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藝到守藝 81歲剃頭匠與「63歲」老推子的半世情緣

2020-12-22 上遊新聞

10-27 17:56:42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

十月秋雨連綿,不少人只願意呆在家裡。可在北碚區紅巖社區裡有個便民理髮攤,攤主並未因此「偷懶」,八旬老者依然每天提著理髮工具,一壺熱水,一把座椅.....在榕樹底下靜候著顧客,他就是「剃頭匠」薛理龍,固執堅守在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在追求時尚與美麗的今天,他拿著老推子為老夥計們理髮,慢慢的也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故事:演繹著與一把「63歲」老推子的半世情緣。

△薛理龍用剃刀修面

學藝:

第一位顧客收費5分錢

一把老推子、一把梳子、一把剃刀、一把剪刀,只用二十多分鐘,薛理龍就能修剪好一個利索的髮型。10月24日上午9點,在北碚區紅巖社區一個院壩裡,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見識了老匠人的手藝,整個理髮的過程,他的雙手穩健如山,一絲不抖,完全不像已是八旬的老人。

薛理龍今年81歲高齡,鬚髮皆白而臉色紅潤,剪髮時帶著一副黑框眼鏡。「我老家在江蘇揚州,16歲那年到無錫,跟著表兄學習了這門手藝,到如今已63個年頭。」薛理龍回憶,他經歷過剃頭匠的風光,也見證了這項老手藝的沒落。

△薛理龍理髮的老工具

記者發現,理髮攤的物件同樣寫滿歲月的痕跡,地上擺著個塑料外殼的熱水瓶,放著木製雕花理髮椅。經年累月,厚厚的板材裂開了數道細縫,被薛理龍用綠色的口袋蓋住了,而四隻椅腳上崩起的鐵絲早已氧化變黑,一旁臉盆架的隔層上依次放著幾樣理髮工具。

薛理龍告訴記者,他跟著表哥學了一年就出師,帶著一把凳子和剪髮工具,在無錫走街串巷給人理髮。那時就相當於一個實習生,給人剃髮、修面只收5分錢,當時有門店的普通理髮店收兩三角一人,高級理髮店要收5角一個人。

時隔多年,如今薛理龍在梧桐樹下的理髮,也只有一把椅子,熱水從水瓶裡倒.......時光似乎停駐了,薛理龍手裡握著的老推子雖沒有了金屬的光澤,卻是他從學剪髮時收費五分錢到如今三塊錢的見證,他一直用著的這把手推剪,陪伴見證了他63年的歲月。

△薛理龍用了63年的老推子

63年的推子、缺齒的梳子、老舊的剪刀......在薛理龍這裡隨便拿出一樣,都是幾十年來的「老古董」。隨著時代發展,已經很少能看見這種手推子剪髮,這不只是一門技藝的消失,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

△薛理龍使用的理髮老工具

守藝:

老伴和同事讓他剪髮練藝

1958年,薛理龍已經「實習」當了兩年的剃頭匠,可微薄收入讓他停止了擺流攤,收起了手推子。為了早日成家立業,他走進了收入穩定的無錫動力機廠。1965年,隨著兩千多位無錫職工響應國家號召遠離家鄉支援內地建設,他也隨遷來到了重慶,定居在北碚縉雲山下,便在紅巖機器廠幹了半輩子。

「學會了的手藝,要舍下,很難。」薛理龍說,在廠裡工作那會,要好的同事知道他會理髮,下班後和周末,手推剪便還會常握在手,在家幫忙給同事們理髮,但從來不收一分錢。在理髮攤一旁的老伴,75歲的車如芳滿臉歡喜的說:「他也給我剪了50多年的頭髮,在家裡想什麼時候剪都行,結婚這麼多年難去一回理髮店。」

△中午煮好飯,老伴車如芬來喊薛理龍回家吃飯,幫忙收凳子

就這樣,薛理龍的手推子才沒鈍,手藝越發純熟。他打趣說:「這得感謝大家的信任,讓我這手藝經常練著,才沒能生疏。」2012年,退休在家的薛理龍這才有了底氣從廠友的手裡,接下如今這個理髮攤,重操舊業,又當起了拿著手推子的「剃頭匠」。

