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以及求學的經歷

2020-12-11 郭延濤說歷史

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字進昌,後改名陶知行、陶行知0%1892年11月11日生於安徽徽州歙縣.他的父親名叫陶長生,曾任徽州府休寧縣萬安鎮冊書(古代主管政府公文的職員),後回家經商種田,是一個鄉村文化人。

按照古代習俗,小孩到了6歲就要發蒙讀書識字.陶圖1-1行知6歲時因資質聰明,受到村中私塾先生賞識,免費對他進行啟蒙教育.此後,陶行知並沒有馬上進學堂,而是在家中隨父親讀書習字,接受傳統儒學教育.8歲時,進入萬安鎮吳爾寬先生開設的私塾做伴讀。

13歲時,陶行知的父親因為吸食鴉片身體衰弱,家庭經濟狀況也因此變得窘迫,陶行知被迫輟學,回家務農.農閒時陶行知仍然非常愛好讀書,其父也儘自己所能來教育他,指導他攻讀儒家經典.父親的知識畢竟有限,很快就難以滿足陶行知的求知慾.後來,在親友的介紹下,陶行知又向當地著名的秀才和貢生求學,分別修習"四書和"五經".憑藉父親的言傳身教和四處求學這兩條途徑,陶行知深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傳統學術基礎,為自己的知識體系建構做出了最基礎的鋪墊.正當陶行知在傳統文化教育體系中孜孜以求時,中國教育制度發生了巨變.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制度,與科舉制相伴的傳統教育制度也隨之解體.中國開始實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清政府和各省開始創辦新式學堂,形成了一種由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再到高等教育的新式學校教育體系.在此體系中,既有政府創辦的公立學校,也有教會創辦的私立學校。

在科舉制度廢除後,教會學校得到快速發展科舉制度廢除後,正值學齡階段的陶行知再也沒有必要專注於"四書""五經"了.為了獲得日後安身立命乃至建功立業的知識,必須改換門庭另闢新的求學路徑.當時的歙縣有一所教會學校—崇一學堂,這是一所相當於高小和初中低年級程度的學校.由於陶行知父親是基督徒,母親在這個學校做勤雜工,所以在1906年,陶行知得以進入該校就讀.崇一學堂作為一所教會學校,在文化特質上與傳統私塾學館有所不同.學堂裡既有傳統的儒家經典教學,又有語文、數學、西醫等新式課程,可謂新舊雜糅中西並存.陶行知在這裡學完了學堂的全部課程,其中語文、數學等學科成績優秀.陶行知在這裡所學的新知新學,是他生平第一次接受有別於傳統文化的異質文化。

從陶行知的課業成績來看,他對新學的態度是積極認可和接受的.崇一學堂時期的學習,對陶行知進行了初步的西學啟蒙,為他打開了窺視外部世界的窗戶,準備了一塊走向外部世界的跳板.l908年春,崇一學堂停辦,陶行知提前畢業.畢業後,他很渴望到更高層次的學校學習,可是當時公立學校收費頗高,陶家經濟困難,無力承擔這筆開支.陶行知只好遵循教會學校的程序,在崇一學堂老師的指導下,前往杭州投考同為教會學校的廣濟醫學堂.從後來陶行知在大學發表的文章來看他對學醫一直抱有興趣,加之在崇一學堂學了一些醫學常識,更加堅定了他學醫的理想.但理想很快被現實摧毀.由於廣濟醫學堂存在嚴重的宗教歧視,陶行知此時還不是基督徒,入校註冊後,發現學校在學習、生活各方面的安排上都存在歧視,三天後他就被迫退學.從此,陶行知放棄學醫的志向,但他對醫學的興趣仍然不減.此後,陶行知幾經輾轉,一度流落蘇州數月以尋找出路,但都沒有結果。

