾向,告誡說:「如果你愛自己的價值,那就給世界更多的價值吧。」

他稱柏拉圖為神明般的,康德為奇蹟般的存在,對這兩人的思想相當崇敬。

但不贊同費希特,黑格爾代表的思辨哲學。

他的悲觀思想也許與原生家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他出生在富足的家庭,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但是後期父親的自殺、母親的自私冷酷以及後來他和母親親情的決裂,這些都直接導致他脾氣暴躁、性格多疑、悲觀自大,這些人生經歷和他哲學思想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叔本華是現代西方最早對黑格爾哲學進行批判的哲學家之一。

他站在非理性主義哲學的立場批評黑格爾對康德哲學的「錯誤」態度,指出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哲學是「完全虛構」,是變相的神學,是為普魯士政府服務的哲學。

叔本華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錯誤。這一批判推動了西方哲學從理性主義向非理性主義的轉變。

叔本華與黑格爾曾一同在柏林大學任教,他在柏林大學的課堂上與黑格爾對壘,譴責黑格爾等哲學家是「詭辯家」,他稱黑格爾哲學是「赤裸裸的胡說、拼湊空話無意義的瘋狂的詞組」,是「只有在瘋人院裡聽到過的最大的狂妄」;斥罵黑格爾是「最厚顏無恥的」、「臭名昭著的騙子」;還將他比作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中的醜鬼,稱他是「精神上的咖利本」。

叔本華哲學觀點

叔本華因主張意志是世界本體,因而被稱為唯意志論。又因為他推崇非理性的直覺在認識中的作用,他的哲學又有反理性的特點。他從世界是意志的表象出發,最後認識到世界是"無",因而有虛無主義的特點 。

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

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志。

意志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只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

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繫在一起,認為意志的支配最終只能導致虛無和痛苦。

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

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叔本華對尼採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他的哲學思想後來成為尼採哲學思考的起點。

叔本華經典語錄賞析

1、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2、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個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標準。

3、如果你失去一個世界,不要為此悲傷,因為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個世界,不要為此高興,因為這是微不足道的;苦樂得失都會過去都會離開這個世界,因為這都是微不足道的。

4、平庸的人關心怎樣耗費時間,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時間。

5、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為,唯有它們才是我們反覆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別人饗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6、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7、挫折可增長經驗,經驗能豐富智慧。

8、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說出來的東西更多,更有趣,因為嘴巴說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說出的是思想的本質。

9、人們給同類施加痛苦並無其他原因,僅僅是出於惡意。在所有的動物中,唯有人這麼做。

10、庸人費心將是消磨時光,能人費盡心機利用時光。

11、一條彈簧如久受外物的壓迫,會失去彈性,我們的精神也是一樣,如常受別人的思想的壓力,也會失去其彈性。

12、與善比較起來,惡更具有積極的意義,惡的存在可以使人永不滿足,使人看到幸福的虛幻,這樣,在他那裡,痛苦成了人生的積極因素。

13、具有偉大心靈的人,相對於他的心靈來說,永遠是王。

14、 人的幸福和順遂僅僅是從願望到滿足,從滿足又到願望的迅速過渡

15、人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拿健康來換取其他身外之物。

16、虛榮與驕傲間有著下列的不同:驕傲是自己對自身在某特殊反面有卓越價值的確信,而虛榮是引起他人對自己有這種信任的欲望,通常也秘密希望自己有此確信。驕傲是一種內在的活動,是人對自己直接的認識。虛榮是人希望自己在間接地獲得這種認識。所以自負的人常是多話的,不然就是沉默而驕傲的。

17、所有的愛戀激情,無論其擺出一副如何高雅飄渺、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都只是植根於性慾之中、這種強勁的動力,僅次於對自身生命的愛。

18、這個世界沉浸在罪惡之中:野蠻人互相吞食對方,文明人互相欺騙對方。

19、只要條件許可,機會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惡的。

20、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為欲望永不能被滿足。我們離理相越遠,自然就會離欲望越近。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迷失在理想與欲望之中,將欲望的東西當作理想,這是因為它們有時實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線之隔。或者說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相關焦點