薛理龍口中提及的廠友叫侯永楨,今年87歲,採訪當天,他就是理髮攤上的第二位客人。「公公年輕時,在上海跟著他叔叔學的理髮,退休後,應廠裡退休老友請求,92年開始便在這梧桐樹下擺起了理髮攤,主要就是為了方便老人們,起初就是義務服務不收錢,後來老友們看著也辛苦,便主動要求收費,從當時1元到如今的3元。」侯永楨的兒媳婦孫蓉告訴重慶晚報記者說,後來上了年紀體力不支,公公才找了可靠的薛大爺「接棒」,用了20幾年的老物件全部交給了他,這才讓理髮攤在社區堅守服務了26年。薛理龍的老手藝守了下來,與手推子的故事未完待續。

81歲的薛理龍正在為87歲的侯永楨理髮

守心:

剪不動那天才放下老推子

如今,找薛理龍理髮的許多老顧主也都是退休前一個工廠裡的同事,歲月長久,這些人都已經當上了爺爺、曾祖父了,可是還愛找薛理龍剪髮、修面。同小區81歲的李榮田就是其中一個。他說:「就是看中了他們一身『老把式』,每次剪髮、修面都整得很利索,看起來特別有精氣神,還是便民價格3元一次。」

△顧客理完髮,主動給3元

剪髮、修面、剃鬚......每個步驟薛理龍都認真細緻、一絲不苟。別看他已經81歲了,但手卻還很穩當且靈活,只見他把面部塗滿肥皂沫後,用鋒利的剃刀在顧客面頰和下巴上飛快剃刮。他說:「理髮這個行當就是講究個「細」,稍一閃失刮破臉時有發生,用心是關鍵。」

在採訪中,記者看見臉盆架上放有一把電動推子,但薛理龍還是習慣使用手動的。「老推子帶在身邊用了大半輩子有感情,鈍了就自己磨一磨照樣用。」薛理龍說,遇上天氣好理髮老人多時,以及每次去義剪,用手推子手腕酸軟吃不消時,才會偶爾用一下電推子。

薛理龍收攤後把理髮凳子、臉盆架放在現紅巖社區老年活動室

紅巖社區副主任告訴記者說:「每次紅巖醫院外出為老人義診時,薛佬也會跟著去義剪,今年他已經去過了三次。同時,社區裡有下樓不方便的老人要理髮,他也會帶著老推子上門服務,也是一樣的價格,溫暖了不少人的心。

「家中四個女兒,孫子大了也都不用帶,老伴就是在家閒不住,他說剪髮也是鍛鍊身體。」老伴車如芳說,每天早上7點,他就會帶著理髮工具,提著一壺熱水,用來修面軟鬍子。一上午時間就這麼在院壩理髮消磨,下午就陪她種種菜、打打牌、下象棋打發時間,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

春去秋來,從青絲到白髮,63年裡,薛理龍一直手握著老推子,想法設法守著老手藝。「我有退休工資,現在每天擺攤剪髮不為掙錢,就為消磨時間和活動身體,更是為守住老推子的手藝,守住老侯傳遞的這份愛心,讓社區裡的老人理髮方便。」薛理龍說,手裡的老推子,他暫時還沒有打算放下,或許要等到自己眼睛看不見了,手不能動了,身體條件不允許,到那時才會放下,和他一起真正「退休」吧!

