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過年之前,要準備很多吃的、用的、穿的……統稱為年貨。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重要符號,隨著時代的變遷,在不同年齡段人們的腦海裡留下了不同的記憶,也成為每個年代更迭的縮影。
春節前,各大超市、商場循環播放著喜慶的旋律,商家早已打出「年貨大街」、「年末掃貨」的促銷廣告,所有的一切都在為羊年的到來預熱。上了年紀的人說,備年貨,才有新年的喜慶氣兒。
打開記憶的閘門,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那些逝去的時間和遠去的年貨記憶。
20世紀50年代:吃頓餃子就算過年
「初一早上吃頓餃子,這就是一年。」回憶自己十幾歲過年的情景時,今年79歲的臨港區汪疃鎮居民於日欣說,那時候年貨再簡單不過,2斤豬肉、炸1斤豆腐塊、蒸棗餑餑,「普通人家也就這些。」於日欣回憶,那時候,家裡招待客人的菜就是自家種的白菜,「白菜燉豆腐,加把粉條就是待客的硬菜。」
在威海,過年蒸棗餑餑的習俗一直留傳至今,「吃不到餃子,吃大棗餑餑也知足。」於日欣說,那時過年很少見葷腥,但大棗餑餑一定要蒸。「那時棗不多,一個棗得切好幾半兒,省著用。蒸十個九個棗的餑餑,寓意滿堂紅。」於日欣說,富裕人的家裡用白面蒸,日子緊吧的就只能在棗餑餑裡加「裡子」,外皮是白面,裡面夾層夾上地瓜面、玉米面。
20世紀60年代:50塊錢搞定所有年貨
提起上世紀60年代辦年貨的情景,威海市民周國強說,「50塊錢能把所有年貨都辦了,可這是一年當中家裡最大的開銷。」
到了那個年代,已經有魚、肉、雞蛋、糖豆、鞭炮,「花樣還行,就是每樣都少得很。」周國強說,魚論條買,還得是小魚,兩條大的魚得留著招待親戚。「糖豆,這個名字很形象,因為它就是豆子的形狀,吃起來甜中帶辣,現在已經很少見了。」當時家裡罕見地出現了酥糖,每個孩子分上幾塊,揣在口袋裡,小心翼翼地留著,直到包裝脫落,開始融化的時候,才捨得拿出來解饞。吃時酥糖入口即化,香甜膩口,滿口留香的感覺好像再難找到。
「鞭炮是論把買。」周國強說,有時家裡過年就買一把小鞭,大概20個,一個一個放,就圖個新年喜慶,僅此而已,再無多餘的給孩子們消遣,那時候,能拿出一把鞭炮放放,還是一件很得意的事。
20世紀70年代:搬著板凳排隊買菜
上世紀70年代,在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匱乏,好多物品都要憑票供應,各家各戶平時都勒緊褲腰帶,省著各種票據,多置辦些年貨,過個體面年。搬個小板凳在供銷社門口幫爸媽排隊購年貨的情景,讓林霄燕記憶猶新,「城裡人買年貨基本就指望供銷社那樣的國營商店。」
「過年的時候,我的任務就是幫家裡排隊買年貨。」林霄燕說,為了買菜,父親一般會大清早就到菜房子門口排隊,等她起床後就去接班,估摸著快排到了,父親就會再回去接手。林霄燕回憶,當年能買到的綠色菜很少,買到的黃瓜為了保鮮,回到家裡要裡三層外三層地包上布。
20世紀80年代:果子、酒、蛋糕是年貨老三樣
「走親戚串門送的禮是果子、酒、蛋糕,這就是點心。」今年60歲的市民江德麗說,那時候這些是送給親友禮品的標配。果子,是北方的一種麵食,和桃酥類似。「那時候的蛋糕比較硬,用透明的塑料包裝,送禮卻是很有面子。」
「最想吃自己用碾子磨麵做的年糕。」70後市民於曉東說,那個年代過年前,村裡各家各戶都要磨黍米做年糕,村裡就一臺碾子,有時排隊要到半夜才能輪到。年糕因為諧音「年高」,是過年的應景食品。「蒸熟後,撒上白糖,那味道才是香。」於曉東說,現在市場上賣的那種年糕再也吃不出這種親手做的味道。
衣服是自己扯布做的,「那時候,衣服都是早就做好了,孩子眼巴巴看著,手指扒拉著數日子,等著初一穿新衣服。」於曉東說,那時候條絨是做衣服頂級的料子之一,穿條絨褲子走路,摩擦會有一種特有的聲音,「那聲音一出來,絕對拉風。」
20世紀90年代:長輩不用「藏」年貨了
「買的糖本就不多,為了防止孩子嘴饞偷吃,家裡長輩藏年貨跟打地道戰似的。」江德麗說。
而到了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年貨逐漸豐富起來,長輩再也不用背著孩子藏年貨了。
物資日益豐富,帶給人們的是更方便地購買生活必須品,過年的時候,家裡基本上能置辦新衣服,菸酒、茶葉、水果,還有很多人買上了電視機、洗衣機等「奢侈品」年貨。
21世紀00年代:年貨亮出健康牌
以往過年就是全家打牙祭的時候,「小時候,最盼望過年走親戚,又最恨走親戚。」於曉東說,盼望走親戚是因為,親戚以來就有好吃的,恨走親戚是因為,上世紀80年代,威海有小孩不上桌的規矩,眼巴巴看著親戚把肉菜都吃光了,孩子們無端就會生出抱怨,怪親戚沒有眼力價。
到了21世紀,大魚大肉早就不是人們所追求的,健康、綠色蔬菜成了人們的新愛,年夜飯也減少了油膩的大魚大肉,「能買到很多反季節蔬菜,芹菜、油菜、西紅柿、黃瓜等等,大家不大熱衷葷菜了。」市民李芹說。備年貨的時候,蔬菜佔了很大比重。
21世紀10年代:不備年貨現吃現買
「現吃現買就行。」80後市民劉佳欣說,到了現在,大家吃的講究個新鮮、健康。今年過年,劉佳欣就買了幾斤乾果,準備當零食吃。
超市裡光糖果就有硬的、軟的、水果味的、奶味的、各色巧克力,不下二十種,各類生鮮供應充足,人們一年四季可以在超市裡買到以前在過年才吃的東西。
「在網上給奶奶訂了一件羽絨服,年前保證能到貨。」90後的江美男說,對於備年貨的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了。父母需要的東西,早在過生日、中秋、端午、父親節、母親節等節日,或者平常都買了,過年備點什麼回家過年,又成了80後、90後一代的難題,「最缺的應該是陪他們的時間吧。」江美男說。
(來源:《齊魯晚報》 責任編輯: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