  • 叔本華:「悲觀主義」,並不是消極地面對人生,而是換一種角度
    叔本華認為其中最大的兩個就是痛苦和無聊。在《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叔本華坦言,只有那些知道如何儘量幸福、愉快地度過一生的人才算得上是掌握了人生的智慧。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也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的創始人。他與自己母親關係非常不好,加上父親的逝世,叔本華自幼生性孤僻。作為一個悲觀主義者,叔本華並不是完全的隱逸避世,相反還是每天關注著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
  • 從黑格爾到尼採的德國悲劇精神
    由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開創的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在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吸收了由康德開創,經由黑格爾、馬克思、叔本華、尼採等人發展的批判精神。這種批判精神體現了人類本性中不斷自我超越和追求自由的精神。因此,卡爾·洛維特認為,這些研究要表現的僅僅是「黑格爾的完成與尼採的新開端之間決定性的轉折點,以便在當代的視野中澄清一段被人遺忘的插曲的劃時代意義」[1]5。
  • 黑格爾為何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
    然而,作為樹立了全新哲學史觀的哲學名家黑格爾卻曾尖銳地批判中國只有朝代的輪迴,卻沒有真正的歷史。這個觀點也令後世許多人拿來批判中國的歷史進程。 這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黑格爾的兩部著作《法哲學原理》和《歷史哲學》說起。 《法哲學原理》
  • 黑格爾:一個家庭教師是怎樣變成大哲學家的?
    1796年,黑格爾對於遠離親友、久滯異邦的環境越來越感到不自在,他請求荷爾德林和謝林介紹工作,以便回到德國去。直到10月,荷爾德林才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法蘭克福有個商人在招家庭教師,待遇十分豐厚,建議他去試試。次年,黑格爾便回到故鄉,開始了第二份家庭教師的工作。
  • 叔本華以為全世界都會閱讀他的書,但書籍出版後卻無人問津
    叔本華叔本華(1788—1860年),德國偉大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他開創了現代悲觀主義哲學和唯意志論哲學體系,認為這個世界的主宰力量是生命意志。但是該書第一版共印刷了500本,全部都堆在書架上,並沒有人購買和閱讀他的這本書。因為沒有人好好閱讀過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以該書提出的一個嶄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無人理解、無人知曉。該書的出版商洛克豪斯對叔本華很有意見,說是他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根本就沒有什麼銷路,出版的書籍幾乎全部壓在了庫存裡。
  • 很早就實現財務自由的叔本華,為何哲學觀依然有些陰暗?
    可以認為,叔本華與他的母親約翰娜的衝突,讓他逐漸疏離於家庭成員的親情與人倫關係。儘管叔本華的親人此時並未全部離世,但叔本華還是成為了一個「無家可歸之人」。他在自己的論著中連篇累牘地批判了這些哲學家的思想與理論,其中甚至不乏以刻薄惡毒的語言做出「無度而粗俗的謾罵」。正如海德格爾指出,雖然叔本華自以為並不依賴於康德之後的德國古典哲學傳統,然而,叔本華的作品實際上深深受益於「當時已經出版的謝林和黑格爾的主要著作」。卡特賴特也認為,在叔本華處於萌芽狀態的哲學和費希特的思想之間其實存在著諸多關聯點。
  • 德國這位哲學家一生孤獨,曾和歌德有來往卻反對黑格爾
    比如康德、尼採、萊布尼茨、費爾巴哈、黑格爾等。在這眾多的哲學家中,有這樣一位哲學家他得以繼承父親的遺產一生保持富裕的生活,卻和母親關係破裂。他生前一直孤獨,曾經有過失敗的戀愛經歷,後來在晚年卻獲得成功,終於在早餐的沙發上。由於終生未婚,他去世後遺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事業,他就是悲觀主義的哲學家----叔本華。叔本華出生於德國但澤,在今天卻屬于波蘭。
  • 黑格爾對自由主義法哲學的批判
    之所以發生這一轉變,在很大程度上由於西方學界對於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自由主義批判的需要,而黑格爾的法哲學正是自由主義批判的武庫。在黑格爾生活的時代,以啟蒙理性為核心要素的現代性已然造成了影響深遠的後果,尤其是在德國這種進入現代較晚的國家中,現代性轉型顯得尤為劇烈。
  • 聊聊歷史上哲學家的故事——叔本華刻薄毒舌,尼採寬厚溫和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歷史上有一個人叫尼採,他認為自己是太陽」,然後在大家的驚詫中抖個包袱:「結果他瘋了!」聽的人會哄堂大笑,說的人也會為自己的幽默而洋洋得意。然後,大部分聽說尼採這個名字的人,對他的全部印象就是自大狂、神經病,而不願意再去多了解他了。
  • 屈原式的殉國還是叔本華悲觀主義,王國維為什麼自殺
