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滋培:陶行知擇業觀的啟示 | 行知縱橫

2021-02-23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副主編,「大成陶書」副總編輯,成陶新媒體總監,中國教育學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2019年成都市「好記者講好故事」優秀獎獲得者,策劃圖書《愛要大聲說出來》獲成都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志業不僅是人謀生的手段,也是人在責任感召下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源動力是堅定的信仰信念。陶行知先生是教育家,也是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在他辦學、教學,創新、實踐的過程中做出了諸多嘗試,尤其是在貢獻社會、服務社會的抉擇方面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

「人生為一大事來,丈夫志在探新地」「治學不求富,讀書不求官」就充分體現了他的擇業態度。「大事」是從個人角度提出,同時結合了個人需要、社會需要、國家需要。「新地」指無論選擇服務哪個行業,都需力求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推進,甚至墾闢出新的實踐園地。

1916年末,陶行知開始準備博士論文,因論文需要收集當時國內教育現狀的數據為支撐,無奈彼時他遠隔重洋,數據收集不充分,論文撰寫被迫擱淺。1923年,世界教育聯合會成立,大會邀請中華教育改進社參加,當時,陶行知已是改進社主任幹事。為了更好地參會,改進社對中國教育實況進行了一次較大的盤點,整理了大量有效信息,這些數據正是陶行知撰寫博士論文需要的素材,完成此論文他便可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那一年,陶行知正在推動平民教育,最終,陶行知在博士學位與教育救國之間選擇了後者。

陶先生畢生紮根教育,把自己的青春與生命獻與中國教育,其探新地、劈新理的精神值得敬仰。他把博士學位論文寫在了中國大地上,以解決問題為「畢業」,用個人所學智慧改變了當時中國民愚、民貧的現狀,拉開了近代中國教育改革的序幕,用改革精神與實幹精神破除了「唯論文」的痼疾,對我們今天「為畢業而論文」的現象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好課。

陶行知不僅踐行了自己對人生擇業的理解,也將此價值認知引渡到學生身上。在他的辦學與生活中,陶行知對很多人的「生命」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擇業,尤其是在學生面對兩難境遇時,他及時引導學生站在不同角度,讓其根據親身經驗與知識經驗採取有效方法與手段做出了選擇。

1921年夏天,陶行知為支援安徽學生爭取教育經費獨立的運動,到安慶作學術講演,那次演講改變了臺下聽眾操震球立志上大學成為有名望、有學問的大人物的追求。後來,考入清華大學的操震球在《新教育評論》雜誌上看到了陶行知發表的系列文章,知曉陶行知要創辦曉莊師範,改革中國鄉村教育。1927年,已是清華大學大二學生的操震球給陶行知寫信,表示願去曉莊學習。收到操震球的信後,陶行知回到:「您在清華學校,好比是天上的天使……現在要發宏願,放棄養尊處優,回到人間,過我們茅草屋的生活……」回信中,陶行知既說明了曉莊師範艱苦的生活條件,又言明了在曉莊師範的積極意義,言辭懇切,利弊分析得當。正是因為陶行知誠摯的態度,更堅定了操震球趕赴曉莊的決心,來到曉莊的操震球看到陶行知在田間地頭和農民打成一片,和農夫一樣下田種地,穿草鞋,挽褲腳,事事以身作則,這些都深深感染了年輕的操震球立志為一方百姓謀出路,做出成績來。1928年,浙江湘湖師範邀陶行知推薦校長,陶行知推薦了操震球出任,儘管操震球遠離曉莊,他卻一直在老師的指導下,於各地從事教育工作數十年,最終成為了一位出色的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一生不唯名,不唯利,只為民,他一生推崇服務社會、貢獻社會的高尚品質。他的擇業觀,以及他對功名祿位的認識,時至今日,對當代青年仍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摘自 |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學術指導)2020年6月刊/欄目:師陶筆記 

