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周濤出現在話劇《情書》北京分享會的舞臺上時,年輕粉絲爆發陣陣尖叫聲。粉絲喜歡稱呼周濤「周甜甜」,他們富有愛意地調侃她永遠一副「話筒在手,天下我有」的樣子。
大家認識周濤,起點是那些年除夕,她擔任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主持人。2016年周濤從央視離職,調入北京演藝集團擔任首席演出官。淡出公眾視線許久後,再次站到聚光燈下,周濤是話劇《情書》女主角。
《情書》由央華戲劇製作出品,俄羅斯國寶級導演尤裡·耶列明執導,是一部表現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人情感面貌的作品,近期已完成全國巡演。這是今年50歲的周濤首次出演舞臺劇——主持春晚17次後,周濤正式「畢業」了,卻又做了一回戲劇舞臺的「新生」。
「主持和話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藝術門類。主持人始終表現的是你自己,是作為『周濤』的主體和觀眾進行溝通;而話劇演的是另外一個人,我是那個叫路佳佳的女孩,要變成角色。」採訪中,周濤屢屢提及話劇與主持的差異。
其實戲劇世界對於周濤並非一張白紙,當年考入北京廣播學院之前,為了備戰藝考,她曾有過一段學戲劇的經歷。「為了考大學,高中班主任無端認為我很有藝術細胞,應該學藝術。班主任跟我的爸爸媽媽談,談到第三次爸爸媽媽才把這事兒當真,我就跟著老師學了半年。」但後來周濤並沒參加影視類藝術院校的考試,就順利被北京廣播學院錄取,開啟主持人生。
「命運安排你在那個時間作了選擇。但特別幸福的是,在某一年、某幾十年之後,我還能找回到當初那個夢想。」周濤說這一句話時,身旁的《情書》男主角孫強忽然對記者補充道:「這是一位被主持人耽誤的優秀演員。」
周濤低頭羞澀笑著,一個勁兒搖頭擺手,說「沒有沒有啊」。
話劇《情書》的故事開始於1975年北京某中學初一的課堂,男女主人公通過一張張小紙條傳遞懵懂的情愫,女孩寫給男孩:「我現在想回答欠你最久的那個問題——我沒有不喜歡你,全北京,除了我爸,你是我最喜歡的人。」
往後的40年間,男女主人公一個留居北京,一個遠赴海外,各自成家立業,堅持用書信聯絡,相互扶持著度過漫長又短暫的一生。男孩女孩對純粹之愛堅守到暮年,「話劇新人」周濤也一口氣從少女演到老人。
100多分鐘裡演完40年,時間跨度長,跳躍度大,演員要帶領觀眾瞬間闖進與年齡相配的情緒。有觀眾評價,50歲的周濤駕馭「少女感」毫無壓力。周濤表示,這齣「演進式劇」從13歲進入時,她和孫強沒有刻意表演小孩,主要依託劇本給他們的臺詞範本,以及導演提供的情境,抓取小孩的狀態,等演到契合當下年齡段時則越來越輕鬆。
周濤對「路佳佳」這一角色的投入之深顯而易見。在分享會的現場,當主持人請周濤讀一段劇中「情書」時,周濤一改正常說話的語音語調,迅速開啟角色所處的時空情境。
那是「路佳佳」生命垂危時的最後一段話,周濤朗讀的聲音與神情,也隨之變得蒼老、疲憊而深情——「紐約有一位華人作家,他寫過一首詩:『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他叫木心,我雖然不認識他,但也許我曾經碰到過他:一個中國面孔的老紳士,安靜地坐在街心公園的長椅上。」
「為什麼我覺得舞臺劇有魅力?因為舞臺劇每一場都在進行動態調整,每一場狀態不一樣,很有意思,永遠有提升空間,而影視劇一次成片後就沒辦法修改了。」回顧《情書》排練、演出這一路,周濤感覺自我突破貫穿了95分鐘全程。
「我很習慣在舞臺上拿著話筒、戴著耳麥和大家交流,之前也在春晚演過小品,畢竟春晚同時會有十幾億人看,我都能拿得下,劇場應該沒有問題。但等我真正走進劇場後才發現我錯了,每一個藝術門類真的有它非常獨特的屬性,每一句臺詞都很難,只有每一句都對,整個人物才對。」
前期演出過程中,周濤備感焦慮,演了五六場後才稍微鬆弛一點,慢慢靠近角色。孫強告訴記者,他和周濤的日常交流狀態,是一場戲演完還沒過5分鐘,就開始討論哪裡不對,該如何改進。「見面周濤不聊創作好像都是不對的事情,兩個月一路聊角色理解,一路演過來,才走到今天」。
離開央視後,周濤接到過一些影視劇片方的邀約,出演母親、女導演等角色,周濤的回應是——「我這個年紀的女演員,都退幕後了,我怎能再出道呢?而且那也不是我的方向」。
今年以話劇演員身份亮相,讓公眾驚喜。周濤從不掩飾對央視主持人生涯的感念,她還會在除夕習慣性看一眼時間默念爛熟於心的流程,還能清楚記得解說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一位同事辛苦搬來電風扇驅散悶熱的善意。但無論處於哪種身份,周濤都很享受當下的年齡和狀態,她認同自己的選擇,這條路才走得更加從容,更加隨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