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1日11時45分訊(李卓君)「知行合一,陶!行!知!」昨(31)晚,在重慶市話劇院抗建堂,來自重慶市育才中學校、重慶大學的師生和重慶市話劇院的專業演員,為觀眾帶來大型原創話劇《陶行知在重慶》首場試演,用舞臺藝術形式演繹一段熱血沸騰的教育救國故事,獲得了高度評價。
該劇講述了陶行知在1939年至1946年期間,於重慶創辦主要招收難童的育才學校,並為維持學校四處奔波,不畏權勢,「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以「愛滿天下」的情懷推行教育、培養人才的故事。
該劇由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和中共重慶市九龍坡區委宣傳部指導,重慶市育才中學校和重慶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出品,重慶市話劇院友情支持,歷時兩年精心製作而成。
大型原創話劇《陶行知在重慶》首次試演獲得成功 重慶育才中學供圖 華龍網發
陶行知請村民來當生物老師 周濤 攝
陶行知拿出四顆糖獎勵學生正義仁心、知錯能改 周濤 攝
兩個首創:中學與大學、教育界與文藝界聯合打造大型原創話劇
陶行知的「四顆糖」故事;邀請村民當生物老師;多次籌救濟款而不得,內心彷徨掙扎;知行合一帶領育才學校師生開荒自救;與少年陶行知對話初心等場景在演員們的表演下,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晚的首次試演獲得了高度的好評。
觀劇專家紛紛表示話劇用靈動的方式,真實演繹了陶行知在重慶的重要活動,通過舞臺藝術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傳播給更多人。
更令人驚喜的是,《陶行知在重慶》創造了兩個首創,一是中學和大學聯合打造大型原創話劇的首創,二是教育界和文藝界合作打造大型原創話劇的首創。
「一所全國知名的名牌大學和一所全國聞名的陶行知先生創辦的中學聯手打造一部謳歌偉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話劇,這是教育界對教育家的致敬,非常有意義!」在該劇首次驗收時,重慶市劇協專家這樣說到。
「要特別感謝重慶育才中學,以學校的身份作為出品方打造一部時長1個半小時的大型原創話劇,促成教育界與文藝界的深度合作,很有魄力!最重要的是將重慶特有的陶行知體裁搬上了話劇舞臺,難能可貴。」該劇導演、重慶市話劇院青年導演謝瑩感嘆道。
陶行知籌救濟款受阻 周濤 攝
陶行知因籌不到救濟款而萬分心痛 周濤 攝
陶行知內心各種聲音在爭鬥 周濤 攝
陶行知與少年陶行知談天 周濤 攝
演員年齡、專業跨度大,採取多種舞臺手段協調兼顧
成功的背後是辛苦的付出。在排練之前,劇組特地前往合川、北碚、紅巖村,重走陶行知辦校之路,參觀陶行知紀念館,全面深入了解陶行知。
而由於演員年齡、專業跨度大,最小的是13歲初中生,最大的是60歲的專業演員,謝瑩和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表演系主任黃晟兩位導演採取多種舞臺手段來協調兼顧。
比如最開始的戲中戲,通過樣板戲的形式讓初中生多做動作,喊口號;而生活戲就讓孩子們自然點。兩種戲形成反差,反而更加流暢。還有幫助大學生消化人物角色,採用遊戲的方式讓他們融入劇中,專業演員也會就大學生的表演方式演戲。
排練過程中,為了照顧育才中學學生和重慶大學師生的學習時間,劇組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時間排練。重慶大學的師生每天從沙坪垻趕到育才中學參加排練,排練至夜裡11點。
「雖然辛苦,但值得!在不斷地打磨角色和排練中我們學習到了專業的表演技巧,更領悟到了陶老校長愛國愛教育愛學生的偉大情懷。」參與表演的育才中學學生說。
出品人、總製作人、重慶市育才中學校校長張和松講話 重慶育才中學供圖 華龍網發
主創團隊答記者問 重慶育才中學供圖 華龍網發
新聞發布會合影留念 重慶育才中學供圖 華龍網發
育才中學建校80周年,以自編大型話劇致敬陶老校長
「陶行知文化不僅是在當代,而且在很長遠的未來,它都是超前的、合理的、科學的。」當天上午的新聞發布會上,該劇出品人、總製作人、重慶市育才中學校校長張和松說。
他表示陶行知老校長「大愛、奉獻、求真、創造」的精神,是當代社會所倡導和需求的精神,也是一代代育才人賴以傳承的寶貴財富。學校希望通過話劇的形式,再現陶老校長的偉大情懷,進一步傳播和發揚他的精神。
2019年是陶行知創辦育才學校80周年,學校也想以這種特別的方式致敬陶老校長。
這齣話劇成功試演的背後其實還有一段長長的故事。
育才中學歷史老師、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周睿是《陶行知在重慶》的第一編劇、執行製作人。她介紹,劇本於2017年8月便已形成雛形,後來得到張和松校長和學校的大力支持。其間,張和松校長把他收藏的兩本古籍,陶行知先生創作的教育小說《古廟敲鐘錄》和一套《陶行知全集》拿給周睿研讀,希望她能夠好好打磨劇本,將其搬上話劇舞臺。
為了兼顧歷史真實和話劇形式,劇本在排練前修改了15次,多次邀請重慶市劇協的專家進行研討。排練的過程中,根據舞臺現場、導演、演員等的反饋,又與沙坪垻區文化館的第二編劇李月共同打磨了15次之多,才最終以現在的面貌呈現在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