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紮根婁底陶龕書院
為鄉村教育注魂、賦能、立根
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素有「北行知南陶龕」之說,如今,陶行知、羅輈重兩位教育大家的鄉村教育思想產生了新交集。
8月15日上午,「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鄉村教育研究中心」授牌儀式在湖南省婁底市陶龕書院舉行。這是南京曉莊學院建立的全國首家鄉村教育研究中心,旨在發揮自身專業與人才優勢,打造鄉村教育新型智庫,通過持續的智力輸出,為鄉村教育注魂、賦能、立根。
「鄉村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破解鄉村教育困境,關鍵是培養、留住一支優秀的鄉村教師隊伍。」南京曉莊學院陶行知研究院、教育研究院院長於松明教授表示。
據了解,南京曉莊學院前身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927年3月創辦的「曉莊試驗鄉村師範」,是我國鄉村師範教育發祥地,已為社會培養輸送了10餘萬名基礎教育師資和各類專門人才。陶龕書院由婁星區萬寶鎮原清江村黃良生創建,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於踐行陶行知、羅輈重鄉村教育思想,探索開展新時代鄉村教育實踐,為農民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基層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在全國產生了不小的文化影響力。
在此基礎上成立的鄉村教育研究中心,將實現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從而在鄉村教育發展和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我們希望將其打造成為鄉村教育研學實踐中心、學術研究中心、鄉村教師培訓中心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宣傳展示中心。」於松明介紹,雙方將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有效合作,大力弘揚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陶行知鄉村教育理念在新時代的發展方向,為廣大農村培養更多優秀的鄉村教師和鄉村教育工作者,為各地師生提供更優質的鄉村教育實習實踐基地。
在隨後召開的鄉村教育工作座談會上,雙方就如何進一步深化合作、更好地服務鄉村教育進行了深入探討,30餘名鄉村教師、農民代表、志願者各抒己見,踴躍發言。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但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獲取知識的渠道有限,大多只局限於學校。」鄉村教師聶瑤動情地說。因為從小生活在農村,對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有深切體會,她希望能夠藉助陶龕書院的條件開設「四點半圖書室」,供農村學生放學後學習和借閱圖書,幫助他們從書籍中汲取養分,用知識去改變命運。
除了對知識的渴望,農村學生還需要心靈情感上的關懷。聶瑤認為,在鄉村教育中,「愛」的教育思想尤其重要,「農村學生中留守兒童不少,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關愛,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她建議成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服務中心,邀請專業的心理教師作為志願者,關心、關愛留守兒童,傾聽他們的訴求,疏導他們的心結,幫助孩子健康茁壯成長。「這也是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教育理念在新時代的新實踐。」
同為鄉村教師的郭娟嫚也認為,由於家庭教育的缺失,農村學生更需要素質教育,而不應局限於學習成績,「應該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愛的,同時教會他們如何自愛,如何去愛別人」。
這些建議得到了曉莊學院陶行知紀念館館長朱曉春的支持與回應。他表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已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我們會在中心建立心理輔導室、心理諮詢室,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前來指導鄉村教師開展留守兒童心理教育,讓留守兒童享受到跟城市同樣好的條件、方法來解決心理問題,促進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鄉村教育中,安全教育尤為重要。這在陶、羅兩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陶龕書院志願者黃雄認為,農村留守兒童往往對風險隱患缺乏判斷力,極易導致溺水、火災、車禍等意外事故發生。就在8月14日下午,婁底市新化縣發生了3名學生溺水死亡事件。
為此,活動當天,研究中心特意邀請婁底市紅十字會救護培訓講師和婁星區藍天救援隊的志願者,現場為鄉村教師志願者上了一堂「溺水的預防與急救」課,傳授專業的溺水急救知識。
「如果溺水者陷入深度昏迷,就需要對其進行心肺復甦,要抓住『黃金四分鐘』,切勿錯過最佳施救時間。」課上,志願者深入細緻地講解了如何判斷危險水域,遇見溺水情況時如何進行救援與急救,並現場演示了心肺復甦的正確手法。
「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將貫穿研究中心工作的始終。」於松明表示,「我們會用好、用活這個平臺陣地,在鄉村教師培訓、鄉村教育課題研究等專業領域外,還將開展一系列公益活動,讓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在農村真正紮下根來。」
(通訊員 江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