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17:56:42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
十月秋雨連綿,不少人只願意呆在家裡。可在北碚區紅巖社區裡有個便民理髮攤,攤主並未因此「偷懶」,八旬老者依然每天提著理髮工具,一壺熱水,一把座椅.....在榕樹底下靜候著顧客,他就是「剃頭匠」薛理龍,固執堅守在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在追求時尚與美麗的今天,他拿著老推子為老夥計們理髮,慢慢的也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故事:演繹著與一把「63歲」老推子的半世情緣。
△薛理龍用剃刀修面
學藝:
第一位顧客收費5分錢
一把老推子、一把梳子、一把剃刀、一把剪刀,只用二十多分鐘,薛理龍就能修剪好一個利索的髮型。10月24日上午9點,在北碚區紅巖社區一個院壩裡,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見識了老匠人的手藝,整個理髮的過程,他的雙手穩健如山,一絲不抖,完全不像已是八旬的老人。
薛理龍今年81歲高齡,鬚髮皆白而臉色紅潤,剪髮時帶著一副黑框眼鏡。「我老家在江蘇揚州,16歲那年到無錫,跟著表兄學習了這門手藝,到如今已63個年頭。」薛理龍回憶,他經歷過剃頭匠的風光,也見證了這項老手藝的沒落。
△薛理龍理髮的老工具
記者發現,理髮攤的物件同樣寫滿歲月的痕跡,地上擺著個塑料外殼的熱水瓶,放著木製雕花理髮椅。經年累月,厚厚的板材裂開了數道細縫,被薛理龍用綠色的口袋蓋住了,而四隻椅腳上崩起的鐵絲早已氧化變黑,一旁臉盆架的隔層上依次放著幾樣理髮工具。
薛理龍告訴記者,他跟著表哥學了一年就出師,帶著一把凳子和剪髮工具,在無錫走街串巷給人理髮。那時就相當於一個實習生,給人剃髮、修面只收5分錢,當時有門店的普通理髮店收兩三角一人,高級理髮店要收5角一個人。
時隔多年,如今薛理龍在梧桐樹下的理髮,也只有一把椅子,熱水從水瓶裡倒.......時光似乎停駐了,薛理龍手裡握著的老推子雖沒有了金屬的光澤,卻是他從學剪髮時收費五分錢到如今三塊錢的見證,他一直用著的這把手推剪,陪伴見證了他63年的歲月。
△薛理龍用了63年的老推子
63年的推子、缺齒的梳子、老舊的剪刀......在薛理龍這裡隨便拿出一樣,都是幾十年來的「老古董」。隨著時代發展,已經很少能看見這種手推子剪髮,這不只是一門技藝的消失,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
△薛理龍使用的理髮老工具
守藝:
老伴和同事讓他剪髮練藝
1958年,薛理龍已經「實習」當了兩年的剃頭匠,可微薄收入讓他停止了擺流攤,收起了手推子。為了早日成家立業,他走進了收入穩定的無錫動力機廠。1965年,隨著兩千多位無錫職工響應國家號召遠離家鄉支援內地建設,他也隨遷來到了重慶,定居在北碚縉雲山下,便在紅巖機器廠幹了半輩子。
「學會了的手藝,要舍下,很難。」薛理龍說,在廠裡工作那會,要好的同事知道他會理髮,下班後和周末,手推剪便還會常握在手,在家幫忙給同事們理髮,但從來不收一分錢。在理髮攤一旁的老伴,75歲的車如芳滿臉歡喜的說:「他也給我剪了50多年的頭髮,在家裡想什麼時候剪都行,結婚這麼多年難去一回理髮店。」
△中午煮好飯,老伴車如芬來喊薛理龍回家吃飯,幫忙收凳子
就這樣,薛理龍的手推子才沒鈍,手藝越發純熟。他打趣說:「這得感謝大家的信任,讓我這手藝經常練著,才沒能生疏。」2012年,退休在家的薛理龍這才有了底氣從廠友的手裡,接下如今這個理髮攤,重操舊業,又當起了拿著手推子的「剃頭匠」。
薛理龍口中提及的廠友叫侯永楨,今年87歲,採訪當天,他就是理髮攤上的第二位客人。「公公年輕時,在上海跟著他叔叔學的理髮,退休後,應廠裡退休老友請求,92年開始便在這梧桐樹下擺起了理髮攤,主要就是為了方便老人們,起初就是義務服務不收錢,後來老友們看著也辛苦,便主動要求收費,從當時1元到如今的3元。」侯永楨的兒媳婦孫蓉告訴重慶晚報記者說,後來上了年紀體力不支,公公才找了可靠的薛大爺「接棒」,用了20幾年的老物件全部交給了他,這才讓理髮攤在社區堅守服務了26年。薛理龍的老手藝守了下來,與手推子的故事未完待續。
81歲的薛理龍正在為87歲的侯永楨理髮
守心:
剪不動那天才放下老推子
如今,找薛理龍理髮的許多老顧主也都是退休前一個工廠裡的同事,歲月長久,這些人都已經當上了爺爺、曾祖父了,可是還愛找薛理龍剪髮、修面。同小區81歲的李榮田就是其中一個。他說:「就是看中了他們一身『老把式』,每次剪髮、修面都整得很利索,看起來特別有精氣神,還是便民價格3元一次。」
△顧客理完髮,主動給3元
剪髮、修面、剃鬚......每個步驟薛理龍都認真細緻、一絲不苟。別看他已經81歲了,但手卻還很穩當且靈活,只見他把面部塗滿肥皂沫後,用鋒利的剃刀在顧客面頰和下巴上飛快剃刮。他說:「理髮這個行當就是講究個「細」,稍一閃失刮破臉時有發生,用心是關鍵。」
在採訪中,記者看見臉盆架上放有一把電動推子,但薛理龍還是習慣使用手動的。「老推子帶在身邊用了大半輩子有感情,鈍了就自己磨一磨照樣用。」薛理龍說,遇上天氣好理髮老人多時,以及每次去義剪,用手推子手腕酸軟吃不消時,才會偶爾用一下電推子。
薛理龍收攤後把理髮凳子、臉盆架放在現紅巖社區老年活動室
紅巖社區副主任告訴記者說:「每次紅巖醫院外出為老人義診時,薛佬也會跟著去義剪,今年他已經去過了三次。同時,社區裡有下樓不方便的老人要理髮,他也會帶著老推子上門服務,也是一樣的價格,溫暖了不少人的心。
「家中四個女兒,孫子大了也都不用帶,老伴就是在家閒不住,他說剪髮也是鍛鍊身體。」老伴車如芳說,每天早上7點,他就會帶著理髮工具,提著一壺熱水,用來修面軟鬍子。一上午時間就這麼在院壩理髮消磨,下午就陪她種種菜、打打牌、下象棋打發時間,日子就這麼一天一天過。
春去秋來,從青絲到白髮,63年裡,薛理龍一直手握著老推子,想法設法守著老手藝。「我有退休工資,現在每天擺攤剪髮不為掙錢,就為消磨時間和活動身體,更是為守住老推子的手藝,守住老侯傳遞的這份愛心,讓社區裡的老人理髮方便。」薛理龍說,手裡的老推子,他暫時還沒有打算放下,或許要等到自己眼睛看不見了,手不能動了,身體條件不允許,到那時才會放下,和他一起真正「退休」吧!
△薛理龍老兩口正在吃午飯,吃的蔬菜基本是自己種的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陳英 文/圖/視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