編輯 | 張競之

-END-

這是我們為你準備的第620次推送

投稿郵箱:cdstxzyjh@163.com

為成陶點讚👍

相關焦點

  • 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原標題: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為政之道,在於用人,興邦大業,在於人才。」陶行知先生一生辦過幼稚園、小學、初中、中等學校和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陶先生結合中國的國情,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形成一套獨特的人才評價機制。
  • 姚文忠:陶行知及其生活教育理論的現代價值——為慶祝四川省陶研會成立40年而作 | 行知縱橫
    毛主席稱讚陶行知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陶行知的人格精神和實際活動給予充分關注和支持;第二代領導進一步評價陶行知的貢獻,並主持成立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第三代多次講話和題詞,號召學習陶行知,推動全民素質教育;第四代強調學習陶行知對建立中國社會主義教育的重大意義,恢復了《生活教育》刊物。對於陶行知的肯定和重視,是我們黨明確而一貫的主張。
  • 《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陶行知教育小故事》新書發布會舉行
    《行知縱橫》記者 邱滋培 彭佳 9月16日,由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講話中,毛道生表示,該書驚豔亮相後,得到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會長朱永新,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法人代表陳洛,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楊東平,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原副會長姚文忠,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秘書長、中華教育改進社理事長儲朝暉,中國陶行知研究會中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振華等陶研專家和教育名流的高度認可和隆重推薦。
  • 周小璇:陶行知教育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現實價值 | 行知縱橫
    本文分析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同時指出了當下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應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鑑。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就是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認為生活包含著教育的意義,教育應當同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教育的目的在於生活,生活與教育兩者是密切相關的。社會就是學校。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延伸社會觸角,將社會知識延伸到學校中去,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加廣泛的學習空間,能夠學習更多的生活知識。教學做的歸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核心就是教學做合一思想。
  • 馬仕錦: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實效性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11月刊已面世 陶行知「小先生制」產生的時代背景 何謂「小先生」,陶行知是這樣說的:「生是生活,先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先生, 後過那一種生活的便是那一種生活的後生,學生便是學過生活的人,先生的職務是教人過生活。
  • 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以及求學的經歷
    13歲時,陶行知的父親因為吸食鴉片身體衰弱,家庭經濟狀況也因此變得窘迫,陶行知被迫輟學,回家務農.農閒時陶行知仍然非常愛好讀書,其父也儘自己所能來教育他,指導他攻讀儒家經典.父親的知識畢竟有限,很快就難以滿足陶行知的求知慾.後來,在親友的介紹下,陶行知又向當地著名的秀才和貢生求學,分別修習"四書和"五經".憑藉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四處求學這兩條途徑,陶行知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 學習陶行知,追求教育家辦學
    從歷史的角度,看看那個時代的教育家是怎麼辦學的,他們有哪些好的辦學經驗,可以給今天的教育家和校長辦學提供借鑑和啟示。我是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學生,畢業後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編輯《陶行知全集》,應出版社要求編輯了好幾年,其間逐漸對陶行知有了一些學習和研究,主要的體會有以下三點:由平凡到偉大的成長之路陶行知的故事是現代中國的經典故事,常說又常新。陶行知是中國農村的孩子、農民的兒子,1891年出生在安徽歙縣。
  •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不僅如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學說還廣泛傳播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多國,對這些國家的教育改革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作用。所以,日本教育史學家齋藤秋男教授就曾表示:「陶行知不僅僅是屬於中國的,也是屬於全世界的。」
  • 發現學生打架,陶行知是怎麼處理的
    近代中國教育史上最傑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出身書香門第,卻以農民自居:受過高等教育,卻致力於平民教育郭沫若視他與孔子齊名:「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西南聯大校長對他評價「陶行知的思想不僅是中華民族教育史上一支奇葩(那時奇葩的意思是美麗花朵,用來比喻優秀的作品或者非常出眾的人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幟」個人最欣賞的是他針對教育目標的創新:舊教育把培養「人上人」為目的,而陶行知則認為教育應該注重全面發展的