△薛理龍老兩口正在吃午飯,吃的蔬菜基本是自己種的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陳英 文/圖/視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剃頭匠
    在靜寧,打聽傳統的剃頭匠,大家都會想到王會議師傅。王師傅的鋪子位於擁擠的商業街一處很不起眼的位置,門口立著寫有「理髮」兩個大字的標誌牌。51歲的王會議師傅從22歲開始,跟隨當時在靜寧剃頭行業很有名氣的父親王振興學藝,算是子承父業,幹這行已有三十年整。鋪子裡一張造型古樸、光彩褪去,漸顯斑駁的木凳特別引人注目。
  • 二月二龍抬頭、剃毛頭 遂寧老剃頭匠剃胎頭只需10分鐘
    遂寧市城區一名老人張知華,是當地有名的老剃頭匠,已幫人剃了56年胎髮。鋒利的剃刀在其手中旋轉,柔軟胎毛被揉成團後落地,只需十分鐘就將嬰兒頭髮捯飭得乾乾淨淨。  張知華,今年71歲,是遂寧市城區有名的老剃頭匠,「我現在年紀大了,不曉得剃過好多毛頭!」15歲那年,張知華小學畢業,為減輕家庭負擔,他進城做學徒,準備靠手藝養活自己。
  • 過去剃頭匠使用的這件工具 年輕人都不認識
    說起剃頭,記得小時候在村西頭理髮,那時候都叫剃頭,管「理髮師傅」叫「剃頭匠」,每個月定時到村裡來一次,剃一次好像幾毛錢。他們沒有固定地點,整天挑著剃頭擔子走街串巷。過去理髮的工具也很簡單,一把推子、一把刮刀、一個木椅子、一個盆、還有一條黑不溜秋的蕩刀布。推頭都是手動推子,沒有現在電動的方便。
  • 和平路巷子口的老剃頭匠
    剃頭匠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一個時代,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現今仍有一些剃頭匠依舊堅守著傳統理髮手藝,同樣也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手藝人堅守著對傳統手藝的赤子之心,顧客堅守著對生活樂趣的眷戀和守望。本期《百姓故事會》將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剃頭匠們的堅守與情懷。
  • 合肥剃頭推子維修「祖師爺」80歲了
    他們中有些人已到耄耋之年,有些手藝則已迎來新生。本報記者在合肥大街小巷搜尋他們的蹤影,今起將陸續推出你們或陌生、或熟悉的手藝活和手藝人。如果您有線索和發現,也請通過電話65179666,或微博@安徽商報聯繫我們。
  • 山西70歲大爺給老夥計推頭髮,用的推子很稀罕,90後沒有見過
    操作工具的大叔姓鄭今年72歲,正在理髮的是他的髮小71歲的張大叔,鄭大叔看到我們拿著相機,笑著說,你們是不是沒有見過這樣理頭髮的。湊近看去,只見鄭大叔一手持著梳子,一手捏著一個手動推子,他用的工具很是奇怪,不是現在理髮店用的電推子,但是看到他手持的推子手掌一用力,梳子上面的頭髮整齊的就被剪掉了。朋友好奇的拿起邊上放的盒子看,上面寫著雙箭牌理髮推剪。
  • 「當代福爾摩斯」李昌鈺:81歲迎娶63歲女老闆,平淡才是愛情本質
    山河遼闊,年歲倉皇,可執手同往。——《漸無書》人的一生,雖然短暫,卻也有幾十年的時間,餘生漫長,若有一知心人相伴,或許人生才不會孤獨。華人神探李昌鈺,在他的生命裡也有一位知己陪伴著他。他在81歲時娶了63歲的女企業家。
  • 邯鄲東部農村,即將消失的剃頭匠
    12月13日下午,遊走在邯鄲東部平原上,聽說雞澤孫堡營村唱大戲,順道拐到戲臺下看看。沒想到巧遇老家軍寨村,二代剃頭匠武金虎。寒暄幾句後,我說這剃頭的人越來越少了,想拍一個剃頭過程。剃頭匠武金虎說,剛好俺師弟也在戲臺下,俺正好需要剃頭了。說完武金虎和師弟就行動起來。臺上生旦淨末醜,臺下在剃頭,這就是生活。那剃頭刀刮頭為啥還要洗一下?
  • 鄉下,父親的老推子
    而且,父親的老推子不甚鋒利,經常會猝不及防地夾住頭髮,疼倒不是很疼,卻成為我反抗的理由。煩躁的情緒,常常使我擠出眼淚來,不停地問還要多久。而父親每次都是說快了快了。就這樣的對話,幾乎每次都會上演。再加上父親的推子太老,父親也理不出新潮的髮型,我便不再讓父親理髮。我已忘記最後一次讓父親理髮的情形,也不記得在我第一次去外面理髮的時候父親是什麼樣的心情。總之,就這樣,不再讓父親給我理髮,他那把老推子也就放了起來,再也沒有看見過。 前年有一次回家,天氣出奇的好,也暖和。
  • 46年她不捨得放下剃頭推子用心經營傳統理髮店