在這期間,他經過觀察思考,深深感覺到中國教育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新學盛行,新式學校在全國各地成為主流,要想到更高層次的學校學習,就必須學好英文.於是,他返回徽州,用一年的時間專心學習英文.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對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勢有較明確的認知,對新學也有濃厚的興趣並主動學習英文以掌握學習新知的工具,其知識結構、學習視野相較於私塾輟學時更為開闊1909年,陶行知進入金陵大學(今南京大學前身之一)預科學習,1910年9月,正式入讀金陵大學本科.在四年的本科學習期間,受時局影響,陶行知參加了一系列的政治活動和宗教活動,學習有所中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陶行知返回家鄉徽州,擔任徽州議會幹事,並參加了當地的革命起義運動,半年後才返回南京復學.雖然學業有所中斷,但陶行知各學科學習成績仍然優異.由於金陵大學也是一所基督教會學校,各學科課程計劃中均包含有較為系統的宗教課、宗教儀式等.於是陶行知便開始系統了解基督教教義,並在畢業前皈依基督教。

相關焦點

  • 教育家陶行知的個人經歷及思想小結
    陶行知,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更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民教育家。其寶貴的教育思想,不僅推動了當時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於當今這個時代而言,依舊有著十分寶貴的思想借鑑價值。陶行知出生於晚清時代,他見證了清朝的衰亡,也在紛亂的戰火中理解著人民的疾苦,感悟到教育的力量對人們精神層面的撼動要遠遠比肉體的醫治更為重要。
  •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我們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曾被毛主席評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也曾說「兩千年前的孔仲尼,兩千年後的陶行知」,宋慶齡更是評價他為「萬世師表」。通過眾多名人對陶行知先生的評價,我們也可以知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對我們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豐富,這裡我們先選擇陶行知先生核心思想理論進行介紹。現在讓我們走進大教育家的知識世界。
  • 杜威思想與陶行知思想的關係
    杜威思想與陶行知思想的關係在教師招聘考試中,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的觀點和美國學者杜威的觀點都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點,因為其觀點有其相似之處,容易成為備考過程中的易混點。所以這裡我們就兩者的思想上的聯繫進行解釋說明,便於大家理解記憶。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這個人物及其教育思想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考考點之一。陶行知的相關知識點在考試中考查的方式比較多樣化。比較常見的形式是單選題和多選題,時常也會讓考生論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相關教育思想比較多。很多考生在備考的過程中,認為掌握這部分的知識很吃力。對此,今天就以時間為線索來梳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為大家的備考獻出綿薄之力。
  • 教育學人物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經歷】1.1906年,15歲就讀內地會傳教士唐俊賢在歙縣小北街興辦的崇一學堂被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被郭沫若稱為「兩千年前孔仲尼,兩千年後陶行知」;宋慶齡也以「萬世師表」四字為陶行知紀念館題字。2.1932年起,先後創辦了「山海工學團」,「晨更公學團」,「勞工幼兒團」,首創「小先生制」,成立「中國普及教育助成會」,開展「即知即傳」的普及教育運動。3.1939年7月,在四川重慶附近的古聖寺為兒童創辦育才學校,培養有特殊才能的兒童。
  • 杜威&陶行知&杜威教育思想的比較
    可以看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培養目標不僅與杜威大相逕庭,而且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陶行知與杜威在道德教育上都主張與社會生活相聯繫,主張在行動中獲得道德知識,培養道德品質,但他們所採用的方法以及內容卻南轅北轍,毫無共同之處。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
    杜威的思想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陶行知的思想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二者都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繫,重視學生的實踐,但兩者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首先,兩種教育思想背景不同: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在美國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 陶行知在今天的意義
