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在電視、博客裡賺名氣的"名嘴"們,忽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近日,一份針對多位股評"名嘴"的預測成功率數據在網上流傳,根據這一數據,一些在股民群體中頗有影響力的財經界人士,其預測命中率連50%都不到;與此同時,有專業媒體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一些常在股吧或論壇裡發帖的"民間高手",其預測命中率高達90%以上,遠超專業"名嘴"。
難道當真如網民們嘲諷的那樣:聽"名嘴"放炮還不如信算命先生?
"名嘴"們紛紛落馬
最早對"名嘴"們的預測成功率進行統計的媒體是廣州的《新快報》。
該報社記者根據2006年以來股市走勢的關鍵點,與財經專業人士的預測進行比對。被調查的"名嘴"中,有被網民評為"空軍司令"的侯寧、謝國忠,也有葉檀、水皮等媒體中人,還有時寒冰、花榮等股評名家。從統計結果來看,這些"名嘴"的預言命中率通常只有40%左右。
從三年預測命中率的排行來看,時寒冰和葉檀均為44%,水皮為40%,居於前列;而侯寧和謝國忠的命中率分別只有39%和38%。平時很少吐露驚人之語的股評人士花榮,沒想到命中率更高,根據本周剛剛發布的數據來看,其三年來的預測命中率高達60%,三句話裡有兩句能夠應驗。
該數據出爐後,引發了"名嘴"和股民之間的爭執。命中率偏低的侯寧不久前就曾自我辯白,"預測股市一開始只是我的業餘愛好",他強調自己是"一個願意呆在書房思考問題的平民學者"。但是股民們並不買帳,有人甚至譏諷說,記者已經給他留了面子,因為如果以今年的行情來看,侯寧的命中率恐怕為零。
在財經媒體當中,這些數據也引發了一定的效應。比如7月中旬被統計的國金政權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因為命中率只有27%,因而被媒體戲稱為"基本不靠譜"。還有一家電視臺的財經節目主持人在與嘉賓對話時提到,有些經常在電視上拋頭露面的證券分析師,可能命中率連20%都達不到。
民間"高手"在湧動
即使預測命中率高達60%的花榮,在民間"高手"面前也要敗下陣來。
就在針對"名嘴"們的統計數據引發爭議的同時,一些民間"股神"因為奇高的預測命中率,而引起了股民的重視。不久前在深圳落幕的一次預測大獎賽中,非專業的民間人士把各大券商的專業研究員拉下馬來,而其對上市公司業績預測的準確度,居然高達90%以上。
近期上線的鳳凰網"優股社區"中,也冒出了一堆預測"高手"。根據其8月26日公布的統計數據,有8人對股票漲跌的預測準確率在99%以上,其中排行首位的網民在9天內預測15次全部命中,而8月26日當天74隻漲停板股票中,有39隻被股民成功預測,其中17隻甚至提前一天就被"高手"看中。
通過論壇、股吧、博客崛起的網上"名嘴",如今也擁有了大批的"粉絲"。比如作為資深投資者的朱建中,其以網名"御賜財長"(又名"空空道人")開設的博客,兩年來點擊率已經超過6000萬,特別是他在博客中進行的"大盤直播",每個交易日都能夠引來眾多散戶"圍觀"。
還有些網上"名嘴"因為故弄玄虛也能博得觀眾喝彩。例如論壇中的"憨陀",以繪製大盤走勢圖作為預測的手段,美其名曰"推背圖",幾乎每天都能登上論壇首頁。另外,網上"名嘴"們大多善於賣弄文學水平,搬出諸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之類的詩句,至於該當何解就見仁見智了。
專業資質不如"名博"頭銜
專業"名嘴"在預測命中率上敗給了民間"高手",已經造成了不小的影響。有網民甚至提出,"命中率不到80%的,今後我一律不看不聽。"如果按照這一原則,專業"名嘴"們恐怕連飯碗都很難保住了;還有人建議"屏蔽"掉名嘴們的言論,免得禍害散戶們"找不著北"。
不少網民甚至認為,"名嘴"們恐怕連街頭擺攤的算命先生都不如,因為股票漲也好跌也好,隨便蒙一個也能有50%的機率,如果"名嘴"們的命中率連一半達不到,那還不如乾脆閉嘴不說。甚至有人開玩笑說,讓從來沒玩過股票的人來猜漲跌,命中率可能都要更大一些。
"名嘴"們公信力的缺失,反而成了民間"高手"們越俎代庖的機會。比如在各家電視臺的財經類節目中,打著"名博博主"、"資深散戶"之類頭銜的民間"高手"們,上鏡的次數明顯多了起來。和原先的"名嘴"們相比,民間"高手"們說"股"論道的嘴上功夫似乎一點兒也不示弱。
早在三年前,證監會和廣電總局《關於規範證券投資諮詢機構和廣播電視證券節目的通知》中早有規定,聘請個人擔任嘉賓播發諮詢信息時,應對其是否具有證券投資諮詢執業證書,或其執業證書是否有效進行審查。但是不少民間"高手"在螢屏上侃侃而談的同時,卻並沒有亮明其是否持有執業證書。
也許對於股民而言,執業證書遠不如高手們自封或他封的各種頭銜更好使。資深證券分析師葉弘就曾遇到這樣的尷尬:當他做客北京某財經節目時,電視臺編輯為其亮出的身份是"著名財經博主";當他提出異議,聲明自己是"註冊分析師"時,沒想到編輯直接答覆他:"財經博主比分析師好!"
諾獎得主命中率才54%
在專家被質疑、外行被抬舉的轉換遊戲中,面對引發是是非非的預測命中率數據,究竟是誰搞錯了?對此有參與命中率統計的媒體人士撰文指出,作為個體的股評家,對於大市和個股的判斷總會受到個人水平、突發事件等因素的影響。股市風雲變幻,"名嘴"不可能永遠正確,關鍵是我們應當如何聽他們說話。
對此有券商分析師指出,股評只是一根"拐杖"而已。雖然"名嘴"們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論據,但這只能提供一種參考,而不能替代投資者決策,信也好不信也好,投資者對於市場的把握,依然來自於自身的判斷和研究;理性的做法還是那句老話--"兼聽則明"。
一些理性的股民,則對於統計預測命中率的實際意義產生了疑問。有股民在跟帖中提醒說,即使是像花榮這樣命中率達到60%的"名嘴",也曾經有過虧得"血本無歸"的慘痛經歷;依據命中率來為專業人士的水平來劃分三六九等,本身何嘗不也是一種對數字的過度迷信。
值得注意的是,活躍在博客或論壇中的民間"高手"們,已經引起了監管部門的重視。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本周在接受《證券時報》採訪時提到,"名人開博"發表對經濟問題的見解無可厚非,但若帶有薦股性質且以此進行牟利,就會涉及到對其是否開展證券投資諮詢業務的界定問題,需要接受監管。
說到預測命中率,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就曾經因為準確地預測到金融危機的發生而名噪一時。但是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坦言,自己曾在美國生產力的復甦和美元是否會貶值的問題上"犯過傻"。這位公認的"預言大師"自稱預測命中率只有54%,但他意味深長地說:"作為經濟學家,能做到50%預測命中率就相當不錯了。"
責任編輯:任鑫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