    原標題:剃頭推子她46年不捨得放下  「嚓嚓嚓」,剪起,發落;剃平頭、刮臉、理滿月頭……在濰城區北關街道的槐香小區有一位65歲的女理髮師,附近居民都叫她康大姨,她不大的理髮店就在小區路邊。她使用的是一套最傳統的理髮工具,剃頭推子、肥皂刷子、老式刮刀,客人多少無所謂,每天理髮才是她最開心的事。
  • 南京板橋街道「無根社區」成立非遺「守藝團」
    「無根社區」成立非遺「守藝團」  南報網訊 (通訊員 王雅雯 記者 於潔塵) 「社區2016年才成立,之前片區內有一些保障房,更早之前則是農田。跟歷史悠久的老社區相比,我們就是一個『無根社區』。」
  • 重慶街頭日漸消失的老剃頭匠,修面2元,理髮4元,剃光頭5元
    在都市的生活區裡,我們到處都能看到一些高檔的髮廊,霓虹閃爍,人頭攢動,洗頭、理髮、造形、焗油、染髮……一次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這在人們的生活中早就習以為常,人們在追求時尚的同時,商家也趁機賺了個盆滿缽滿。
  • 立交橋下的百態人生丨剃頭匠「溫一刀」:40年刀起刀落的歲月
    溫新國是個剃頭匠,一個年近6旬的老手藝人。他另有一個綽號「溫一刀」,16年前還在家鄉益陽桃江時,十裡八鄉的人都是這樣稱呼他。那時,溫新國才40歲出頭,正面臨著一場行業的危機,當時城鎮化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進城,溫新國的生意也日漸清淡。一天,溫新國「挑起剃頭擔子,牽噠堂客,就到了長沙。」「有手藝還怕沒飯吃?
  • 81歲李昌鈺再娶63歲蔣霞萍,平淡才是愛情的本質
    在命運的推波助瀾下,李昌鈺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夢想,從背井離鄉,出國留學,再到白手起家,嘔心瀝血。李昌鈺一直都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前行。"夢想的花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們日日夜夜用"汗水和淚水"灌溉。因此,只有真正的強者才能收穫夢想的果實。
  • 搭檔開店半個世紀 兩個剃頭匠演繹鄉村版「中國合伙人」
    在興化市垛田鎮一個叫蘆洲的小村裡,有兩個剃頭匠,從20多歲開始合作開店,一直到現在,搭檔了半個多世紀仍「不離不棄」,演繹了一個鄉村版的《中國合伙人》。兩個剃頭匠合作半世紀這家理髮店在興化市垛田鎮蘆洲村一條小巷子裡,店面還保留著上世紀八十年代風貌。
  • 84歲老漢能給自己理髮 使用的推子已有60年歷史
    84歲的李大爺,拿起已有60年歷史的推子,向記者展示他如何給自己理髮。□文/圖 本報記者 張玲玲於文博7月16日,網友「椿上風」在朋友圈發消息:80多歲的老人能自己給自己剃頭,真令人佩服。更稀奇的是他理髮用的推子,已經有60年的歷史了,為老人家三代人理過發!「林間」:太厲害了,給老人點讚!「西洋船長」:想知道老人和推子的故事!「茉莉花開」:什麼推子能用60年?質量該有多好啊!
  • 百年南昌大學,半世稀土情緣
    近日,江西日報以《百年南昌大學 半世稀土情緣——從稀土產學研用看南昌大學的服務貢獻度》為題報導我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南昌大學辦學歷史近百年稀土研究已半世在稀土的產學研用上有何地位?
  • 百年南昌大學,半世稀土情緣
    近日,江西日報以《百年南昌大學 半世稀土情緣——從稀土產學研用看南昌大學的服務貢獻度》為題報導我校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談稀土,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贛州,那是「稀土王國」;是包頭,那是「稀土之都」;談稀土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應用,那一定有南昌大學!
  • 馬來西亞63歲中醫考取博士 堅持「活到老 學到老」
    63歲的許海在馬來西亞新山士姑來皇后花園開業經營中醫館,從最初的治療皮膚問題,到如今的治療骨科、醫治不育不孕,都是許海在不同年齡進行不同專科專研所得到的「學」與「術」。  他說,「我想一生中磨好一把劍,這把劍說的就是要將中醫藥精髓學得更多,再將它用在臨床看診上幫助病人,我的博士導師徐力說過,『病人以生命託付予醫師,身為醫師必將全力以赴』,這句話,我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