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六六的電視劇都是以真實而出名,前有《蝸居》,後有《安家》,都是我們的身邊事,十幾年前看《蝸居》的觀眾,現在大部分都已經安家了,所以《安家》這部劇裡面很多劇情都是曾經經歷的東西。
劇情中的買房、交友、情感、職場等等,都是我們身邊正在發生的事,眼下的年輕人需要從中學到一些什麼。
01買房要趁早
在我的大學同學中,我應該是最早買房子的人。並不是我家有礦,相反我家是貧農,供完兩個大學生幾乎是家徒四壁了。
我跟我愛人是大學同學,畢業後,我們心照不宣地在鄭州留下,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我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進了房產領域,天天耳濡目染,更激發了我買房的熱情。這個行業其實特別能鍛鍊人,有著最有朝氣的團隊,最好的營銷策劃老師,為了做好項目,加班到凌晨是家常便飯,終於一年後(2001年),我首付五萬,在鄭州買了第一套房。我在這個城市,不再是外人,而是市民。
剛開始幾個月,扣完月供工資所剩無幾,但是正是房貸的壓力,讓我遇到了更好的工作機會,讓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穩……
有房才有家,要想在一個城市立足,必須要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否則,你永遠是一個外人。
所以,買房要趁早,看似降價,實際還是會漲,我們一定有一套房,那才叫安家,否則一直都是飄著的感覺。
02啃老需謹慎
看過前兩集的觀眾,對於嚴叔買房時有兩點引起大家熱議的地方:一是全款還是貸款;二是給兒子買,準兒媳的名字加不加。
首先,當然是貸款。銀行工作的人都是付最低的首付,貸最長的時間,能貸多少貸多少,能貸多長貸多長,因為他們知道利息的錢永遠比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
關於第二點,很多知情人給出了自己的觀點,該知情人表示「上海很多賣包子的小店,他們的月流水真的很高,比很多白領賺錢多」。當然了,重新換個角度去看老嚴夫婦用全款為兒子買房這個事件,我們覺得,最辛苦的還是父母,他們辛辛苦苦省吃儉用將一輩子的積蓄拿出來買了一棟房子,確實是讓人感覺既現實又寒心。
不可否認,像老嚴夫婦這樣的人其實就是普通人,在我們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他們起早貪黑不為別的,就為了給兒女買房買車,儘量讓兒女的生活壓力小一點。
然後這一切都不是最關鍵的,關鍵的是一著交友不慎,拿父母的錢餵了狗,這種血淋淋的教訓簡直太多,劇中嚴叔的兒子和兒媳估計很快就要上演。
所以說,在這點上,啃老一定要謹慎,別讓父母辛苦一輩子的錢打了水漂。
03職場如戰場
最新的劇情中,房似錦在這家門店可謂是受足了氣,門店裡的這幫人我算是看懂了,表面上萬眾一心,但還是在一個人出糗的時候,其他人聚在一起瘋狂嘲笑他,換另一人也是一樣,連老闆都敢嘲笑議論,王子健和那個謝停豐最氣人,天天一副賤樣。
上回不提醒人家房似錦,責怪她不該把收據給保安隊長。大發聖母心,責怪房似錦不顧人家孩子。這次這事發生了,老同事差點被開,又開始幸災樂禍。不是很有同情心嗎?這會兒去哪了?真夠雙標的。不告訴房似錦也是為了讓她犯錯誤拿捏她吧。
所以說,這部劇在職場上真是顯示出「職場如戰場」那種局面,一幫人坑一人,即使這人是領導,你被坑也是沒有辦法。
一個公司養一個兩年不開單的小妹周閃閃,小妹竟然還覺得自己很有道理,「因為我沒有客戶啊」,養一個連基本素養都沒有,在高級樣板房裡拉屎拉尿的窮小子,還一副「我每頓白飯加剩菜,我弱我有理」,你們開的是房產中介,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們是慈善機構。
還有樓關山是個什麼鐵憨憨,看到大房子這個興奮勁,還各種拍照,笑死了。說實話,小樓這種行為真的是非常不專業和不職業的,在工作場合尤其是樣板間,怎麼能用衛生間呢。不過換位思考,真的我們遇到這種情況,又該怎麼辦?
大家覺得這個店有時候是不是太奇葩了呢?就這麼一棒子都是靠著徐姑姑怎麼養著他們的,能幹的房似錦來了也救不了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