  •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們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被毛主席評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也曾說「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宋慶齡更是評價他為「萬世師表」。通過眾多名人對陶行知先生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知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對我們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這裡我們先選擇陶行知先生核心思想理論進行介紹。現在讓我們走進大教育家的知識世界。
  • 楊冬梅:行知精神對新時代教師德行修養的關照 | 行知縱橫
    在2014年教師節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有」好老師的四個標準,並三次引用陶行知先生的經典名言,充分肯定行知精神是教師學習的榜樣,是中國教育的榜樣。細讀陶行知先生文章,比照「四有」好老師標準,我深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在今天仍舊富有生命力。
  • 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原標題:公私分明的陶行知   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曾贊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後陶行知。」陶行知的人格魅力、思想風範,光照千秋、堪稱楷模。他只講付出不求索取,一生清貧;他公私分明,品格高潔,擁有寶貴的精神財富。「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他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這個人物及其教育思想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考點之一。陶行知的相關知識點在考試中考查的方式比較多樣化。比較常見的形式是單選題和多選題,時常也會讓考生論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相關教育思想比較多。很多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認為掌握這部分的知識很吃力。對此,今天就以時間為線索來梳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為大家的備考獻出綿薄之力。
  • 崔祖瑛:時代呼喚陶行知
    ,記者專訪了原中國陶行知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陶行知教育基金會發起人崔祖瑛先生。記者:今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誕辰120周年。由於各種原因,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不知道陶行知,甚至把陶行知讀成陶行(hang)知。請您簡要介紹一下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跡。崔祖瑛:陶行知生於1891年10月18日(清光緒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縣的一個清苦農家。他自幼聰明好學,免費入塾讀書。
  • 陶行知在今天的意義
    由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梅汝莉主持的教育部「九五」全國規劃重點課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新的突破。   該書實事求是地論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之間師承與揚棄的關係。
  • 徽州古城的陶行知紀念館,被譽為萬世師表,「行知」名字的由來
    穿過石坊就是古城最繁華的街道中和街,今天要去的就是中和街上的陶行知紀念館。徽州古城中和街上的陶行知紀念館,東眺問政山,南瞰長慶塔,西鄰許國石坊,北附崇一學堂,也就是陶行知少年就讀處。為了紀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現有安徽歙縣、江蘇南京、上海等三處陶行知紀念館。廳堂上枋是宋慶齡親筆題寫的「萬世師表」匾額,前面兩根獻柱上鐫刻的是郭沫若手書的陶行知遺教:「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兩邊書屏雕刻著陶行知的名言。
  • 陶行知一生公私分明
    原標題:陶行知一生公私分明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一生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陶行知在工作中經常告誡支配公款和管理財務的工作人員要「點滴為公」。有一次,周恩來和鄧穎超到育才學校檢查指導,陶行知招待他們吃飯。第二天,他告訴財務人員:「昨天請客一切費用,連酒菜飯食,滑竿船錢,都開在我的暫記帳上,並請立即清算,以便照付。學校經費不宜動用一文。」 為了工作方便,陶行知為自己縫製了一件「工作服」:上衣有兩個專用口袋,一個放公款,一個放私款。有一次募捐回來途中,車上人多擁擠,他口袋裡的錢被偷了。
  • 教育學博士陶行知
    眾所周知,教育學中我們學習了大量的人物思想,其中不乏像陶行知這樣偉大的教育家。1915年遠赴美國留學,並且師從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1917年為了祖國的發展,毅然決然回到中國進行教育改造。其後的時間裡,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為我國教育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的改革也成為今天我們教師招聘考試的重要考點。在此,帶領各位小夥伴一同回顧有關陶行知的考點。
  • 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長
    這些問題從有著長期校長工作經歷的陶行知身上或許能夠找到一些答案。為此,記者採訪了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管理思想與實踐及其當代價值研究》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張新平教授。  在實行校長負責制的今天,校長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人們圍繞一些有關校長的命題進行論戰。
  • 陶行知:一切為了平民教育
    由於當時西洋傳教士的傳教活動滲透到了中國農村,陶行知的父親成為基督教內地會歙縣的一個會員,其母得以在當地的一個教堂找到了一個幫傭的差事。這時,從外祖母家失學歸來的陶行知經常去教堂看望母親,幸運的他被傳教士英國人唐進賢慧眼看中,由於唐是崇一學堂校長,他主動邀請陶行知免費入學該學校。這一人生機遇,改變了陶行知一生的軌跡。這一年,他剛滿1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