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時間 7月1日至5日探訪地點 中山路南京美發美容店
中山路上的南京美發美容店,始建於1936年,距今已經有將近80年的歷史,可以算是青島存在至今最老的理髮店。「在最鼎盛的時候,我們在中山路片區有6家分店。」南京理髮店中山路店經理陳金山回憶著昔日的輝煌,「那時候門庭若市,尤其是過年的時候,門口都要排很長的隊,得等到年三十下午三四點鐘才能關門。」他告訴記者,曾經能在「南京」這種理髮店當理髮師,比當公務員還難。
現在,輝煌已成追憶,而如何生存則成了一道必答題。
像回到上世紀80年代
「這裡的時間走得特別慢」
張彥是南京理髮店的老顧客,已經光顧這裡25年了。「以前,這裡的理髮師經常參加全國的比賽,都是拿大獎的,手藝很好」。然而到了上世紀90年代,「南京」的生意卻日漸冷清,顧客以中老年回頭客為主。
市政府東遷加上幾次中山路的改造,讓這裡的人流變得越來越少。現在只剩下中山路和雲霄路上的兩家店了,兩家店的經營狀況差不多,除了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年輕人,店裡的絕大多數是像張彥這樣的老顧客。「現在的人比那時候少多了,來這的基本上都是40歲以上的人。」張彥告訴記者。
楊師傅今年41歲,每天早上9點,她都會乘坐公交車從東部前往位於中山路上的南京美容美髮,開始一天的工作。41歲的她,是這家店「最年輕」的理髮師。
「這裡的一切都跟上世紀80年代一樣。時間仿佛走得特別慢。」陳金山經理對記者說。
不變難敵萬變
「缺乏行之有效的對策」
除了受中山路整體客流減少的影響,從90年代開始,經營更為靈活和頗具個性的大量個體私營理髮店雨後春筍般出現,使「南京」這種老牌國營店鋪受到嚴重衝擊。
一方面瓜分了大量的客流,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讓「南京」最為驕傲的品牌價值——各種各樣的全國技能比賽冠軍。「現在都沒有那種比賽了,顧客也就不那麼在乎了。」店長說。然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南京」似乎沒有採取多少行之有效的對策。
「現在的理髮店都是理髮的一個人,卷頭髮的一個人、洗頭的一個人,我們還是過去那種洗剪吹一人包攬。而且還和幾十年前一樣,男顧客由男師傅理髮,女顧客則交給女理髮師。」陳金山說。
26歲的周女士在中山路附近工作,她曾經在同事的推薦下去南京美容美髮感受過,然而她的消費體驗卻並不好。「這家店還是比較適合中老年顧客,現在年輕人追求時髦,對理髮師、理髮店的裝修與服務等都很挑剔,南京理髮店在這些方面沒有優勢。」周女士說。
不過南京理髮店工作人員夏先生卻另有一番見解,他認為理髮行業的市場早就高度細分了,「南京」要做的就是堅守住老顧客。「我們為什麼沒有上彩漂、挑染這些項目,一些頭型也都很老,主要是我們的顧客群不需要那些東西。我們就是想做一個純粹的理髮店,你要是多拿40塊錢去讓那些新興的理髮店剃鬍子,人家也不見得給你剃呀?」
難招新技師
「很多技術好的人都走了」
然而這些不變,真的能適應市場的改變嗎?
「很多技術好的人都走了,自己去開店了」張彥說,原來中山路上這家「南京」是有兩層的,現在因為客人太少,上面那層也不用了。店員不斷的流失,卻沒有新的人員補充進來。現在中山路上的南京美容美髮,只剩下四名理髮師了,而且都是四五十歲的年紀,究其因是工資沒有吸引力,年輕人招不來。
關於南京理髮店的未來,記者曾想採訪他們的總經理張立榮,但可惜他人在國外。辦公室工作人員夏先生表示,「顧客群體就這麼大,我們不需要招新人。雲霄路上的店這兩年倒是找了幾個新來的,都是30多歲左右。」夏先生說,南京理髮店一直堅持國營企業的運行模式,五險一金、年假之類的東西一概不缺,理髮師傅也是早九晚六的上下班,這些東西是很多個體理髮店無法保證的。他認為,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理髮店,「南京」做下去,「應該沒有問題」。
連結
部分「老字號」靠出租維持生計
在記者的走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在中山路,還有一批老字號甚至不能像南京理髮店這樣靠本行餬口,只能靠吃租維持。
青島打字機商店的老闆韓家楹對記者坦言,這家1923年成立的小企業目前的狀態就是在等著僅剩的十名老員工退休。1997年,這家公司為了應對困局,另外成立了青島久力辦公設備有限公司,銷售複印機、印表機等現代辦公用品,並在電子信息城租賃店鋪企圖吸引更多的客戶,但這種努力還是以失敗告終。
「你能相信嗎,現在我們公司每年毛利五萬!」韓家楹有點自嘲似的對記者說。而設在電子信息城的店鋪,也早已因為付不起房租又撤回了中山路老家。打字機商店的一樓和二樓早已經租給某品牌鞋店和某快餐企業,而連接曾經壟斷青島市打字機銷售的打字機商店與中山路的,只有二樓快餐店的一個不起眼的小門。
在這種境遇之下,能不能保住 「老字號」這塊牌子已經不是一些企業管理者最關心的問題,慢慢的送走一批老員工,等到老字號的房子空出來,再以每年幾十萬的價錢出租給那些希望在中山路掘金的人,成為他們不願意明說的想法。但是,以中山路商圈目前吸金能力逐年減弱的態勢,租金收益又能紅火多少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