    由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梅汝莉主持的教育部「九五」全國規劃重點課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現代價值,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新的突破。   該書實事求是地論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美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之間師承與揚棄的關係。
  • 馬仕錦: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實效性
    陶行知倡導「小先生制」的構想,始於1923年陶母從學習《平民千字課》及晏陽初師從六歲童學唱《盡力中華歌》,後歷經十年「懷胎」,於探索「工學團」的實踐中得以「瓜熟蒂落」。 尤其是少年學子方友竹,在陶行知的感召下辦「報童工學團」「流浪兒童工學團」, 實行學生教學生的連環教學故事,讓陶先生深感「小先生制」實踐的可行性。
  • 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原標題:陶行知人才觀的啟示 「為政之道,在於用人,興邦大業,在於人才。」陶行知先生一生辦過幼稚園、小學、初中、中等學校和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陶先生結合中國的國情,創立了生活教育理論,形成一套獨特的人才評價機制。
  • 崔祖瑛:時代呼喚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基金會發起人崔祖瑛 程冠軍攝編者按:10月18日是偉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紀念陶行知,弘揚陶行知教育精神和思想,記者專訪了原中國陶行知基金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陶行知教育基金會發起人崔祖瑛先生。
  • 邱滋培:陶行知擇業觀的啟示 | 行知縱橫
    《時代教育·行知縱橫》副主編,「大成陶書」副總編輯,成陶新媒體總監,中國教育學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2019年成都市「好記者講好故事
  • 《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陶行知教育小故事》新書發布會舉行
    《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是成都市陶行知研究會組織廣大會員學習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科研成果,是廣大陶友學陶師陶踐陶的學術思想與實踐運用的結晶,全書精選了陶行知先生辦教育、教學的37篇教育故事,匯聚了國內50位知名學者、校長、教師學陶的思考與體悟。
  •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1984年湘版的《陶行知全集》出版後,張勁夫在《人民日報》發表書評,譽其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寶庫」。   2017年正值陶行知回國任教一百周年、曉莊師範建校九十周年之際,謹以此文回望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人生,獻上一瓣心香。
  • 陶行知:一切為了平民教育
    1914年6月,陶行知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時任江蘇教育廳廳長的黃炎培先生應邀出席畢業典禮,他親自為陶行知頒發了畢業文憑。因了這個因緣,當32年後,陶行知積勞成疾逝世時,黃先生曾有「秀絕金陵第一聲」之悼亡詩。陶行知在典禮上用英文宣讀了他的畢業論文《共和精義》。該文闡述了民主共和的思想精髓:「自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條也。」
  • 親子教育:關於陶行知四塊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是偉大的我國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其教育思想一直在我國教育界流傳,今後也將繼續傳承下去。其中有一個關於四塊糖果的故事,讓我深受啟發,值得我們大家深思。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陶行知先生的一個學生在看到有個男生在欺負女同學之後,就準備拿石頭丟向這個男生,正好這一幕被陶行知先生看到了,並及時制止了他,說:「住手!」這名學生停下動作,沒有把石頭丟向那名男生。後來陶行知說道:「放學後請到我辦公室來一趟。」放學以後,這名同學按時來到了陶行知先生的辦公室。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比
    教師招聘考試中人物的教育思想一直都是相對困難的部分,常考判斷題以及單選題、多選題,同學們容易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混淆,讓同學們感覺難以把握,因此在這裡就為同學們梳理杜威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陶行知鄉村教育思想紮根婁底陶龕書院
    、立根我國近代教育史上素有「北行知南陶龕」之說,如今,陶行知、羅輈重兩位教育大家的鄉村教育思想產生了新交集。陶龕書院由婁星區萬寶鎮原清江村黃良生創建,自創建以來,一直致力於踐行陶行知、羅輈重鄉村教育思想,探索開展新時代鄉村教育實踐,為農民特別是留守兒童提供基層基本公共文化設施,在全國產生了不小的文化影響力。
  • 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辨析
    教師資格證筆試報名已經開始,教育理論中進步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觀點,經常是廣大考生迷惑之處,下面我們就對杜威與陶行知的教育觀點進行辨析
  •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要做一個整個的人
    陶行知:一輩子,一道題朱永新:當代教育家的知行合一讓家庭教育回歸美好生活書寫生命在場的教育生活讓我們和整個世界站在一起好的家庭教育濃縮為6句話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創造教育是核心