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經歷】
1.1906年,15歲就讀內地會傳教士唐俊賢在歙縣小北街興辦的崇一學堂,開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
2.1909年,陶行知考入以美會在南京所辦的匯文書院博習館(即預科)。次年,匯文書院合併宏育書院更名金陵大學,從匯文書院預科升入金陵大學文科。
3.1914年,陶行知赴美國留學,先入伊利諾伊大學攻讀市政學,次年獲政治學碩士學位。
4.1915年,入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其間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觀點對陶行知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影響了之後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二、【教育實踐】
1.1917年回國,歷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教務主任等,反對「沿襲陳法,異型他國」。推行平民教育。創辦了曉莊師範。被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被郭沫若稱為「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宋慶齡也以「萬世師表」四字為陶行知紀念館題字。
2.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
3.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
4.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慶創辦社會大學,推行民主教育。
三、【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在陶行知看來,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他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熔於一爐。「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內容是「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陶行知認為,人們在社會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過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2.社會即學校
「社會即學校」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
3.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值得一提的是陶行知之前的名字是陶知行,後來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故改名陶行知。
四、【教育名言】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教育是立國之本。
3.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4.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5.活的鄉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長五穀。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衛。他要叫鄉村變為西天樂園,村民都變為快樂的活神仙。
6.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