    後來被溥儀授意可「著在紫禁城騎馬」時,王國維還跟摯友羅振玉寫信說「內廷雖至二品,亦有不得者」,若在承平年代,是「特之又特矣」,「報稱之艱,公將何以教之?」胡適回憶王國維說:「他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實際上,王國維是一個「老實得像一根火腿」般的人。
  • 叔本華:以貌取人完全可行,從相貌能破譯一個人的性格命運
    我國古代有一種「觀相術」,根據一個人的外貌來評判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古人之所以創立此術,是根據其樸素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的,其實還是稍微有一點點道理,但最後卻演變為一種封建迷信,那就不足取了,應該批判。
  • 叔本華:人生之所以痛苦,因欲望,和追求。當欲求不滿,就會痛苦
    其實,他哪裡是悲觀,只不過是因為他太懂人性。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具有更深刻的哲學基礎,他從「我欲故我在」這一「秘密入口」開 始哲學思考,認為自己揭開了遮蔽世界本質的「摩耶之幕」。我們且來看看叔本華眼中的世界:意志不斷地掙扎以求獲得自身的滿 足,而這種掙扎又總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因而永無休止、走向無窮。痛苦是關於世 界本質的唯一體驗,這個世界,「沒有哪兒有一個目標,沒有哪兒有最後的滿足,沒有哪兒有一個休息之處。」有的只是無盡的痛苦。
  • 黑格爾的自由主義批判
    《黑格爾的自由主義批判:語境中的權利》 * ————》中,作者史密斯梳理了黑格爾對以權利為本位的自由主義傳統的批判,後者既包括以霍布斯、洛克為代表的英國經驗論性質的自然法思想,也包括以康德、費希特為代表的德國觀念論性質的自然法權學說,更加涉及以盧梭為代表的法國大革命的權利傳統。
  • 孫一洲評《叔本華傳》︱充分厭世者的四重根
    他決定帶著妻子遊歷歐洲,如果叔本華一心向學,就留在漢堡學習拉丁語,為文理中學和大學入學做準備。可如果想跟著父母消遣掉這一整年,就要在旅行結束後成為學徒商人。康德終身不出哥尼斯堡被傳為美談,他的同代和後輩學者很多也只是出身基層公務員和牧師家庭的窮家子。相比西歐南歐各國的厚實家當,德國早期只能誕生出溫克爾曼那種以希臘仿品展開腦補的藝術美學。
  • 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
    對於現代的批判同黑格爾哲學,特別是同辯證法的關係問題是如此缺乏認識,以致象施特勞斯和布魯諾·鮑威爾這樣的批判家——前者是完完全全地,後者在自己的《復類福音作者》中(與施特勞斯相反,他在這裡用抽象的人的「自我意識」代替了「抽象的自然界」的實體),甚至在《基督教真相》中,至少有可能完全地——仍然拘泥於黑格爾的邏輯學。
  • 叔本華在柏林大學和黑格爾較勁,聽課的學生竟不超3個人
    名人趣事叔本華很早就結識了歌德,並受其賞識。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欣賞和支持他的觀點。這其中也存在著「馬太效應」。1820年,叔本華來到了柏林,在柏林大學獲得了講師資格。試講時,他與同在柏林大學的黑格爾見了面,並且展開了一場爭論。爭論之後,黑格爾也在叔本華的講課合同上簽了字,於是叔本華就可以正式講課了。叔本華為了和黑格爾較量,故意把自己的課定在與黑格爾講課的同一時間。結果卻讓叔本華感動非常沮喪,聽他講課的學生一直就沒有超過三個人,最後他只好撤消了這門課。
  • 叔本華:一個人在大自然中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
    應該是叔本華吧。因為叔本華是尼採的精神導師,在尼採的哲學和思想方面給予了很多啟發與幫助。同時,他也是一個享受著孤獨的哲人。叔本華是誰呢?這個人是在世界上很有知名度的一個德國著名哲學家。本是學醫的他卻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叔本華哲學:人活著那股勁兒可怕也可悲,明白了心裡就有希望了
    因為在這裡,人的生命有拼搏的毅力,頑強的鬥志,所以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個世界的最終走向。不管是在希臘時期,還是在今天,這個觀點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一定的說服力。所以這樣看,叔本華將人的意志放在第一位是有先見之明的,即使它存在著不足。
  • 朱學平 | 黑格爾對西方近代自然法理論的批判與改造
    相反,隨著黑格爾「市民社會」理論的創立,社會學研究在政法理論中的地位蒸蒸日上,社會學法學大有後來居上、全面趕超傳統自然法理論之勢。由此看來,黑格爾確實實現了登特列夫所言的「乾坤大扭轉」,將西方人(甚至全球)的政法理論和實踐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時至今日,我們仍需不時回到黑格爾的思想本身,看他到底如何實現這場革命。
  • 學術爭鳴||契約論批判:從黑格爾到馬克思
    馬克思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第一步是他「顛倒」了黑格爾關於「市民社會和國家」關係的論斷。馬克思一方面通過批判黑格爾「國家決定市民社會」來確立市民社會在社會歷史分析中的基礎性地位;另一方面通過批判市民社會找到了「現實的個人」。然而,無論是黑格爾批判契約國家論,還是馬克思對國家和市民社會的分析,都離不開「契約論」這一「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