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又到了一年演出旺季,瀏覽網上演出信息,打著明星旗號的話劇佔據著顯要位置。相比往年,今年的明星話劇似乎來勢更兇猛,華少、金星、劉曉慶等更多明星登上了話劇舞臺。明星們為何扎堆演話劇?對話劇市場有何影響?成為多家媒體的關注對象。本欄目特就此話題擷取了部分媒體觀點。
明星話劇:娛樂有餘藝術不足
這些年來,影視明星和娛樂紅人涉足話劇舞臺已不是什麼新鮮事。表面上看,明星話劇為話劇演出市場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因為隨著越來越多的演藝明星走上話劇舞臺,越來越多的「粉絲」也因此走進劇場為話劇買單。但是否可以藉此斷定明星話劇就是話劇的未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方面,衝著明星走進話劇劇場的觀眾是來看明星,而不是來看話劇的,他們因明星而走進劇場,也會因明星而遠離劇場。另一方面,術業有專攻,這個道理在極為強調演員表演功底的話劇中更是顯而易見,明星們能在臺詞以及表演等方面過關的並不多。
或許,把明星話劇簡單地貼標籤、畫紅線,絕對地判定明星演不了或演不好話劇,似乎都有失公允,畢竟在話劇舞臺上大放光彩的明星時有出現。但如果覺得明星就一定是優秀的話劇演員,這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起用明星,這是話劇的賣點與看點,但是話劇市場過度依靠明星肯定是不健康的。培養話劇觀眾,需要的是更多好的劇目、更合理的價位、更客觀冷靜的評論和宣傳,而並非花高票價去近距離目睹所謂「明星」在舞臺上的娛樂秀。明星無疑能提高話劇的娛樂性,但話劇還有它更為重要的藝術性。
頻繁邀請明星出演話劇的現象從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目前話劇精品難出,只好通過所謂的名人效應來保作品的現狀。說到底,明星只是話劇舞臺藝術的一種表達手段,而不應成為決定性因素。謀求話劇藝術的長遠發展,除了外在形式上的突破,更應把精力投入到話劇藝術本身。(來源:《中國藝術報》)
明星是話劇的稀缺資源
之所以明星們這兩年來紛紛轉回頭另眼看待話劇舞臺,一是他們賺到了足夠的錢,二是想在話劇舞臺上找回一點演戲的尊嚴,或者形容得更好聽些——追求。話劇市場近5年的發展速度極快,觀眾和媒體的注意力朝話劇傾斜,同樣也引發演員們的注意。劇場熱了,觀眾多了,捧場的聲音響了,作為角兒的他們,怎能不站在視線焦點處?
對製作人和演出商而言,明星加盟固然有拉高成本的風險,但更多的是增高的票房。戲做得愈來愈多,明星演員就成為市場上新的稀缺資源。一部戲要想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僅靠劇名怪異是不夠的,僅靠普通話劇演員和電視主持人或者導演也是不夠的,必須藉助金字塔頂的超級大腕「震懾全場」。
一旦擁有一流大腕這種稀缺資源,生產出的商品價值就提升很多。北京巨龍在製作話劇《風華絕代》時,採取「先賣後排」的方式,把剛剛有劇名和演員的空殼項目拿到演出交易市場上去競價。靠著明星的加盟,《風華絕代》在全國賣出了百場演出,話劇還沒開始投入,就先有產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當大腕們的「戲劇追求」和製作團體的「經濟利益」一拍即合,那些紛至沓來的大腕戲也就好解釋了,唯一讓人疑惑的是,大腕戲真的比專業演員演的話劇好看嗎?(來源:《申江服務導報》)
(蘇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